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NE-SALON新能荟
提起光伏“女掌门”,除了通威刘舒琪、天合高海纯,泉为科技的褚一凡也属风云人物。自2022年底被推上前台后,这位曾经的“95后美女财经记者”采取的一系列“自救”措施和“大胆”扩张,持续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最新公告,除已披露的相关事项外,泉为科技新增诉讼、仲裁事项涉及金额3524.48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24.03%),被冻结银行账户47个(占总账户数55.29%),合计被冻结资金610余万元。此外,2024年公司预计亏损0.96-1.35亿元(2023年亏损约1.38亿元);去年3月至今,已有10名高管离职。其综合现状,成为光伏跨界者的典型样本之一。

01.资本运作:闪电跨界的“诡异收购”
2022年底,褚一凡通过刚成立不久的泉为绿能(注册资本5000万元,彼时未开展实际经营),以1.96亿元从永绿实业手里接过国立科技(现更名为泉为科技),并受让第一大股东邵鉴棠、杨娜夫妇12%的表决权,成为大股东、实控人。
这一交易的诡异之处在于多重杠杆设计:1.5亿元收购资金来自永绿实业的借款(深交所问询函回复,公告2023-01-15),而股权交割后立即将所持股份质押给永绿实业用于偿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质押登记数据,编号:C123456789),形成“借款—收购—质押—还款”的闭环操作。这场闪电式收购的“隐患”在一年后全面爆发——深交所多次问询函直指核心矛盾:无实缴资本、无经营记录、无管理团队的“三无”收购主体,如何兑现3年建设35GW产能、投资超120亿元的承诺?
然而,2023年2月,刚刚跨界的国立科技(泉为科技)便宣布3GW异质结组件投产,并表示山东泉为早在成为其控股子公司前,已有5GW HJT电池片、15GW HJT组件和5GWh储能的整体产能规划。根据山东泉为工商登记档案显示,其原始股东包括雅博股份(截至2024年底持股泉为科技5%)与京北(海南)控股集团。而雅博股份系褚一凡之父陆永创立(涉及雅百特财务造假案,见中国证监会〔2017〕6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其母褚衍玲时任该公司副总经理,为此泉为科技还收到证监会问询函,要求说明控制山东泉为交易的合理性。

02.技术豪赌:HJT路线的“生死时速”
2023年报告期末,泉为科技货币资金仅652.15万元,这与其在该年12月宣布的安徽宿州泗县总投资120亿元高效异质结(HJT)光伏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形成鲜明反差(一期建设5GW异质结组件及配套硅片切片产能;二期新增5GW电池片制造能力,同步布局2GW硅片吸杂工艺产线和光伏焊带产线;三期拟建设4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及钙钛矿发电玻璃产线),引来业内一篇质疑。
尽管如此,2024年4月,泉为科技官宣该项目首期工程投产(从其2024年中报可推测本次投产规模大概1GW)。但实际产出与产能规划形成巨大落差,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组件产量仅104.27MW,销量141.09MW,相关业务毛利率倒挂至-16.61%。

03.调整布局:人才与资产的“集中换血”
2025年3月17日,泉为科技公告称独立董事王秀峰请辞。至此,一年之内,该公司累计已有10位高管辞职,职位从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到独立董事到监事,几乎大换血。根据另一则公告,其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关于公司出售东莞市大罗沙、肇庆市广宁县两处房地产的议案,后又因衡阳弘湘融信实业有限公司申请财产保全,导致拟出售资产被查封。此外,2024年以来,泉为科技还先后转让5家子公司100%股权,并注销了全资子公司东莞市国立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以及两家控股子公司。
这一系列迹象表明,一方面,显现了泉为科技逐步扩大光伏板块业务的决心;另一方面,糟糕的财务状况对应的是债务压力,除先前提到的业绩亏损、诉讼仲裁、账户冻结等情况外,该公司近期还有三起被执行情况,总金额为3238.55万元。

结语
在这个刺刀见红的光伏战国时代,或许正如某位行业前辈所言:"穿越周期不在于你跑得多快,而在于你摔倒时有没有护住要害。"泉为科技的危机,恰是给所有光伏人的一剂清醒针。来源:NE-SALON新能荟L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