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聊

曾经的我们,都会经历人生懵懂稚气无知的阶段,不知人世间的很多事理。
并且,我们或许都在年轻之时,拥有过梦想,无论最终得志还是失意,都曾努力过,奋发过。
只有当人活到一定年纪后,才会对人生,有真正的领悟,而不再是像只瞎眼的苍鹰,不断乱飞。
并且,人在年纪渐长之时,就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很多事是人为所不能改变的。

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有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天地,是最简单的世界,一切的物质存在,都是你肉眼可见的。
见众生,是认识人性,知道人性的复杂,以及知道人性有不可估量的光辉,同时人性也有不可估量的阴暗。
见自己,是认识自我,真正的准确评估自我,而不是以前的有所偏妥,要么太自负自大,要么太自卑以及自我否定。
也有人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是这样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
而在近代有一个很著名的诗人,王国维先生,就曾经用三句诗来说出他对人生三重境界的领悟,我觉得他这三句话,跟看山的比喻,其实是相通的。

王国维先生的这三句诗分别是:
第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诗想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或少女,对人生有着无限的憧憬或想像,内心充满了希望和期许。
因此,这个时候,看山是山,总觉得世界的一切都是很简单,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人生才刚刚开始,他未经历多少的挫败,未经历多少的人生失意,不知道世事无常,以及人生的波折重重,不知道人生之路或许有很多的不确定,并且他会认为,他的理想,他的幸福,都是如期而至,可以实现的。
我们很多人,在年轻时,谁没做过梦呢,其实这样的梦,就是理想,就是希望。
但如果这样的梦,对于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又或者是我们低估了这个实现的难度,以及我们不知道未来有多少的艰巨以及崎岖,在等着我们,那么,我们自然就要承受挫败和痛苦。

第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又或者是中年女人,在承受了人生真正痛苦以及挫败之时,所处的一种状态,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的意气风发以及懵懂无知,已经走过了很多并非坦途的路,经历过人世间难以想像的磨难和内心痛苦。
有可能,他事业失败,内心大受打击,有可能,她婚姻失败,家庭破碎,又或者她的人生不圆满,反正她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完全没有承受过一点的痛苦,她内心肯定是受过痛苦的折靡,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正是痛苦,让她成长,让她不再懵懂无知,当然,也让她大受打击,从而走向成熟。
这个时候的他或她,看山不是山,知道世界并不是一切如人所愿,不是想像中的那样美好。

第三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一个人,走过了人生的大半,到了壮年甚至快走进暮年时期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已经变得成熟,他受过很多的心灵折磨,已经历遍沧桑,他的思想也就开始升化,以及顿悟。
这个时候,他或她,已经看淡了世事,到了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内心坦然面对一切。
年轻时,一个人或许会无止境地追求各种物质,各种目标,以及各种功名,各种利禄。
中年时,他或她,会因为内心的追求,并不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水准,而感到精神痛苦,又或者没有知足的心态,总觉得一切不如意,一切不如愿。
可到了暮年来临的那一刻,他或她,却是看淡了,因为活到这样的年纪,就会对人生有另一番的见解,也对世界,对人世间,有着不一般的认识,开始超脱,开始坦荡的面对一切。

这个时候,一个人或许不再追求年轻时的一切,他或她,追求的是恬淡宁静,朴素平凡,以及平安康乐,这些普通人的快乐。
或许在年轻时,他或她,认为这种普通人的快乐,是不值一提,也是不值得追求,但到了一定的年纪,他们会觉得,这样平淡的快乐,却是最可贵的,值得他们庆幸和珍惜的。
所以,这个时候,人到暮年,就会看山还是山,以前看不清楚的一切,要么弄明白,要么不想弄明白。
人生的修行,无非就是经历这三种境界,最终到达最高的那一层,从而把内心不应该有的一切,都能坦然放下,淡然面对人生。
只可惜,很多人,其实是达不到最后的那一重境界,只是停留在第二重境界的阶段,并且,他的内心,始终困在得不到以及挫败失意的桎梏中,始终无法走出来。
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他会清静无为,豁达坦然,内心也就得到平淡的快乐,哪怕是一杯清茶,一缕清风,也让他其乐无穷。

结语:
每个人,都是要经历年轻,慢慢走向中年,再走向老年的阶段。
年轻时有着太多的欲望,很多的目标,这会驱使我们拼搏努力。
然而欲望虽然可以让人有原始的动力,目标也可以让人奋进,但很多时候,欲望太多,目标太高,最终就会让人失望和痛苦。
因此,我们要让欲望和目标都适度,容易实现一些,并且能淡泊名利,那样的话,哪怕到老年时,未能如愿,人生失意,碌碌无为,也能拥有平静安乐的人生,享受平凡人的快乐。
-全文完-
-希望我的文字,能走进你的心灵!
-你的评论,转发,收藏,关注,点赞,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