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位六十载,于政务处理上功绩斐然,尽显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其执政期间,成功翦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此等成就为清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步入晚年,康熙帝面临着皇子争储这一严峻问题。各皇子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使得朝堂之上官员纷纷钻营投机,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受此影响,康熙帝精力分散,对政务的处理渐感力不从心。在此情形下,官场风气每况愈下,吏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为清朝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历史角度审视,康熙帝晚年在太子废立问题上的举措,堪称其政治生涯的重大失误。自首次废黜太子后,朝堂局势骤变。朝中大臣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各自心中皆有属意的太子候选人,并在暗中展开一系列活动,意图借此谋取未来的显耀地位与丰厚利益。
基于此情形,康熙帝曾严正告诫朝臣:若诸阿哥中有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皇太子之位者,此乃危害国家之贼,国法决然不容。
即便处于如此情形,康熙帝亦难以遏制朝臣于暗中的活动。事实上,在康熙朝晚期,满汉大臣群体中,绝大多数皆卷入了皇子间激烈的储位之争。环顾整个朝堂,或许唯有李光地一人能在这场纷争中秉持独善其身之态。
【能与康熙讲真话的只有李光地】
在康熙帝首次废黜太子之际,其心境极为沉重,对太子胤礽已失望至深,盛怒之下,一度萌生诛杀太子之念。彼时,针对此重大事宜,康熙帝迫切希望听取大臣们的见解。然而,康熙帝旋即惊觉,朝堂之上众多大臣中,除却李光地,竟难觅能与之坦诚相商之人。
鉴于此情形,康熙特传召理学名臣李光地,就相关事宜展开密议。李光地久历官场,深谙为官之道,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历练出非凡的沉稳与睿智。他心中明晰,若公然赞同康熙诛杀太子胤礽——这位已居储君之位长达数十年者,自身必将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此罪名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框架下,无疑是极为沉重且难以洗刷的。
鉴于此,李光地向康熙谏言,指出太子虽可废黜,但绝不可诛杀,明确强调此行为万不可取。为增强说服力,李光地旁征博引,对历代废太子之相关事例进行了详尽阐释。经李光地此番劝诫,康熙最终放弃了诛杀太子这一想法。
康熙帝废黜太子之际,已然有所预见,深知此举措势必引发皇子间对储君之位的角逐。然而,超出其预期的是,诸皇子为谋得储君之位,竟已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鉴于此严峻形势,尽快确定太子名位,实乃当务之急。
于立储这一关键事宜上,彼时的康熙帝陷入审慎考量。经反复思忖与利弊权衡,他判定数位年长皇子,在当前局势下,皆非太子之合适人选。在诸多考量因素交织下,康熙帝认为,唯有重新册立胤礽为太子,方可有效平衡朝堂局势,且于自身统治亦最为有利。
然而,重新册立胤礽为太子,实需一定的果敢决断。毕竟,这其中涉及对过往判断的审视,究竟是自身决策有误,抑或是太子遭逢冤屈,着实耐人寻味。彼时,康熙内心深陷两难之境。针对重立太子这一攸关社稷的重大议题,康熙遂单独召见李光地,旨在就此事广泛征求其专业见解与看法。
实际上,彼时朝堂大臣们皆有各自心仪的太子候选人。然而,唯李光地秉持清正,超脱于这场储位纷争之外。此点深得康熙帝嘉许。康熙帝遂向李光地言及,彼时皇子间争夺储君之位已呈激烈态势,若任由局势如此演进,他忧虑重蹈齐桓公薨逝后,五子因争储而致使尸身停放、无人料理的覆辙。
对于李光地而言,处境颇为艰难。此情形与康熙帝前番预备处置太子一事相似,在这类问题上,言语稍有差池,便可能陷入绝境。李光地对康熙帝极为洞悉,深知圣上虽做出征求意见之态,实则内心已然决断,欲重新册立胤礽为太子。
面对康熙帝的问询,李光地并未径直回应。于是,康熙帝自行阐述观点,指出胤礽行为失常或许是遭受大阿哥施行厌魅之术的影响。若不然,以常理推断,其不至于做出此等丧失心智、违背常伦之举。康熙帝此论意在表明,鉴于太子此前种种行径乃是受邪祟干扰,因而尚有可谅之处。
事实上,康熙帝的这一言论缺乏坚实依据。作为一位对西方科学极为推崇的帝王,康熙帝一贯对鬼神迷信秉持否定态度。其之所以发表此番言论,主要原因在于他不愿直面自身在太子教育方面的失利。
在此问题上,李光地并未对康熙帝有所讳饰,他明确指出,胤礽问题的根源并非在于所谓的厌魅之术,而是在于其德行缺失与精神层面的沉沦。尽管康熙帝认可李光地的这一论断,然而,他同时坚持认为太子确实患有病症。归根结底,康熙始终不愿承认自身在这一事件中的疏失。
在此情形下,李光地深知已无回旋余地,遂顺势而为,指出当务之急,在于引导胤礽重归理性之途。需使其清心寡欲,抵御声色之诱,长此以往,或可令其元气渐复,本性亦能逐步回归本真。
李光地此言论措辞精妙,从表象观之,似对康熙旨意予以顺应,实则对康熙观点加以匡正。其秉持观点认为,个体若欲实现本性复归,虽并非绝无可能,然颇具难度,非得经由长期艰苦卓绝之修行方可达成,此对于常人而言,实非易事,而于胤礽,实现之难度尤甚。
在是否复立胤礽这一关键议题上,李光地实则秉持反对立场。然而,鉴于其臣子身份,言语表达需极为审慎,不宜直言无忌。盖因一旦将观点和盘托出,不仅于各方皆无益处,甚至可能给自己招致祸患。
在彼时的局势下,康熙帝陷入颇为无奈的境地。于其而言,若欲再度确立太子之位,较为妥当的策略是借助朝臣建言,而在众多朝臣中,李光地无疑是较为理想的人选。然而,李光地并未依此行事,亦未曾向其余朝臣表露圣上有意复立胤礽为太子的意向。
【康熙帝好像还有点玩不过李光地】
在复立太子这一重大事宜上,李光地并未积极为康熙帝效力,此情形使得康熙帝心生不悦。无奈之下,康熙帝不得不亲自出面,召集群臣,宣称将从诸位皇子之中遴选德才兼备之人,册立为太子。
经史实考证,康熙此举实乃掩人耳目之策略。其并非意在真正促成大臣们公开推选太子,而是借“臣选”之名,行“钦定”之实。本质而言,康熙期望借由这一手段,促使大臣们认同并支持其复立胤礽为太子的决策。
事态的发展并未契合康熙帝预先的规划。以佟国维、马齐等为首的一众朝臣,在推举过程中,近乎一致地偏向八阿哥胤禩。此次公推结果,致使康熙帝产生强烈不满。鉴于此,康熙帝以朝臣暗中相互勾结、串联结党之由,惩处了为首的数位大臣。
康熙帝精心布局,却未能达成预期效果,由此对李光地心生不满。此前,康熙帝已向其传达旨意,然李光地并未将此旨意向下传达。而李光地面对此情形,神色坦然,他深知康熙帝定会就此责问。果不其然,康熙帝再次召见李光地,质问他在此次公开推选太子事宜中,为何未表明立场。
李光地认为,册立太子一事意义非凡,且归属于皇室内部事务范畴,理应由圣上独掌决断大权,绝非臣子应当置喙之领域。此情形恰似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向李勣征询意见时,李勣以“陛下之家族事务,无需再询问外人”作答。鉴于李光地应对措辞精妙得当,康熙亦不便深究他在此事上的责任。
从康熙对李光地所给予的评价中,足见其推崇之至。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溘然长逝。彼时,康熙饱含深情地赞誉道:“朝中大臣之中,能事事为皇室谋虑长远、计及千秋万代者,唯此老臣。且朕深知其为人,而其亦对朕洞悉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