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只花了10年时间,便让工业起步较晚的苏联追平了美国,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
然而,这背后却是斯大林“以农养工”的政策,其代价便是造成了数百万农民被饿死,在1956年之前,苏联甚至禁止谈论此事,否则将会当作“反革命”论处。
直到2000年以后,乌克兰才开始独立调查起当年这起“大饥荒”,指出苏联制造的这场饥荒实质上等同于“种族大屠杀”,希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当年苏联这场工业化究竟是“史诗级飞跃”还是“国家暴力下的灾难”?其背后的真相远比表面更复杂。
暗流涌动的国际社会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顺理成章成了苏联第二任领导人,但他刚上任就要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

当时,英德两国在一战中争霸损耗了不少元气,但他们心中各自却憋着一股怨气,美国却因为采取孤立主义,在一战后迅速崛起,而德国纳粹势力也即将登台。
整个国际环境暗流涌动,一场国际局势重新洗牌的争霸赛即将拉开序幕。
斯大林无疑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然而,苏联的工业基础显然相对薄弱。在缺乏坚实工业的支撑,又怎能奢谈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捍卫国家、保卫家园呢?

因此他上位后,便一改列宁工农业同步发展的政策,决心以农养工,大力发展重工业,并定下了十年内追平美国的目标。
斯大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粮食出口换取外汇,以此来购买西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重工业产能支撑了二战中的军事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1500家现代化企业,第二个五年计划新增4500家,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

然而,苏联工业崛起,却是以数百万农民的生命为代价。
斯大林激进改革1929年,斯大林迈开了工业战略的第一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绝对掌控。
1929年起,苏联开始推行全盘集体化,土地、牲畜全部收归集体所有,不少农民因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奋起反抗。
而这些反抗者又被斯大林定义为“富农”,当时全苏联大约有100万人遭到流放或处决。

接着,斯大林又强行以低价征收农民的粮食,为了防止农民私自种粮,他们还禁止农民自留种子。
1932年,斯大林发布了一道毁三观的命令:但凡保留一穗小麦拒不上交者,将会被处死刑或10年监禁。
苏联这种史无前例的征粮队暴力执法队,导致了广大农民失去了耕种的积极性,使得农业收成大幅度减产。
很快,苏联就出现了饥荒。
斯大林为了保持苏联的国际形象,还阻止消息外流,拒绝了所有的国际援助,并且将灾区全部封锁,防止农民逃跑到外地。
乌克兰人的噩梦而乌克兰作为苏联的“粮仓”,当时受灾情况最为严重。据资料记载,1933年的基辅街头竟然出现了所谓的“外宾商店”,人们只能黄金和外汇购买面包,但是普通的民众那里有什么外汇和黄金,他们只能在绝望中等着饿死。

据现在乌克兰官方统计,在30年代的大饥荒中,大约有250到480万人死于饥饿,而其中有八成是乌克兰人。
但是,现代学界普遍认为,当时全苏联的死亡人数应该是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600万人可能是最接近真实的死亡数据。
作家肖洛霍夫在给斯大林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灾区的人民:“人们因长期得不到营养补充,导致全身浮肿无法行走,像牛一样倒在田里”。
然而,当年苏联并非是没有粮食可分配,而是斯大林为了把粮食卖到国外,换取外汇,使得分配不均衡。
乌克兰独立之后,众多乌克兰学者纷纷指出,上世纪30年代那场惨烈的大饥荒,实质上是苏联对乌克兰民族实施的一场种族清洗行动。
2002年初,乌克兰政府公开了一千多份当年的密档,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也签署了一项法令,宣布把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

然而,斯大林一生似乎对此事并不感到后悔,他还说过“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但一百万人死,只不过是统计数据罢了”。
也许,对于斯大林而言,牺牲六百万农民换取苏联工业的崛起,避免二战中遭到法西斯的侵略,这种以600万人换全苏联,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是这种价值观将人工具化,是不是也太没人情味了?

参考资料:
1、人民网:乌克兰高调纪念80年前“大饥荒”
2、环球时报:乌克兰提联大承认前苏联制造饥荒 提案遭俄封杀
3、新晨报:苏联三次大饥荒饿死超千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