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微博热搜突然冒出"35岁提前退休"的话题,我正疑惑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敢想,就在朋友圈刷到大学同学小林发的九宫格照片:清晨六点的菜园子挂着露水,八仙桌上摆着自家腌的咸鸭蛋,下午三点他蹲在院子里给橘猫梳毛。这个曾经的"996程序员",如今在浙南山村过起了比我爷爷还规律的生活。
【被透支的青春:高压下的生存困境】去年冬天小林来医院找我时,我差点没认出这个弓着背的"小老头"。才31岁的人,头发白了大半,手指关节肿得像胡萝卜,体检单上列着颈椎反弓、脂肪肝、焦虑症等七项异常。他苦笑着说:"我们项目组二十来号人,倒有八个在吃降压药。"
在杭州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五年里,小林保持着日均14小时的工作时长。凌晨三点的办公室永远亮着灯,外卖盒在墙角堆成小山,工位抽屉里塞满各种药瓶。最夸张的是连续三个月睡在公司的行军床上,直到有天开会时突然眼前发黑,差点从22楼的窗户栽下去。
这种"燃烧生命换钱"的日子,早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我门诊接诊的90后患者,十个里有六个查出血糖异常,三个出现早搏症状。就像小林自嘲说的:"我们这代人25岁开始还房贷,30岁身体就垮了,活脱脱是穿着卫衣的退休老头。"【慢下来的勇气:从焦虑到和解】决定辞职那天,小林蹲在出租屋阳台上盯着死掉的多肉看了整晚。那盆入职时买的小植物,五年间没浇过几次水,蔫巴巴的叶子像在嘲笑他的生活。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田埂上追蜻蜓的日子,那时候连看蚂蚁搬家都能蹲一下午。
现在他在老家修整祖屋,每天五点半跟着鸡鸣起床。菜园里种着应季的青菜萝卜,灶台上煨着小米粥,下午雷打不动要睡一小时午觉。刚开始他总忍不住摸手机看工作群,后来干脆换成老人机,现在连微信红包都懒得抢。
"有天蹲在地里摘茄子,突然听见自己心跳声,这才发现原来活着是这样的。"小林说这话时正在腌雪里蕻,陶罐里层层叠叠的菜叶子泛着青翠的光。他手腕上还戴着那个褪色的运动手环,不过现在只用来监测睡眠质量了。【寻找生活本味:重新定义人生价值】村里人起初都说小林"读书读傻了",直到看见他直播卖山货月入过万。他用编程知识搭建助农平台,帮乡亲们把竹荪、红菇卖到城里。最近还组织留守老人开"慢生活体验营",带着城里来的年轻人插秧、打年糕。
上周末我去做客,看见他书房墙上贴着作息表:晨练太极,饭后散步,睡前泡脚。书架上摆着《齐民要术》和《茶经》,电脑旁边放着祖传的紫砂壶。这个曾经靠咖啡续命的程序员,现在能对着茶汤颜色研究半个钟头。
傍晚我们坐在晒谷场上看夕阳,七十多岁的邻居王伯过来送新挖的竹笋。老人拍着小林的肩膀说:"后生仔现在倒比我们老头子会过日子。"远处炊烟袅袅升起,我突然明白,所谓"老年人的生活",不过是找回了生命本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