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一生育有五子四女。朱棣登基后,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外,朱标尚有三子四女在世。这些人的结局如何?朱棣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很多人都知道,朱允炆能够继位,是因为朱元璋心疼朱标。
毕竟朱元璋在这个太子身上投入了太多心血。在朱元璋看来,朱标是最完美的继承人。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心意难平,于是决心传位给朱标的后人。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其实这储君之位原本轮不到朱允炆来坐。朱允炆能继位,纯属侥幸。
原来,朱标有两任太子妃。第一任太子妃乃是常遇春之女常氏,其与朱标共育有朱雄英和朱允熥两个儿子。
朱标去世后,按理说朱元璋应该立朱雄英为储君,毕竟他才是朱标的嫡长子。
只可惜朱雄英在8岁的时候便夭折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古代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儿童,夭折那是家常便饭。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喜欢生很多子女,毕竟10个孩子能有5个长大成人就不错了。
朱雄英夭折后,按理说应该由朱允熥继任储君才对,毕竟此时他成了朱标的嫡长子。
然而这中间出了个意外。原来,常氏在生下朱允熥后,伤了元气,导致身体虚弱,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当时朱标还在世,便将侧室吕氏扶正,做了太子妃。而朱允炆则是吕氏为朱标生的第一个儿子。
朱允炆也因此成了朱标的嫡长子,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朱元璋立为储君的原因。
说实话,要不是朱雄英早夭,要不是常氏病故,这储君之位怎么也轮不到朱允炆。那么明朝的历史也许就会大不一样。毕竟这天底下很难找出第二个,像朱允炆这么不靠谱的皇帝了。
朱棣是如何对待朱标的儿子的?朱棣打赢靖难之役,入主南京城后,朱允炆虽然下落不明,但是朱标的三个儿子尚且在世。如何处理这几个侄子,确实很让朱棣头疼。
你说处死吧?他得位不正,正是需要收拢人心的时候。此时再对朱允炆的兄弟出手,只会引发朝臣的反感,也会给一些人起兵反叛的借口。
如果放任不管吧?这几个人都是朱允炆的兄弟,都有封地。他们要是替朱允炆报仇而作乱,到时候一呼百应,也是个大麻烦。
最终,朱棣决定以大局为重,先稳住局势再说。毕竟他当时的处境不太妙,顾不得那么多。
朱棣继位后,将自己的三个侄子从亲王降为了郡王。毕竟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亲王。
当初,朱允炆继位后,追封生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明兴宗。朱允炆的三个兄弟也因此得以被封为亲王。
事实上,朱允炆是想借此来提升自己兄弟的实力,让他们能帮衬到自己。
朱棣继位后,不承认朱允炆留下的一切,包括朱标这个追封的皇帝。因此,朱棣顺理成章地削了三个侄子的爵位,将他们降为郡王。以此来降低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朱允熥被降为广泽王,封地位于福建漳州。朱允熞被降为怀恩王,封地位于辽宁建昌。这两兄弟的封地,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很显然,朱棣担心二人串联,图谋不轨。
至于朱标最小的儿子朱允熙,则被降为瓯宁王,世代为朱标守陵。也就是说朱允熙连封地都没有,或者说他的封地就是朱标的墓地。
朱棣一开始对这几个侄子还算不错的,至少看上去是不错的。朱棣刚册封完,就赶着他们上任就藩。
不过仅仅过了三个月,朱棣就反悔了。他下旨,将还在路上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召了回来。朱棣这么做,显然是对二人不放心。担心他们远离朝堂,脱离自己的掌握。
至于朱允熙,他就是个守陵的,翻不出什么浪花。朱棣便没有召回他。
有意思的是,朱允熥和朱允熞刚返回南京城,就被朱棣降罪。朱棣以他们身为君王,却对朝廷不满,私下诽谤朝廷为由,将二人贬为庶人,幽禁起来。
这还没完,此后朱棣的这三个侄子便陆续离奇去世。
首先是最小的朱允熙。在他的两个哥哥被幽禁后,他反而成了兄弟几个里最自由的,也是最有机会勾连其他人谋反的。
于是,在1406年。朱允熙的宅邸莫名其妙起火,包括50多岁的王太后吕氏在内的其他人都逃了出来。但是朱允熙却葬身火海。
这场大火本就起得离奇,加上唯独朱允熙葬身火海,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就引人遐想了。
朱允熙去世不久,处于幽禁中的朱允熞就莫名去世。人们一般认为朱允熞是因为一系列遭遇,导致气急攻心而亡,但是也不排除有人下毒的可能。总之,他的死也是不明不白。
最后,朱标的儿子只剩下朱允熥。可惜朱允熥也未能逃过一劫。
不过关于他的死,好歹有个正经说法。
这世上对于朱棣坐上皇位不满之人大有人在,尤其是朱棣的一帮兄弟。在他们看来,大家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只有你朱棣能做皇帝?因此,有些人开始动起了小心思。
这谷王朱橞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封地招兵买马,意图谋反。他看中了朱允炆在当时的号召力,于是打算拥立其兄弟朱允熥为帝。
朱橞也明白自己实力有限,于是暗中联络蜀王朱椿,许以好处,一同谋反。谁知道朱椿反手就将此事告诉了朱棣。
不过朱棣事后的处理方式就耐人寻味了。身为主谋的朱橞只是被贬为庶人,幽禁起来。至于朱允熥,谁都知道他是无辜的。毕竟他当时处于幽禁中,根本无法联系朱橞。然而朱棣却下旨将其处死。
很显然,朱棣也意识到了朱允熥的价值,担心还有人拥立他谋反。
至此,朱标的几个儿子全都不在了
说完朱标的儿子,再来说说他的女儿。朱标有四个女儿,不过只有江都公主和宜伦郡主史书有记载,剩下两个女儿,只知道有这么两个人,但是却无生平记录。
这有记录的两个女儿,结局也天差地别。一个结局很不错,一个下场凄惨。
先说说江都公主。作为朱标的长女,她早早便嫁人了。其夫君是耿炳文之子耿璿。而江都公主的结局,则深深受到这桩婚事的影响。
耿炳文我们都知道,那可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宿将。朱元璋除掉那么多功臣良将,却偏偏留下这么个人,那也是有用意的。
耿炳文这人善守不善攻,他即使手握重兵,想要谋反,那也很难成功。毕竟攻城掠地就不是他的强项。但是一旦有人想要对朱允炆不利,这耿炳文就是朱允炆的护身符。只要有耿炳文在,朱允炆就立于不败之地。
朱棣刚起兵的时候,朱允炆就是派耿炳文前去讨逆的。可惜耿炳文不擅长攻城,且朱棣也非善类,使得耿炳文一开始吃了败仗。不过耿炳文干脆坚守不出,朱棣也拿他没办法。
此时,耿璿向耿炳文建议道:“父亲,咱们的优势是兵多将广。不如分兵,您在这里拖住逆贼,再派出偏师,直捣黄龙,端了朱棣的老巢。到时候他后方失火,不战自败。”
耿炳文深以为意。可惜就在他打算施展计策的时候,却收到了朝廷的诏书,让他将兵权交给毫无经验的李景隆。
也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使得朱棣最终取得胜利。朱棣在登基后,得知了耿璿的计划。不过他当时忙着收拢人心,也就没和耿炳文一家计较。
然而耿炳文一家对于朱棣的招揽,一直称病推脱。一个人可能是真的病了。但是一家人一起称病,其用意不言而喻。
朱棣因此对耿炳文一家很不满,加上后来有人弹劾耿炳文图谋不轨。朱棣便下旨将耿炳文一家治罪,耿炳文觉得自己是冤枉的,为了少受折辱,选择自尽。这在朱棣看来反而是畏罪自尽,下旨将耿炳文的几个儿子悉数处死。
江都公主因为只是女眷,加上还是宗室,得以躲过一劫。但是此时对他的打击也很大,在耿璿去世不久之后,她便因为过度思恋耿璿,郁郁而终。
说完江都公主,再来说说她的妹妹宜伦郡主。朱棣继位的时候,宜伦郡主年纪还小,便被朱棣收养入宫中,交给皇后抚养。
对于朱棣来说,宜伦郡主和亲生女儿无异。等宜伦郡主成年后,便赐婚锦衣卫百户于礼。
朱棣对这位郡主十分宠爱,逢年过节都有封赏。因此宜伦郡主夫妇的生活十分幸福,宜伦郡主得以善终。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朱棣对于朱标的儿子很提防,主要是担心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至于朱标的女儿,其实他根本不设防。就连江都公主他也没有刻意为难。耿炳文一家的结局是他们自找的,怪不得朱棣。
虽然朱标的儿子都不在了,但是却有两个孙子存活下来。相较于他们的父辈,此二人的结局还是好上不少。
先说说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朱棣登基的时候,朱文圭才2岁。朱棣就算对这个儿子再不放心,他也不方便下手。处死朱文圭所带来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朱棣不敢冒这个险。
最终,朱棣只得将其幽禁起来,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就这样,朱文圭在深宫之中一待就是几十年。
后来英宗北狩,景泰帝继位。等明英宗回来,也被幽禁起来。朱文圭与明英宗同为被幽禁的难兄难弟,多少有些惺惺相惜起来。
后来英宗复位,并没有忘记朱文圭,特意下旨将他放了出来。反正当时朱棣的子孙早已坐稳皇位,也不怕有人利用朱文圭谋反。
不过朱文圭在深宫里待了几十年,与社会早已脱节,根本无法独自生活。明英宗又下旨,赏赐田地、仆从,还为他操办婚事,朱文圭得以安度余生。
再来说说朱允熥的儿子朱文坤。朱文坤被赐死后。一个忠心的太监冒死将朱文坤带了出去,逃到山东莱阳隐姓埋名。
朱高炽继位后,总算找到了朱文坤的下落。朱高炽的性格与朱棣截然相反,他为人宽厚仁爱,因此并未为难朱文坤,反而让他重获自由,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
因此,朱标的两个孙子反而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