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5:蜻蜓

风斯若之 2025-03-28 17:52:47

如今,在城市之中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看到蜻蜓了,但是在四五十年前,在我小的时候,蜻蜓非常常见,到了夏天,捉蜻蜓是许多小朋友必不可少的“暑假活动项目”之一。北京的老人,会把蜻蜓叫“蚂螂儿”,不过我这一代人已经不这么叫了,我们小的时候,只把蜻蜓叫作蜻蜓,把捉蜻蜓的活动叫“逮(dēi)蜻蜓”。

关于逮蜻蜓,如果当年哪位小朋友有一个“捕蝶网”,那可就是正规军的配备了,小朋友们会围绕在他周围,试着用网来捕捉蜻蜓。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用的网基本都是长辈们钓鱼时的“大抄子”重量要重一些,碰坏了回家也要挨揍,所以也有一些心灵手巧的小朋友会竹竿、铁丝加网兜做“捕虫网”。

我们并不是每次去逮蜻蜓都有“网子”的,因此也就有着其它的捕捉方式,相对“文雅一点”的,是用杆去“粘蜻蜓”,这种方式虽然斯文,但是用自行车内胎“熬胶”太麻烦,所以相对比较常用的逮蜻蜓的方式,一个是空手捏——要等到傍晚的时候蜻蜓落在植物上面才好实施,另一个则是用那种竹子变成的大扫帚去拍蜻蜓——扫帚在那个时候很常见,只是用这种方式不容易掌握力度,很容把蜻蜓“拍烂”。对于逮蜻蜓,还有一些捕捉的“术语”,用网子,叫“勺蜻蜓”;用扫帚,叫“糊(hū)蜻蜓”。

我是在西城长大的,我所在的片区小孩儿们口中所说的蜻蜓,指的就是那种尾巴是金黄色的最常见的蜻蜓。尾巴是红色的蜻蜓,我们叫它“小辣椒”;绿色的那种大蜻蜓,我们叫它“劳滋儿”,还有一种蓝灰色的蜻蜓,我们就叫它“灰儿”。本文中的“儿”所表示的都是儿化音的发音,我从小就是学着一帮年纪更大的男孩儿这么叫的。

关于蜻蜓,在我小的时候有许多“传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把捉到的蜻蜓放在家里,它们会吃蚊子——我真的做过实验,抓了很多蜻蜓拿到家里让它们自行飞行,结果这些蜻蜓根本就不在家里飞,而是都趴在纱窗上面,成为了我家猫的“玩具”。

年纪稍微大一点之后,开始懂得了一些有关生物学的知识,那个时候最逗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高年级的男孩儿会用一根绳子绑着白色的物体(也许是一个中成药外面的塑料小球)在空中甩来甩去,按照他们的说法,蜻蜓是复眼动物,用这么一个白色的东西在空中甩出圆圈,蜻蜓看着看着就会自己晕了摔下来——反正我是一次没见到过。关于蜻蜓的复眼,还有一种在我小时候流行的“理论”就是——面对着落在植物上的蜻蜓走过,用手在蜻蜓画圈,它们就会因为看晕了而忘记逃走。哈哈!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蜻蜓的幼虫就是水虿,即便是在一些下雨时的积水看到水虿,也从没有把它们和蜻蜓联系到一起,直到后来自己亲眼讲道理蜻蜓从水虿身体里“脱壳而出”而出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大自然真的很神奇。直到今天,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水虿是在家里的鱼缸里养大的,它们化成的蜻蜓是不是就可以在家里捉蚊子了呢?

在知道了蜻蜓主要是“捉蚊子”的益虫之后,我们这拨小朋友就不怎么逮蜻蜓了,但是有时还是会去捉“劳滋儿”,因为在小朋友里面一直流传着“劳滋儿吃蜻蜓”的说法。

如今的我,只有在夏天去水塘边或者河边的时候才会遇到大批的蜻蜓,年纪不同,心境也不同了,就看着这些漂亮的昆虫在空中飞舞,或者是它们伴着夕阳的余晖就那么落在草梗之上,真的也是一种关于大自然的享受。

0 阅读:0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