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味道”
依稀记得读初中时,地理课本中介绍重庆的建筑特点是:许多建筑都是依山就势,呈现出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尽管几十年后无论是居民楼还是办公楼抑或是公共建筑、商业建筑,都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原以为建在山腰山顶上建筑都是些矮矮的民居房,这回亲眼所见,一些数十层的高层楼宇也建在山顶上。4月15日,我借出差重庆之机,有意识地观察重庆城区的建筑。晚上乘坐朋友吴先生的车去渝北区北部新区金童路一家餐馆的途中,忽见一座并不算低的山顶上耸立着一群高层建筑,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巍峨壮观的高楼巨型森林。重庆的建筑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建筑特点,使渝中半岛之上的楼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两江四岸,扮靓了山城重庆的天际线,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都市韵律与山城魅力,让人们感受出一种重庆独有的“建筑味道”,尤其是具有独特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吊脚楼、古牌坊、青石板路,更是“味道”十足,让人赏后欲“品”。
其实,漫步山城重庆,有“味道”不只是依山而造的建筑,还有重庆的民俗、重庆的道路、重庆的美食、重庆的名胜古迹和重庆的美女......
(二)道路“味道”
重庆城区的道路,给人的感觉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算是一绝,自然也是外地游客颇有味道的话题。5月14日傍晚,我们从重庆西站驱车去渝北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的五星级两江豪生酒店,全程约35公里,沿途全部是城区,车子需越过40个左右的红绿灯,我坐在车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也注意车子行经的路径和路况,也许是道路弯儿和分岔路口太多的缘故,有时车子绕一下之后让人感觉方向不对了,甚至有往回走的错觉,这不,连生于渝长于渝的朋友吴先生也质疑“走错了”甚至怀疑导航的准确性,导致其在几个路口初迟疑不定、缓速而行。16日,吴先生开车陪同我去解放碑“打卡”,分明无需过长江,但吴先生稀里糊涂开到了长江对岸,发现走错路之后,他一边口里念着“这是导航的问题”,一边找了个路口“原路返回”。事实上,吴先生这一路犯过三次小错,我调侃他重庆人不识重庆路,他却颇不服气地将责任推给导航,称犯错的是导航软件。实话实说,走错路既不是吴先生的问题,也不是导航软件的问题,而是山城道路本身的问题。作为山城的重庆,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流经的河谷丘陵地带,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受到地形的极大约束,不但房屋要依地形而建,道路也只能依地形而修。这就决定了重庆的路网结构极为复杂,几乎条条道路都是蜿蜒曲折,起伏有致,有人戏称重庆的道路像八卦阵,开车如同在玩迷宫游戏,这正是重庆道路释放出来的特殊“味道”。
(三)立交“味道”
立交桥是建在交叉道路交汇处的现代化桥梁,是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杂的重庆路网,决定着重庆不但有穿楼而过的轻轨2号线;有像空中公交车横跨天堑的长江索道;有让人从1楼进去11楼出来的洪崖洞电梯,更有让导航软件失灵却让游客收获"迷路乐趣"的众多立交桥。重庆立交桥的“味道”,是一种让人着迷的魔幻味道,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重庆南岸区弹子石的盘龙立交桥,它连接着广阳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南岸、大佛寺大桥、朝天门大桥、弹子石、四公里、茶园8个方向。高达五层、共20条匝道,是亚洲规模最大、构造最为复杂的交通枢纽之一,正因此,四面八方的游客常常慕名而来一睹风采:站在高坡上远眺,只见桥面层层叠起,匝道分支如同蛛网般密布,配合着精妙的拐弯和转向设计,仿佛一座城市的迷宫,令人目不暇接。重庆那些突破二维空间的交通设计,恰似重庆人"逢山开路"的硬核智慧结晶。
(四)美食“味道”
乍到重庆的外地人快到吃饭时分,首先想到的就是尝尝重庆的麻辣火锅。当一口火锅食材入口时,你会感觉满口鲜香之味,随之而来的是麻辣火热之感,不过重庆麻辣火锅之辣,属于“辣”而不燥,“麻”而不苦,“麻”与“辣”相互交织与融合,强烈地刺激着你的味蕾,让你舌尖的每一个细胞都情不自禁地跳起了“热辣劲舞”。因我先前多次吃过麻辣火锅,此次到重庆,客人选择请我吃辣子兔。据重庆的朋友说,辣子鸡、烧鸡公(也称鸡公煲)、来凤鱼等都是重庆的名菜。辣子兔在重庆有着极高的“江湖地位”,它外酥里嫩,椒香透骨,给“好两口”的重庆人带来强烈而美妙的味觉体验,是川渝人的灵魂下酒菜。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社交名片,辣子兔则是本地老饕的“心头好”,按我重庆朋友的说法,那是“味道十足,喝酒少不了辣子兔”。不过,我和同去重庆的湖南朋友陈先生有点吃不惯辣子兔,两人的共同感觉是油太重、味太浓。重庆人喜欢吃的辣子兔我们湖南人不喜欢吃或曰不习惯吃,这属于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每个人乃至每个地方的人,其味觉都有个“习惯势力”,就像湖南人喜欢吃的辣椒炒肉重庆人未未必喜欢是一个道理。
去重庆之前,我看了重庆人拍摄的一部名为《舌尖上的重庆》的公益纪录片,该片全面介绍了重庆美食,主要内容由小面、火锅、家常菜、江湖菜、下饭菜和小吃6大类组成。看来,下次去重庆,我得挑选自己喜欢吃的重庆“味道”来享用。
(五)"烟火味道"
重庆的巷弄梯坎间藏着最生动的市井美学。凌晨的朝天门码头,棒棒军扛着货物在雾中穿行的剪影;十八梯老茶馆里,竹椅嘎吱响伴着老茶客的龙门阵;防空洞改造成的火锅店里,赤膊汉子划拳的声浪混着牛油香……这种粗粝又鲜活的市井气息,是重庆独有的"人间烟火配方"。正如本地作家莫怀戚所言:"重庆的江湖气,是码头文化熬了百年的老汤底。"
(六)俚语“味道”
重庆话的生动泼辣与火锅同出一脉。"雄起""耍朋友""巴适得板"等方言自带画面感,骂人话"宝器""哈儿"听着竟有几分亲昵。朝天门的老船工能用三句话把天气预报说得像评书,菜市场的嬢嬢(在重庆方言里,嬢是“娘”的异体字,通常用来称呼阿姨和母亲的姐妹)砍价时语速快过轻轨。重庆人口中的俚语还有:嚼一说话杠;藤藤菜—空心菜;决我—骂我;孩子一鞋子;遭捶—被打;嫩个一这样;切—去......这种语言饱含市井幽默与直率性情,充满了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恰如花椒般——初听刺耳,细品回甘。
(七)夜色“味道”
当夜幕降临,渝中半岛变身科幻场景。霓虹广告在摩天楼立面流动,千厮门大桥的钢索缀满LED光点,洪崖洞的金色灯影倒映在嘉陵江面,宛如《银翼杀手》的东方镜像。江面游船划开光带,对岸江北嘴的重庆大剧院像块巨型水晶……这种传统山水与现代光电的魔幻交融,构成了重庆最赛博朋克的"未来味道"。由于重庆主城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独特,由此形成璀璨奇丽夜景。夜幕降临,整个城区的干道和桥梁华灯齐放。万家民居灯火“点亮”,构成一片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车流如梭,不停穿梭于茫茫灯海之中,给夜中城平添了动感。夜色降临,我,我透过豪生酒店房间的大窗户,但见高低起伏的光点宛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如诗如歌,重庆夜市的“味道”,委实令人难忘。
(八)民俗“味道”
码头号子混着川江汽笛;街角茶馆飘出评书惊堂木的脆响;巷口嬢嬢用竹竿晾晒的辣椒云,与庙会上的铜梁龙舞一样,都是重庆人刻进骨髓里的生活仪式感。重庆的传统艺术和民间活动同样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川剧变脸和土家摆手舞是其中的代表。川剧变脸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逗乐观众,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价值”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土家摆手舞则是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祷过年等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此外,铜梁龙灯和铜梁纸扎龙灯作为重庆民俗的道具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闻名,能大大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重庆的“味道”丰富多彩,不一而足,只能慢慢体会和感受。
湖南博主 罗修云
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