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家长在家里催促孩子做数学作业时,那个画面简直充满了戏剧性和心酸。
你可以想象,孩子天生就对数字有一种抗拒感,一看到数学题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而家长们呢,焦虑得就像快要抓狂,生怕孩子这一道题做不好,整个人生都要崩塌一样。
要知道,孩子做数学题的场面,简直可以拍成一部小短片:一会儿趴在桌子上打瞌睡,眼睛一合就开始做白日梦;一会儿偷偷拿出手机,低着头玩个游戏,眼神闪烁,好像在做一个重大的决定;又或者,在解一道简单的加法题时,居然焦虑到满头大汗,眉头紧皱,仿佛面临的是一道关系生死存亡的难题。

特别是,每次看到孩子那副表情,家长的心里都会升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无力感,明明自己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依然没有一点进展。
心里难免会有一种重重的失落感——“我都做了这么多,结果还是这么个结果?”
是不是觉得有点“戏精”上身了?
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孩子的专注力出了问题,而这种问题往往被家长的焦虑放大了。家长越是焦虑,孩子的专注力问题就越严重。
那么,孩子是天生“笨”吗?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只要我们关注孩子的专注力,就能找到突破口。专注力不足不仅仅影响数学成绩,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瓶颈,恰恰就在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专注力”。

先来个现实的打脸——很多家长觉得,学习时间越长,孩子学得就越好。
于是,课外培训一个接一个,作业堆成了山。表面上看,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效率低得可怜。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学了这么多,孩子真的记住了吗?效率真有提高吗?
如果换个角度从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长时间的学习往往会让人产生疲劳感。你有没有想过,连续盯着书本两个小时,专注力根本不可能保持得住?孩子的专注力有限,通常一小时的课外学习时间,就足以掌握90到98的内容,那么那剩下的2呢?
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追求那2,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
这个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逆命题”——时间的长短并不等于学习的效率,适当的休息和娱乐,反而能够提升学习效率。
为什么不压缩学习时间,集中精力一口气完成呢?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自己的小故事。
记得有一次做报告,我研究了一整天,时间一点点过去,我开始觉得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最后,我决定休息一个小时。
结果再回到工作时,思路一下子清晰了,效率也提升了。
其实,这跟孩子的学习非常相似:休息和调整,反而能提高效率。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明明自己做对了,但在考试时,却因为粗心丢分。曾经有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每一道题都会认真做,可考试时总是不小心漏掉个符号,或者看错了题目。”
我当时问他:“你做题时不是很专心吗?”他点点头:“是啊,可一做完题,我就感觉脑袋像死机了一样。”
实际上,这种“死机模式”,正是专注力无法持续的表现。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虽然思路清晰,但时间一长,专注力难以维持,结果就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
比如,有个学生在做数学试卷时,看到最后一道题,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能给我一块橡皮擦吗?”“怎么了?”“我想把我的答案擦一遍,因为快做完了,心里不放心。”
这真不是开玩笑——专注力的崩溃,直接导致了“摩擦反应”。

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专注力不集中?
其实,问题出在他们脑袋里装着一个“不靠谱”的娱乐世界——手机、游戏、电视。长期沉浸在这些“即时满足”的娱乐里,孩子的注意力早就被稀释得一干二净。
结果,回到学习时,他们发现自己连两分钟都无法坚持——“要不玩个游戏?”这些短期的快感占据了孩子的大脑,使得学习变成了一种“慢性煎熬”。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发现过,曾经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在放下手机之后,竟然能用更短的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作业。
这个转变一开始并不容易,但最后的效果却非常值得。家长的职责不仅是督促孩子学习,更是帮助他们找到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平衡,让他们从“沉迷”中走出来,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所以,面对孩子专注力不集中的问题,家长的首要任务不是一味追求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和方法,减少无效学习,帮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学习效果。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放手”,不要把所有教育责任都压在孩子身上。适当的休息和娱乐对孩子的大脑至关重要,只有在“放松”状态下,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相信我,当孩子摆脱焦虑,找到真正的学习乐趣和节奏时,成绩自然会悄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