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影视创作作品里,清代八旗旗主这一角色时常出现。以《雍正王朝》为例,剧中逼宫情节,系廉亲王协同关外四位旗主王爷所策动。虽然“关外旗主王爷”这一设定存在虚构成分,但从侧面彰显出旗主王爷在清代政治体系中,其地位仅次皇帝的显著特征。
在清朝历史的研究范畴中,关于旗主的相关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其一,整个清代究竟存在多少位旗主;其二,这些旗主分别为谁。鉴于此类问题的复杂性,需依据不同历史阶段展开分层论述。
【天命时期的旗主情况】
1615 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翌年,努尔哈赤宣告后金政权的创立。在八旗制度构建完成之后,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镶黄两旗,从地位上而言,他即为这两黄旗的旗主。然而,鉴于努尔哈赤身为后金大汗,出于对其尊崇地位的考量,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以旗主这一称谓来指代他。
在八旗制度体系下,除特定情况外,其余六旗旗主分别如下:皇太极执掌正白旗;镶白旗则由杜度(乃储英之子)统辖。两红旗起初皆由代善一人统领,随后代善领正红旗,同时将镶红旗划拨给他的嫡长子岳托与嫡次子硕托,并以岳托为镶红旗旗主。正蓝旗旗主之位为莽古尔泰所有,而镶蓝旗旗主则是阿敏。
至天命七年,八旗领旗格局依旧维持原状。在此之前,担任旗主之位者分别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杜度、代善、岳托、莽古尔泰与阿敏。
天命七年三月,鉴于此前两次确立储君均以失败告终,努尔哈赤遂摒弃立储之策,转而规划身后由八旗旗主共同执掌国政。彼时,除两黄旗外,其余六旗皆各有旗主。在此情形下,努尔哈赤将自身统领的两黄旗,分予其三位嫡幼子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
关于两黄旗的具体划分方式,需从当时的情形说起。彼时,两黄旗总计辖有六十个牛录。其中,正黄旗的三十个牛录进行了如下分配:阿济格与多尔衮各获十五个牛录,且阿济格被确立为正黄旗旗主。
在清朝八旗制度体系下,镶黄旗共计三十个牛录。其中,十五个牛录划归多铎名下,而彼时后金之主努尔哈赤则暂时保留另外十五个牛录自行统领,并计划在其身故后将这些牛录转予多铎。鉴于多铎年仅八九岁,尚未成年,且努尔哈赤身为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故而镶黄旗旗主之位依旧由努尔哈赤执掌,多铎仅可视作具有准旗主身份。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天命王朝的末年阶段,努尔哈赤对镶白旗旗主的人选进行了关键调整。原镶白旗旗主为杜度,而彼时,努尔哈赤将这一要职改任于皇太极之子豪格,此人事变动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意义深远。
由此可推断,至天命朝晚期,八旗八主格局正式确立。具体而言,正黄旗旗主为阿济格,镶黄旗旗主是多铎;正白旗旗主由皇太极担任,镶白旗旗主则为豪格;正红旗旗主为代善,镶红旗旗主乃岳托;正蓝旗旗主为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是阿敏。
【皇太极时期的旗主情况】
皇太极继汗位后,实施了一项关乎旗制变更的重要举措。鉴于皇太极被尊推为汗,依循国家礼制,其当如努尔哈赤般统领象征尊贵的黄旗。故而,原先的两黄旗被调整为两白旗,通过这一旗制的变革,进一步彰显了皇太极的汗位尊崇与国家礼制的规范践行。
皇太极实施改旗举措后,阿济格与多尔衮兄弟所领之正黄旗变更为镶白旗,多铎统领的镶黄旗则更易为正白旗。天聪二年,阿济格因悖逆后金政令,私自为其弟多铎操办订婚事宜,故而被褫夺旗主之位,由多尔衮接任镶白旗旗主之职。
至此,八旗各旗旗主格局出现变动。豪格通过改旗,执掌镶黄旗,成为该旗旗主;而阿济格因过失被褫夺旗主之位,镶白旗旗主一职遂由多尔衮接任。
天聪四年,在与明军交锋的军事行动中,阿敏临阵脱逃,放弃所据城池。鉴于其种种行径显示出不忠之心,诸贝勒经共同商议,判定其罪责。由此,阿敏所执掌的镶蓝旗被剥夺,镶蓝旗旗主之位改由其弟济尔哈朗接任。
天聪九年,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被检举涉嫌谋逆之举。皇太极以此为契机,将正蓝旗纳入自己掌控范围。他整合正蓝旗部众与自己统领的正黄旗旗人,重新编设为 “新正黄旗” 与 “新镶黄旗”。与此同时,豪格原先所领之镶黄旗被更名为 “新正蓝旗”,豪格就此取代莽古尔泰,成为正蓝旗旗主。经此变动,皇太极开启独掌两黄旗之局面。
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八旗旗主格局发生显著变革。彼时,皇太极亲掌两黄旗。至于其余六旗,正红旗旗主为代善;镶红旗则由罗洛浑(岳托之子)执掌;正白旗旗主为多铎;镶白旗旗主乃多尔衮;豪格统领正蓝旗;济尔哈朗担任镶蓝旗旗主。
【顺治时期的旗主情况】
皇太极驾崩后,身为辅政王的多尔衮策划并实施了一起涉及两白旗的重大政治举措。多尔衮以特定事由,强行剥夺其弟多铎所领正白旗中的15个牛录,转而将之编入自己所属的镶白旗;与此同时,又把镶白旗内阿济格统辖的十余个牛录调至正白旗。在完成这些牛录调配后,多尔衮进一步促使正白旗与镶白旗进行整体互换。
此次权力交替后,多尔衮的地位发生显著变迁。起初,他身为执掌镶白旗部分牛录的旗主,而在一系列变动后,其权力范围扩大至执掌正白旗全部牛录,成为正白旗旗主。在八旗序列中,他所掌之旗的位次亦大幅提升,从镶白旗原本所处的第五位,跃升至正白旗的第三位,仅列皇帝之后。随后,多尔衮获封摄政王,自此全面掌控清廷各项重要政务,位居权力核心。
顺治七年岁末十二月,睿亲王多尔衮薨逝。旋即,顺治帝颁旨,令多尔衮嗣子多尔博承袭睿亲王之爵,同时接管多尔衮生前统领的正白旗。
顺治八年二月,政局发生重大变动。彼时,顺治帝对多尔衮采取惩治举措,将多尔衮所属正白旗予以剥夺,纳入自己掌控。此前,顺治帝统领两黄旗,正白旗的并入,促使皇帝直接统领的上三旗格局就此形成,“上三旗、下五旗”的概念亦于此时正式确立。
历经天命、天聪、崇德及顺治诸时期的持续调适与变革,八旗旗主之制方正式奠定。其中,除皇帝亲统的上三旗外,下五旗旗主由礼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与克勤郡王分别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