广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商贸重镇,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凭借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和蓬勃的经济发展,稳坐一线城市宝座。然而,近些年,广州的光芒似乎有些暗淡。
2024年,广州GDP增速仅2.1%,在一线城市中垫底,与北京、上海、深圳的差距逐渐拉大。这几年广州的发展似乎在“掉队”。这种阶段性衰落实际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产业转型慢半拍,制造业“老本”吃不动了
广州的经济命脉,离不开制造业和商贸。汽车、石化、电子这些传统支柱产业,曾让广州风光无限。但时代在变,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过程中,新经济浪潮席卷而来,广州却一再显得有点“慢热”。
2024年,广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增长0.7%,远低于第三产业的2.6%。相比之下,深圳靠科技产业一骑绝尘,上海则在金融和高端服务业持续发力,而广州还在吃制造业的“老本”。
传统制造业占比高,让广州对外部市场波动格外敏感。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出口订单减少,广州的工厂自然首当其冲。更关键的是,新动能迟迟跟不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广州起步晚、投入少,成绩远不如深圳耀眼。广州不少产业园区也有点“老派”,缺乏类似深圳前海或上海张江的创新氛围,高端人才和资本自然不愿多看一眼。
城市定位有点“迷”,核心竞争力不够硬
广州是广东省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显著。但问题在于,广州的定位有点“四不像”。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个个标签鲜明。广州呢?“商贸中心”“综合枢纽”,听起来气势不小,却少了点独一无二的杀手锏。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被寄予“核心引擎”的厚望,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点“雷声大雨点小”。香港和深圳在金融、科技领域越走越近,广州却更多扮演了制造业和物流的“配角”。国际化程度也是个软肋。虽有“全球友城百城计划”这样的好点子,但跟上海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比,广州还是差距明显。
区域竞争白热化,资源被“抢”了不少
粤港澳大湾区是个大舞台,机会多,竞争也激烈。深圳如同一匹黑马,靠创新驱动抢了不少风头。2017年,深圳GDP超越广州,成了中国城市GDP第三城。不仅如此,佛山、东莞这些“邻居”也在制造业领域崛起,分了广州的蛋糕。
更要命的是人才和企业的流失。2024年初,广州因人口流入总量登上热搜,但细看数据,高端人才的净流入远不如深圳和上海。过去十年,广州的人才市场逐渐冷清,甚至有大型人才市场关门大吉。年轻人抱怨,广州的薪资和职业机会远不如深圳和上海。
政策落地有点“虚”,城市治理跟不上
广州的政策雄心不小,但执行起来似乎总差口气。比如,近几年广州推出不少产业扶持政策,口号喊得挺响,可审批流程拖沓、部门配合不畅,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反观深圳,靠“先行示范区”的灵活机制,政策落地快,创新企业蜂拥而至。
城市治理也是广州的一个痛点。广州的交通拥堵、老旧小区、公共服务短板,越来越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虽然永庆坊的改造、海心桥的建设让人眼前一亮,但整体来看,广州的城市面貌现代化程度与上海、深圳相比依然差距明显。智慧城市建设也慢了半拍,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也远不如其他一线城市广泛、普遍。
衰落只是暂时,广州依然有翻盘的机会
广州的阶段性衰落,根本原因是产业、定位、竞争和治理的多重掣肘。但广州的底子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经济体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都是它将来追赶、翻盘的筹码。
未来,广州可能需要在下面几件事上下点狠功夫:一是产业升级,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赛道,打造真正的创新生态和产业;二是找准定位,放大国际化商贸和岭南文化的独特优势;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让政策落地更块更高效,以便吸引高端人才和资本;四是城市治理,得让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广州的辉煌,写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里;它的低谷,只是暂时的插曲。只要找对方向,羊城定能重拾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