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秒的持仓时间竟被称作"长期持股",这大概是资本市场最冷的黑色幽默。当某券商研报用"耐心资本"形容量化策略时,韭菜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拿着股票三年不动的行为,在机构眼里根本不算"投资",顶多算"植物人交易"。

看看这现实主义的市场逻辑:散户们守着账户装死被骂"不活跃",量化机器每秒扫货20次反成"流动性救世主"。更邪门的是,某些专家还在鼓吹"没有量化市场会更差",合着90%的自然人投资者连当背景板的资格都没有?这波"去散户化"操作,简直比元宇宙割韭菜还赛博朋克。
高频交易对市场的真实影响早被实证研究扒得底裤都不剩。芝加哥大学2016年论文就指出,当量化交易占比超过30%,市场波动性反而增加47%。国内某头部券商内部数据更赤裸:量化席位贡献了约40%的成交量,却只带来15%的跟风资金。所谓"提供流动性",不过是把一杯水反复倒100次,然后宣称创造了100杯水的神话。

但为什么监管始终手下留情?看看交易所年报就懂了。某沪上券商真言:"现在手工挂单的客户连系统维护费都cover不住,但量化一个端口年费顶500个散户。"当"活跃市场"变成KPI,当佣金收入挂钩乌纱帽,谁还在乎那些连Level-2行情都舍不得开的普通投资者?这年头,连赌场都知道要给老头老太发免费午餐呢。
仔细想想,当你跟着大V研究"筹码分布"时,算法正在用纳秒级速度扫描全网舆情;当你纠结是否止损时,程序已经完成17次反向测试。就像拿着小米加步枪的民兵非要和卫星制导导弹较劲,悲壮归悲壮,但真算不上聪明。毕竟连巴菲特都承认:"如果我在华尔街安装摄像头,早就破产了。"
不过最讽刺的莫过于市场生态的自我阉割。一方面呼吁"价值投资",另一方面奖励53秒快进快出;一方面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另一方面给量化开VIP通道。"现在A股就像个自动化养猪场,散户是等着被投喂的猪,量化是自动喂食机,而交易所关心的是怎么让猪圈看起来热闹。"

但把所有锅甩给量化也不公平。2015年股灾时怪配资,2016年熔断怪机制,现在又怪机器太快——合着市场永远找不到真正的病因?说到底,T+1和涨跌停板制度下,量化再凶残也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就像出租车司机骂网约车,却忘了本质是出租车牌照垄断的恶果。
或许该醒醒的不是散户,而是这个扭曲的评价体系。当"成功市场"的标准变成成交量而非财富效应,当"金融创新"的实质是收割效率提升,所谓"健康发展"就永远是个童话。看看隔壁港股,没有涨跌停却少见量化兴风作浪,因为做空机制和衍生品市场就像森林里的狼,让所有掠食者保持敬畏。
说到底,53秒持仓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正在用工业流水线思维改造资本市场。当投资退化成数据中心的军备竞赛,当监管沉迷于"活跃度"的数字游戏,这个市场离"资源配置"的本源功能就越来越远。下一次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终将明白:没有血肉的市场,终究只是一台华丽的碎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