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白衣渡江,把项羽为江东积累的赞誉消耗一空,江东才俊也变成了江东杰瑞,甚至有人去孙权墓前摆张辽的照片和合肥地图,据说吕蒙的故乡之人,也不愿意给他立雕像。
吕蒙之罪,看起来最大的就是白衣渡江,但是自从有了《孙子兵法》,大家就都知道“兵者,诡道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宋襄公那个老古板才会抱着战争礼仪不放,最后连家底都输光了。
曹操火烧乌巢,周瑜火烧赤壁,诸葛亮火烧藤甲兵,都是用计或奇袭的经典战例,吕蒙白衣渡江,实际是派便衣特种部队摸掉了关羽的哨卡:“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三国志》原文是两个字,打不出来,但就是船的意思)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吕蒙拔掉了关羽的眼线,所以江边烽烟不起,等到糜芳和士仁一觉醒来,城外已经布满了全副武装的东吴军队——如果吕蒙的主力,就是一帮连盔甲都没有,只有短刀枪的水军,糜芳和士仁就是再弱,也不会不战而降。
熟悉古代冷兵器战争的读者诸君都知道,盔甲齐全的军队,尤其是重甲骑兵,对布衣步兵具有碾压性优势,如果吕蒙的部下都是“白衣”,糜芳士仁肯定会打开城门捞战功:关羽总说我俩不行,这回拿到吕蒙陆逊首级,让汉中王看看到底谁行!
如果吕蒙的白衣渡江必须唾弃,那么近现代的侦察兵、特种兵就都得改行了,因为他的任务,跟吕蒙的白衣摸哨部队差不多。
为了打胜仗,也为了减少伤亡,白衣渡江是吕蒙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而且此前此后,类似的战术一直被使用,为什么只有吕蒙成了鼠辈的代表?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此事绝没有那么简单,白衣渡江只是表象,真正应该鄙夷的,是吕蒙前期跟孙权的密谋。
吕蒙白衣渡江是建安二十四年,“索还荆州”一说已经不成立,或者说当年“借荆州”那笔账,刘备在建安二十年就跟孙权两清了: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
刘备之所以一下子让出三个郡的地盘,是因为吕蒙已经用偷袭手段拿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从西川带回五万大军要跟孙权决战,曹操却在汉中发起攻势,所以刘备只能不情不愿地承认了东吴对长沙、桂阳的占领,并用江夏换回了零陵郡以及该郡太守郝普——郝普也是个奇葩,他被释放回来继续担任零陵太守,吕蒙再次来袭,他又投降了。
孙权趁火打劫,从刘备手里拿到了三个郡,按理说应该心满意足,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再加上吕蒙的挑唆,这才有了背刺盟友之事。
孙刘结盟的目的,是一同对抗曹操,这也是两个较弱军事集团对抗巨无霸曹操的唯一方式,但是除了鲁肃,好像江东文臣武将都不想跟曹操正面硬刚,倒是一门心思想从刘备身上割肉。
吕蒙也是“曹操不可战胜论”的赞同者之一,孙权原本是想在跟刘备重新画好荆州瓜分图后进攻徐州,但是吕蒙认为拿下徐州也守不住,因为曹操太厉害了:“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
孙权一直是想扩充地盘的,为了满足主子的愿望,吕蒙出了一个损招:“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打不过敌人,就对盟友下手,如果把孙权比作老蒋,那么吕蒙陆逊就是陈诚顾祝同。吕蒙畏惧曹操如虎,却觉得关羽比较容易对付,甚至直接安排了荆州新地盘的“接收大员”:“令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吕蒙那句“何赖于羽”说得很无耻:原本我们是用他来抵抗曹操的,现在用不着了,就可以把他干掉了!
君子看谁都像君子,小人看谁都像小人。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关西大汉关羽太讲义气,比较容易轻信别人,却是事实,他就是被吕蒙给忽悠了:吕蒙做梦都想干掉关羽,但是他接替了鲁肃的职务后,表面上却是“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关羽不疑有他,可能是真拿吕蒙当朋友了。
吕蒙不要面子,在关羽面前伏低做小,特他跟孙权的密谋,却不但阴险而且缺德:国贼是曹操,你认为不好打,就避而不打;关羽是盟友,你认为好忽悠,就背后捅刀子。
这样综合看起来,吕蒙最阴险的不是白衣渡江的行动,而是他跟孙权背刺盟友的密谋:白衣渡江之后,盟约就变得脆弱和不可信,这就跟一杆鬼秤能毁了一个菜市场一样,这才是孙权吕蒙令人不齿的地方——你打曹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突袭关羽,即使是光明正大去打,也是不宣而战、于义则违。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虽然有些地方很值得商榷,但是这段话说得很精彩关羽想不到,表面上温柔谦和的“病秧子(吕蒙)”和“书呆子(陆逊)”,其实是心狠手辣的“狼羔子”;表面上为自己樊城之战拍手称快的盟军,其实是正在背后磨刀霍霍的敌人。他当然更想不到,这个过去的盟友已经和现在的敌人勾结在一起,正准备联合起来取他的项上人头。孙权和曹操的勾结,不但出乎关羽的意料,也为许多人所想不通。孙权和曹操不是敌人,和刘备不是盟友吗?怎么会和曹操化敌为友,和刘备反目为仇?
易中天先生这两句质问,用现在的国际形势或许可以解答: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国。敌国可以变为友邦,盟国也可以变为敌国,美日、苏德、俄乌,莫不如此。
汉末三国时期,原本就已礼崩乐坏,吕蒙的白衣渡江,则是扯下了道德最后的底裤,所以千百年来,说吕蒙好话的几乎没有,但是把白衣渡江和孙权吕蒙密谋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白衣渡江有七成可鄙,孙吕阴谋则是十足缺德。
当然,关羽败亡于荆州的原因很复杂,甚至刘备诸葛亮也不能说一点责任都没有,糜芳士仁更是难辞其咎,刘备的养子刘封更是因罪而死,但是最让大家难以释怀的还是吕蒙的白衣渡江。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吕蒙提出背刺关羽、袭取荆州的时候,为什么连孙权也没考虑过刘备是否会不顾一切复仇?如果刘备一气之下,也像孙权那样放下身段对曹操曹丕表示臣服,曹家会不会联合刘备灭了孙权?
史书没有一个字写孙权以及江东文臣武将对夺荆州、杀关羽后刘备的反应有预案,这就是典型的鼠目寸光,有人说三国归晋就是始于吕蒙白衣渡江,吕蒙孙权的密谋,几乎像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卑鄙,那么在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看来,吕蒙白衣渡江属于什么性质?以一百分为满分,您认为吕蒙、陆逊、孙权能得多少分?
刘备阴同宗 引发道德大滑坡 孙权本是纯良好孩子 认识了刘备后 成功被刘备教坏 于是乎 他想:刘备能这么不地道 那我也能学[得瑟]
一边与刘璋手下的二五仔法正和张松密谋取益州,一边说"备与璋讬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这不无耻吗?小便骂吕蒙孙权的话,原封不动送给黄鼠,毫无违和。所以吕蒙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小便很无耻的把吕蒙原话剪断的后半部分,我给补全了[得瑟]
吕蒙很可能被孙权给除掉了,借关二爷显圣吓毙来掩饰!因为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取得了荆州,但是吕蒙如此阴险不按套路出牌,孙权怎么放心留着这么一个人掌握兵权呢?以孙权之后的毒辣,实有勾践之风!
如果吕蒙的白衣渡江必须唾弃,那么近现代的侦察兵、特种兵就都得改行了。 我觉得,当年的鬼子三光政策跟这个也有关系
吕蒙白衣渡江在战术上无可厚非,但战略上确实一个败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盟友的合作而不是伤害盟友,弱方加强団结协作才能共抗强敌,它与明朝不一样,元朝的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主力决战,元朝对南方威胁不大,朱元璋才剿灭陈友谅张士诚(虽然大家也是红巾军)统一南方,才有实力与元朝主力决战,如果没有红巾军主力在北方与元朝主力决战,南方各部就必须联合起来共抗元朝,否则都得死。
关羽在蜀国内部不可能死在刘备之后。诸葛亮受到的威胁最大。刘备死后,关羽张飞都在,诸葛亮第一个会被杀。关羽被蜀国内部人做掉。关羽处险境,蜀国内部人都见死不救,这只有丞相诸葛亮才能干的出来。三国志三国演义胡扯淡,忽略蜀国内部权力斗争,掩盖当时真相,给刘关张拜把子兄弟光辉形象。其实,蜀国内部权力斗争,非常残酷。诸葛亮是不可能让关羽张飞死在刘备之后的。那样,诸葛亮活不下去。
不要以道德的观点看待历史。后世朱元璋北伐,为什么不联合陈友谅和张士诚共同对付北元?因为人性的自私特点决定了联合是暂时的,老是抱有联合的观念是迂腐的。在孙权看来,先灭刘备,再伐曹操是正确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是错误的。
赤壁之战结束,周瑜只有三万兵,连个南郡都拿不下,还是刘备出手,才打下的,借得荆州就是指这个半个南郡里除了襄樊的江陵。除了在曹操手里的南阳,襄樊,剩下5个半郡,东吴直接拿了三个走,怎么,这就全是他的?
荆州七郡,在小编眼里还三个郡就俩清了?赖的正大光明,清新脱俗[呲牙笑]
的
江东鼠辈,大魏吴王[得瑟]
兵不厌诈嘛可怜吕蒙被骂了二三千年而关二狗地他还可恶华雄颜良文丑蔡阳五关六将一干人等找谁说理去[笑着哭]
打仗的原因有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赢
只能说那些靠骗靠偷袭得来的地盘,最后也会在别人的骗和偷袭中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