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天神发威,左鹿蠡王不得不放弃对疏勒城的围攻。
但是,左鹿蠡王并未放弃西域。
左鹿蠡王领着大军杀向了龟兹国和焉耆国,龟兹国本就是北匈奴在西域的傀儡国,焉耆国是西域著名的墙头草国家,因此两个国家立刻就投降了。
左鹿蠡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车师前国了。
现在有个问题,那就是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设在车师前国,要想攻破车师前国,必须先击破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
其实,左鹿蠡王错估了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因为西域都护府里也不过500守卒而已。
为了避开与汉王朝再交手,左鹿蠡王没有亲自攻打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而是让龟兹国和焉耆国出兵攻打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
两个国家刚出兵时还很犹豫、很害怕,然而双方一接触,他们就发现了真相,西域都护府根本没有那么多兵马,西域都护陈睦也没有耿恭那样的大智慧,他们轻松攻陷了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全歼了陈睦在内的全部守军。

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既然被攻下了,左鹿蠡王再无隐忧,大军杀入了车师前国。
车师前国看不到任何希望,立马投降了。
西域诸国看到这样的情势,又纷纷与北匈奴联络,继续他们的跳槽事业,这就是小国无外交的真实写照呀!
北匈奴重新掌握了西域,但是左鹿蠡王总觉得少点什么。
在与耿恭的数次交手后,左鹿蠡王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人,这个人实在是太有魄力与能力了。
于是,左鹿蠡王发誓,拿不下耿恭,此战就没有胜利。
左鹿蠡王第三次发起了对耿恭的围攻,第二次围困住了疏勒城。
为了防止援军,左鹿蠡王还命令龟兹国和焉耆国围困住了汉王朝除疏勒城之外在西域最后一个据点——柳中城。
柳中城中也不过300人左右,柳中城校尉关宠同样没有耿恭的能力与魄力,所以只能被围,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洛阳发求救信。
而这边厢,耿恭也同样无计可施了,同样只能向洛阳发求救信。
求救信发了数百封,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洛阳那边现在根本没有精力管西域,因为汉明帝刘庄驾崩了。

公元75年8月6日,在位18年,48岁的汉明帝病逝于东宫前殿。
汉明帝刘庄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励精图治,汉王朝在他的统治下恢复了生气,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户口急剧增长,由2100万增长到了3400万,在历史帝王功绩中是排得上号的。
西汉的第三位帝王和第四位帝王创造了“文景之治”,而东汉的第二位帝王和第三位帝王创造了“明章之治”,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明帝刘庄之后,19岁的皇太子刘炟继位,就是汉章帝。
西域正在受难的耿恭等人当然不知道洛阳巨变,也没有精力去管这洛阳巨变,因为他们现在自身难保。
疏勒城再次被围困,虽然不缺水了,但是现在缺吃的。
城中的动植物基本都吃光了,就连老鼠、蟑螂都吃光了,身上穿的皮质铠甲也吃光了……
马上就到冬天了,不但缺吃的,这回又缺御寒的衣物了!

左鹿蠡王真的很欣赏耿恭,他不想看着耿恭冻饿而死。
为了保住耿恭的性命,左鹿蠡王想了一个损己利人的好主意,那就是派人去疏勒城劝降。
如果劝降成功,左鹿蠡王就可以真正得到心心念念的耿恭了;如果劝降不成功,按照现在汉匈关系,进城劝降的人多半活不成了,那就相当于给城中人留下了衣物与肉食,可以延续耿恭的性命。
事情的发展正如左鹿蠡王所想,进城劝降的使者,最终成了城中汉人的口粮,他们的衣物帮助城中汉人顺利渡过了寒冬。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这解读太歪了。
那我请问,第一个去劝降的人被宰了,左鹿蠡王为何还要派第二个去?第二个被宰了,为何还要派第三个去?为何要源源不断地派人去劝降?哪怕到最后,北匈奴人都不愿意去执行这个任务,左鹿蠡王还是坚定不断地派人进去送死?
那么,左鹿蠡王最终得到心心念念的耿恭了吗?我们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