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是什么级别?与大学士、军机大臣比起来如何?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3 09:26:03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呈现里,当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处于其权势的极盛阶段,其态势仿若割据一方的诸侯。彼时,西北诸省的总督、巡抚于他而言,地位卑微如草芥,其任免、生死竟全然操于年羹尧之手,尽显其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之态。由此引发思考,在正统历史记载中,担任大将军这一要职者,是否皆如年羹尧这般,能够拥有仅次帝王、凌驾众人的特殊权力?

通常而言,影视作品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然而,《雍正王朝》堪称一部具备较高严谨性的历史题材鸿篇巨制,从整体观之,与历史实际情况具有较高契合度。以剧中年羹尧所任抚远大将军这一角色为例,其所展现的权力范畴,与历史记载中的实际情况并无显著差异。

在过往的创作历程中,御史从未涉猎有关清代大将军这一主题的文章。为向读者精准展现真实的历史图景,御史依据《大清会典》之详实记载,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

【大将军的超高规格】

大将军作为古代职官称谓,于诸多朝代皆为定制,乃国家军事领域之最高长官,与文官体系中的丞相地位相当,二者犹如车之两轮,并行不悖。然而,清代官制体系中,并无常设的大将军一职。唯有在面临重大内忧或外患之际,朝廷才会酌情委任大将军之职,以统筹军事行动。

依据传统惯例,大将军这一称谓通常会冠以特定前缀,诸如抚远大将军、镇远大将军、宁边大将军等。然而,从官方层面而言,无论冠以何种具体头衔与前缀,均统称“经略大将军”。需明确的是,此类大将军并非朝廷正规编制的职官,其虽地位尊崇,却并无实际品级划分,本质上具有钦差属性。

在清代军礼体系中,针对大将军自任命伊始,历经出征全程,至凯旋而归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均设有详尽规制。其中,“授印”仪式堪称重中之重。届时,皇帝身着彰显至尊地位的龙袍,于庄严肃穆的太和殿之上,亲自向大将军授予印信,此仪式承载着非凡的意义与象征。

在相关礼仪流程中,“祓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谓“祓社”,乃是向大清太庙与奉先殿内供奉的列圣列后进行禀告,以祈愿军队能够凯旋而归。具体仪式上,皇帝会亲自率领大将军、宗室王公以及文武大臣,一同前往太庙举行庄重的行礼仪式。

其三为“祖道”之礼。当大将军奉命统兵出征之际,皇帝会亲临长安门外践行送别。在此之前,兵部、礼部等相关衙署,已依规筹备齐全各类仪式所需物品。届时,皇帝依例向大将军赐酒,以振其士气、壮其行色。皇帝完成此番仪式后即还宫。而诸位文武大臣,需随侍大将军的仪仗,将其恭送至郊外。于此时刻,无论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在大将军面前皆需谨守礼仪、谦逊恭顺,以示对出征将领的尊崇。

其四为“整旅”,此乃大将军出行时,其侍卫、亲兵等所构成的仪式。在非皇帝御驾亲征之情形下,大将军出征所行之礼仪,堪称军事礼仪中的最高级别。届时,皇帝会为大将军配备极为隆重的出征阵容。随军出征的文武官员中,包括参赞大臣,以及户部、兵部的司官,且会指定一名内阁学士同行。大将军所率之前队人马皆为军中精锐,依例,皇帝会赐予盔甲、军械,以彰显军威。

第五为“过境”。清代于内、外战事用兵,多指向西北。自京师通往西北,途经数省。每当大将军行军过境,所涉之地,从位居高位的驻防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到八旗绿营的各级将官,均需身着朝服或戎装,出城恭迎。其中,武职中总兵以下官员皆行跪迎之礼,提督与总兵则需趋前问安。

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总督与巡抚之于大将军,地位仿若属僚。当大将军莅临官厅作短暂休憩时,总督与巡抚仅能侧身就座。而提督、总兵等武职官员,更是需依礼施行参拜之仪。待大将军离去之际,文官武将均依照既定礼仪,恭立迎送。

第六为“升帐”环节。当大将军进驻战区,于军营之内搭建大帐。待点将议事之际,大将军端居主位。参赞大臣以及一品诸官步入帐幕,行参拜之礼后就座,若遇问询便起身应答。而提督、总兵等官员,行至营门之内即下马,获令方准入帐,若无指令则于外静候。

依据《大清会典》记载,关于大将军的排场与威仪,共计涵盖十二项内容。因所涉层面繁杂众多,御史难以对每一项展开详细阐述。然而,仅从上述六条信息便可洞察,大将军的地位已然登峰造极,远非八旗普通将军及地方督抚所能企及,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大将军能否处置督抚?】

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军事指挥体系中,大将军肩负统领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大军之重任。从军事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实际需求来看,若其不具备绝对的奖惩与杀伐决断权,便难以在军中树立绝对权威,进而无法有效驾驭众多僚属。基于此,于制度框架内,大将军若遇提督、总兵等将领贻误军机之情形,为整肃军纪、确保军事行动顺利推进,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乃至诛杀一二人,实无需向君主奏请谕旨。

然而,在清代,大将军的权力并非毫无制衡。皇帝不会赋予大将军既统领军务又治理民政的全面职权,战区内的督抚及各级文官并不隶属于大将军管辖体系。仅在特殊情况下,即皇帝颁布特旨时,才有所例外。例如,顺治初年,洪承畴奉命经略西南地区,顺治帝专门颁发谕旨,特许其在处置三品以下文官时,无需另行奏请旨意。

身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尽管深得雍正帝之赏识与倚重,然而,就现有的史料及研究成果而言,尚未发现雍正帝曾赋予其对文官便宜行事之特权。质言之,年羹尧并不具备任免督抚的权力,至于对督抚随意生杀予夺,更是无从谈起。

在年羹尧于西北执掌兵权之际,其行为确有逾越常规之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官员举荐任用上,呈现出滥保滥举之态。众多追随他的部将与幕僚,经其推举,得以跻身重要职位。鉴于此,彼时官场遂出现“年选”这一特定称谓。

年羹尧获罪之后,朝廷对大将军这一职位的授予变得极为审慎。乾隆登基之际,基于对过往教训的深刻考量,意识到大将军头衔尊崇程度颇高,易引发居其位者萌生僭越之念。

乾隆一朝,军事成就斐然,武功之盛,堪称一时之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虽战事频繁且多有胜绩,但凡统兵出征之将领,无论如傅恒、阿桂,抑或福康安等,皆未获授“大将军”这一崇高名号。他们往往是以军机大臣之衔,或总督之职,肩负起统兵作战的重任,进而投身于沙场征伐之中。

自乾隆朝以降,军事职衔体系发生显著变革,大将军及各类带有特定称谓的将军职位大多遭裁撤,仅八旗驻防将军这一正式官职得以留存。

就历史实际情况而言,在《雍正王朝》中所呈现的年羹尧擅自罢免督抚、肆意诛杀文武官员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及权力架构来看,即便年羹尧对督抚存在不满情绪,按照既定的政治程序,他仅能通过奏请皇帝的方式,由皇帝进行裁决。这一程序是维护皇权统治秩序的重要环节,若缺失此奏请裁决程序,年羹尧的行为便极有可能被视作对皇权的僭越与侵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