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后,毛主席派饶漱石去华野训话:有人不服从粟裕同志指挥

双好的是乐 2025-04-05 02:51:2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粟裕将军当年的战绩何等辉煌?他可是被当代军事迷“封神”的一员大将。

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中却有个别人人对他不服气,甚至不服从军令。

济南战役后,华野正在召开会议鼓舞士气,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突然亲临现场,他面带微怒,语气十分严肃地说:“有些同志虽然仗打得好,但是却不能同心协力。”

紧接着,他又传达了毛主席的意思:“接下来的战役,同志们都要给粟裕同志最大的支持!”

究竟饶漱石为何千里迢迢来到华野训话?他要传达的会议精神真的是毛主席的授意吗?

出现的情况

1947年的夏天,蒋介石开始有些慌乱,他开始将矛头对准了陕甘宁等解放区。毕竟正面战场打不过,所以还是放弃正面进攻去直奔共产党的根据地比较好。

所以在一声令下,胡宗南领着兵去了陕北。于是毛主席让中野挺进大别山区分散敌人的火力。但华野的一、二把手陈毅与粟裕却想先消灭国民党的追兵,毕竟撤退不是办法。

此时为了支援中原,华野将兵力分成三股。可这一分兵力,渐渐这三支部队开始保证在大方针不变的情况下自行行军。

时间长了,每支队伍开始有了自己打仗、行军的模式。虽然后来支援中野的行动结束回归,可几支队伍的首长们就开始有不一样的领导风格。

这就导致华野上层各位指挥意见不统一,甚至在前线作战的时候有些许的摩擦。虽说大家都是信仰统一、思想统一,但是谁也不服地较劲就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了。

毕竟在那时队伍中都在比谁消灭对方的敌人多,哪支队伍打的胜仗多。可陈毅与粟裕将3支队伍合并在一起行军的时候,不同的意见就开始吵翻天了。

时间来到了1948年的年初,整个形势还有些不明朗。此时到了解放军争夺优势的关键时刻,当时毛主席与各军委开会的时候就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将接下来的开始了战略反攻的阶段。

粟裕可是立下了军令状,他接下来的时间里要对整个华北、华东平原都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还要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负责消灭十几万的国民党兵力。

解放前的KPI考核也是有的,所以此时的粟裕多少有了些压力。但是他更头疼的就是军中指挥上的“各自为政”,这些将领打起仗来可以连命都不要了,求的就是打仗打得痛快。

虽然他们没错,但对整体战略的指挥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毛主席在获悉了这种情况后就提升粟裕为司令和政委,还为了配合工作,将陈毅调离了华野。

此时河南、山东大部分地区都被收复为解放区,粟裕有了毛主席的授权,指挥起来省力多了。接下来济南战役也在粟裕的指挥下完美收官。

不过在战后汇报的时候,粟裕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叙述了出来。本来可以更好,但之前华野3支部队汇总后就产生了配合不佳的问题。

仗是能打,而且打得相当漂亮。但还有是有个别将领对粟裕的指挥有意见。此时毛主席不能坐视不理了,再在这样下去,很可能华野还要出大乱子。

所以在打完济南战役的时候,毛主席就计划让当时华东局的书记饶漱石去华野开会,顺便提点一二,不能让粟裕难做。

饶漱石训话

此时的饶漱石接到命令后也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毕竟粟裕的指挥遭到质疑,华野内部配合不好的话,很可能对接下来整个华中、华北的规划掌控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他二话没说就直奔华野的指挥部。在毛主席的授意下,饶漱石来到华野开始召集各级干部开会,而在这个时候,饶漱石对华野数个纵队的领导干部是大夸特夸。

战绩辉煌就不用多提,华野的成绩在全军中都是有目共睹的。此时饶漱石就像前来慰问的老领导一样谈笑风生,众将士们也是满面春风。

不过饶漱石话锋一转,直言在军中各纵队之间的协调能力欠佳,尤其是个别配合的指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让军队的损耗可能比计划的要多。

紧接着饶漱石就指示毛主席再三强调了纪律在军队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大规模的作战一定要相互配合好才能打个漂亮仗。

而华野部分同志要相互配合,如有意见要进行统一。意见不合要服从粟裕同志的命令。只有坚强的纪律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

最后饶漱石还开展了全军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保证了华野全军上下意见的统一,也确保了粟裕的军权能物尽其用。

济南战役后,华野上下不同的声音渐渐不见了,全军上下凝聚力突飞猛进地高涨,高度凝聚,粟裕更是在随后的豫东、淮海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

参考资料: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抓军队纪律的实践及启示》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粟裕建议和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

3·中国网-《为什么说发动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粟裕提出来的?》

4·央视网-《粟裕三获重要战役“专断权”》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64

双好的是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