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前,湖南军阀为何走马灯般轮换?看4个湖南人,能量有多大?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6 09:50:32

近代湖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纷繁,包括立宪派与保皇派之争,复辟与反复辟之战,以及直系与皖系间的对抗等。

辛亥革命至北伐前夕,湖南政坛上谭延闿、赵恒惕、程潜、唐生智四人至关重要,其分合转向深刻影响湖南政局。

【1、从谭延闿到汤芗铭】

谭延闿,字祖庵,湖南茶陵人,1880年生。1902年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后返湘。时清政府行“新政”,谭积极在湘倡办学堂,社会地位颇高。

1906年4月,清政府筹划立宪。次年,京中设资政院。1909年6月,湖南选议员82名,10月设省咨议局,谭延闿任议长,领导湖南立宪派。

咨议局非立法机构,乃预备立宪过渡期的议事组织。其设立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影响。

1911年武昌起义后,湖南革命派在焦达峰领导下迅速响应,采取类似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之手段,旨在推翻清朝于湖南的统治。

立宪党人惶恐不安,反对激烈行动。改良派领袖谭延闿坚决主张“文明革命”,即通过和平手段推动变革。

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等人率新军入长沙。当晚,各界推选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

此后,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人矛盾激化,立宪党人令新军50标管带梅馨暗杀焦达峰、陈作新。随后,谭延闿继任都督之位。

1912年7月,袁世凯任命谭延闿为湖南都督。次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9月湖南支部随之改组,吸纳谭延闿为支部长。

同盟会员当时反对改组,指责称:“在京在湘者,皆被视为乌合之众。”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湖南国民党基层积极响应反袁。谭延闿却致信黎元洪,称若湖南独立,他将服毒自杀以表立场。

黎元洪劝其:“徒死无济于事,宜暂取权宜,表面附和,暗中图救。”

谭宣布独立后,讨袁行动失败。黎元洪向袁世凯为谭延闿开脱,袁亦表示:“谭延闿一向明理,应非本意。”

袁不认谭延闿为忠实可靠之人,故于1913年10月正式任命汤芗铭为湖南都督。

谭延闿提前离开,现居于青岛与上海两地。

【2、从程潜到傅良佐】

程潜,字颂云,1882年湖南醴陵生人。1906年赴日本士官学校学炮科,结识李根源、李烈钧、唐继尧等反清士官生,后成为同盟会成员。

1910年回国,次年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11月在汉阳指挥炮兵,助黄兴守城。旋归湖南,任湘省政府军事负责人。

反袁二次革命期间,程潜任湖南军事首领。谭延闿取消独立后,程潜逃往上海,继而赴日。彼时,孙中山亦身处日本。

1915年底,孙中山派程潜等人回国反袁,时李烈钧已赴云南助蔡锷。程潜随后前往会合,被任为湖南护军使,领一营军返回湖南。

1916年4月,他自贵州入湖南,获湘西南地区支持,任湖南护国军司令。彼时全省多地独立,程潜借此整编民军与守备队,迅速向长沙推进。

谭延闿时在汉口与汤芗铭协商,将湘军改编为湖南护国军第一军。随后,他以汤芗铭违约为由,发起进攻。

曾继悟领一营攻入都督府,发现汤芗铭已遁。随后,他将湘军整编为两师,分别由陈复初任一师师长,赵恒惕任二师师长。

程潜与北军边战边行,7月5日晚抵长沙城外驻扎。因缺粮饷、受湘军排挤及与陶忠恂部冲突受损,程潜愤然离队前往上海。

护法期间,南北军阀混战于湖南,黎元洪挺谭延闿,段祺瑞平张勋之乱后,任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谭延闿遂逃往上海。

此时湘军编为两师,分别为第一师师长赵恒惕,第二师师长陈复初。

北京政府增援傅良佐,派第八师王汝贤、第二十师范国璋赴湖南。傅良佐,湖南籍原陆军次长,段祺瑞爱将,平素极力反对冯国璋。

傅来湘遭谭延闿部零陵镇守使反对,战于湘南。桂军助战,程潜至衡阳任湘南总司令。傅良佐无奈撤离。

【3、湘省自治运动的缘由】

1917年秋,北京冯国璋与段祺瑞再次妥协,合组部队征湘。张敬尧任攻岳前敌总司令,曹锟则担任湖南宣抚使一职。

50万兵力分四路合围湘地,实施战略包围。

程潜率李仲麟、沈鸿英部在羊楼司大胜,随后败退。吴佩孚乘胜猛追湘军,成功进入长沙。

张敬尧迟到5天后,段祺瑞仍任其为湖南省长兼督军,吴佩孚不满。此后,吴佩孚作战消极,在郴州与程潜、在永兴与赵恒惕均划界停战。

张敬尧督湘期间(1918.3-1919.5),因搜刮民财、摧残教育,引发毛泽东领导湖南人民展开驱张运动。

桂系联谭延闿挤走程潜,程潜1919年7月离郴州。吴佩孚北撤压皖系,谭延闿与赵恒惕以“湘事湘人自决”为旗,进驻长沙。

谭延闿担任省长一职,同时,赵恒惕被任命为湘军总指挥。

直皖战争在即,驻岳州范国璋与驻常德冯玉祥撤至湖北。此后,湖南由谭延闿、赵恒惕全面掌控。

1917年,北洋军阀推行“武力统一”。西南军阀为抗衡南北势力、割据一方,提出“联省自治”主张。

谭延闿驱张成功后,虑及北洋与粤桂军阀再占湖南,遂举起“联省自治”旗帜。

湖南省内,潭延闿与赵恒惕、程潜矛盾升级,感自身难独揽大权,遂提出“实行民治”、“省长民选”,此策略利于潭延闿进一步夺取权力。

湖南民众屡遭北军侵扰,反北洋军阀情绪高涨。谭延闿的积极表态易于赢得民心。

1920年6月后,谭宣布废除北洋军阀省督军制,推行地方自治与民选省长,此举措得到各地积极响应。

湖南商报界36团体在教育坪开会,推选毛泽东为主席,会议通过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选举法及组织法的要点。

谭延闿坚持御用制宪,而在此关键时刻,湖南军阀间爆发了内讧,打乱了他的制宪计划。

湖南张后,谭派政客抢占多肥缺,如榷运、矿务局长及总司令部秘书长等,引起赵恒惕、程潜两派不满。

1920年11月,谭延闿专注立宪自治时,程潜派李仲麟7日联络浏醴军官团于平江起义,借士兵闹饷之名,诛杀谭派军官萧昌炽,第十二军区司令,意在倒谭。

【4、谭赵战争】

各地倒谭活动复燃,谭延闿声称欲还政于民,随之将总司令职位交予赵恒惕。

赵恒惕迅速调亲信叶开鑫部至长沙争权。11月22日,浏醴军官团通电要求谭延闿离职,谭被迫离开。

11月23日,谭延闿召集多方会议,提议林支宇任临时省长,赵恒惕任总司令。24日赵接任总司令,25日省宪会宣布林支宇职位。同日,谭延闿离开湖南。

谭延闿离去后,程派军人再度密谋反赵。1920年12月23日,赵恒惕借军事会议之名诱捕李仲麟并处决,此次行动中共有9名程派军官被杀。

赵恒惕解散程属军队后,将12军区减至9镇守使,湘军重组为3师1旅及9混成旅。自此,湘军仅余谭延闿、赵恒惕两派。

赵恒惕,字彝五,1880年湖南衡山人。于日本士官学校结识黄兴、蔡锷,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任蔡锷部属。武昌起义时,他率广西士官生赴武汉,在黄兴麾下参战。

20年代,赵恒惕作为联省自治运动的知名人物,在担任总司令后,仍致力于推行省宪法。

1922年1月1日,赵恒惕公布湖南省宪法,同时在选举中以1603票获胜,成为民选正式省长。

赵恒惕诛李仲麟后,程潜派势力受挫,而谭延闿派势力仍潜藏军中。

1921年湘鄂战争后,吴佩孚势力伸入岳州,赵恒惕依附吴佩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政府。

1923年,湘西镇守使蔡巨猷奉谭延闿之命宣布湘西独立,指赵恒惕附北叛南。同年7月,蔡自湘西起兵讨伐赵恒惕。

谭延闿彼时于广州大元帅府任职建设部长。

他于1920年11月27日重返上海,后在困境中经湘籍议员周震麟引荐,谭延闿于1922年投靠了孙中山。

陈炯明失败后,谭延闿跟随孙中山重返广州,并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8月初,孙中山令谭延闿入湘讨伐赵恒惕,组建“北伐讨贼湘军”,并任命其为省长兼湘军总司令,随之谭赵战争爆发。

8月7日,谭延闿抵达衡阳并通电宣布就职,随之,省内隐藏的谭派势力纷纷显露,公开反对赵氏。

赵恒惕的军事力量含2师9混成旅,其中第一、二旅旅长分别为贺耀祖、唐生智,第一混成旅旅长为叶开鑫。

谭延闿的主力包括湘西镇守使蔡巨猷、宝庆镇守使吴剑学、衡阳镇守使谢国光,以及张辉瓒、陈嘉佑等部队。

宋鹤庚属第一师,鲁涤平属第二师,虽称中立却倾向谭方。8月25日,两军在衡山交战,谭派获胜,随后准备进军长沙。

僵持之际,吴佩孚令马济率大军进湘,于岳州设两湖司令部,自任司令,萧耀南任副司令。

10月中旬,北军马济、谭道南、葛应龙等部攻向粤汉、株萍路,进驻常德、长沙。得北军援助,赵恒惕士气大增,随即向谭延闿军发起攻击。

战争再起时,孙中山急电称,陈炯明于广东发起进攻,令其回援。谭延闿接电,需率军即刻返回广东,支援孙中山。

湖南的谭赵冲突至此宣告终结。

谭赵战争结束后,湘军变化概览如下:兵力调整,编制重组,战术革新,装备升级,整体战斗力显著提升。

粤湘军总司令一职由谭延闿担任。他肩负领导重任,统筹粤湘两地军事事务,确保军队运作顺畅,维护区域安全与稳定。

第一军军长由原师长宋鹤庚担任。

第二军军长由原师长鲁涤平升任,继续统领该军。

第三军军长由镇守使谢国光担任。

第四军军长由镇守使吴剑学担任。

第五军军长由原为旅长的陈嘉佑担任。

第六军军长蔡巨猷接任,因蔡旋已离粤,其原部被编入他军。

留湘湘军统帅赵恒惕,担任总司令一职。他负责指挥湘军,维持地方秩序,确保军队稳定,是留湘湘军中的核心领导人物。

第一师师长贺耀祖,负责该师的整体指挥与管理,确保部队运作顺畅,维持严明的纪律,并引领部队完成各项军事任务。

第二师师长名为刘铏,他负责指挥该师的各项任务,确保军队行动有序进行,维持师部的正常运作,并承担领导与管理的核心职责。

第三师师长乃叶开鑫。他担任该职务,职责重大,领导有方,确保部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维护了师部的稳定与战斗力。

第四师师长由唐生智担任。他肩负领导重任,确保部队纪律严明,战斗有力,维护师部稳定与作战效能。

鄂军混成旅的指挥官夏斗寅担任旅长一职。他负责该旅的全面工作,确保部队运行顺畅,维持纪律严明,并执行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二十二团团长为蒋锄欧,他负责领导该团的各项事务,确保团队运作顺畅,维持团队纪律,并指挥团队完成各项任务。

原团长何键、李品仙、刘兴、叶琪、邹鹏振、刘重威等人均获晋升,现皆担任旅长职务。

谭延闿带领谭派湘军离湘后,赵恒惕掌控了湖南。湖南局势随之变为赵恒惕主导,其势力遍及全省。

【5、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南工农革命运动】

赵恒惕自以为能稳固统治湖南之际,湖南的工农革命运动却迅速兴起,蓬勃发展。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对湖南产生了巨大震撼,反响强烈。

湖南自1925年起,成为反帝斗争中的重要战场。

赵恒惕对湖南人民的爱国运动采取了镇压政策,手段野蛮。

1923年9月,衡山岳北农工会宣告成立。两个月后,即同年11月,该组织被赵恒惕当局强制解散。

1923年11月,赵恒惕政府对水口山罢工工人实施屠杀,并解散工人俱乐部,以暴力手段镇压工人运动。

1925年5月,长沙组建了“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并在当地发起大规模反日示威活动。

1925年10月,湖南省城民众发起行动,要求夺回大金码头,为此他们还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

1925年10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遭解散,同时,黄静源遭杀害。

1925年11月,株洲地区的农民运动领袖汪先宗遭遇不幸,遭到杀害。

1925年11月至次年2月,平江爱国群众发起禁运英国煤油斗争。

1925年11月,省城学生抗议当局镇压。为支援学生,铅印工人举行罢工。

1925年12月,省城工人与学生联合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关税会议,并焚烧了日商的趸船,以示抗议。

五卅运动后,湖南人民持续斗争,无视赵恒惕镇压。他们明确反对吴佩孚、赵恒惕及英日帝国主义,斗争未曾停歇。

吴佩孚从反奉转为反国民军,暴露了其反动本质。1926年起,湖南人民明确提出斗争口号:反英、讨吴、驱赵。

中国共产党亲自指挥了湖南人民的斗争,确保了斗争的有序进行,保持了原文中心思想,用词精准且语句通顺。

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革命斗争,依托共产党员在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中的参与及领导地位来实现。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后,各省陆续建立国民党省党部,其中湖南省党部在共产党员的协助下成立。

自1924年三月,中央派遣夏曦同志返湘筹备临时省党部,历经两月,至五月,临时省党部正式成立。

在国民党省党部,周以栗、谢觉哉、易礼容任执行委员,何叔衡任监察委员,他们均为知名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凭借实际工作的党员领导湖南人民革命运动。这些党员深入基层,确保革命活动有序进行,有效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省党部成立后,针对赵恒惕的统治展开斗争。因赵恒惕在湖南制定宪法,自诩民主,省党部决定组织城市民众,采取实际行动,迫使赵氏兑现承诺。

1926年1月5日,张作霖电告吴佩孚,谅解其意,接纳“息兵尊法”之议,并通电倡议依据约法恢复,以解决国家事务。

同日,赵恒惕发表通电,赞同吴佩孚提出的“息兵尊法”,并表态支持吴佩孚与张作霖联手,共同对国民军发起攻势。

赵恒惕愈发明显地表示对吴佩孚的支持,并紧密依附于他。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