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男子,癌症晚期,早上解了很多大便,医生:两天就不行了

敏博看健康 2025-04-22 16:53:02

“爸,你今天感觉怎么样?”2024年8月,张女士站在病房门口,轻声问着63岁的父亲。老张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眼神疲惫,却挤出一丝笑容:“还行,就是早上拉了好多肚子。”张女士没多想,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可当她把这话转述给医生时,医生的表情却凝重起来:“这两天得做好准备,他可能撑不了多久了。”

这句话如晴天霹雳。张女士愣在原地,脑子里一片空白。父亲才确诊胰腺癌晚期不到三个月,怎么会突然到这一步?早上解了很多大便,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发现病情到生命尽头,这一家人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无奈?

张女士父亲的故事,是无数晚期癌症家庭的缩影。

一、从腹痛到噩耗:胰腺癌的隐秘杀机

“我就是肚子有点胀,休息几天就好了。”2024年5月,老张开始觉得腹部隐隐作痛,食欲也不好。他以为是胃炎,买了点药吃,症状却没缓解。女儿张女士看父亲日渐消瘦,硬是拉着他去了医院。

在当地三甲医院,医生安排了腹部CT。结果出来后,张女士的心沉到了谷底:胰头部占位,约45mm×38mm,伴肝脏多发转移,考虑胰腺癌晚期。医生还发现老张有黄疸,血液检查显示胆红素和CA19-9(胰腺癌标志物)明显升高。

为了确诊,医院又做了内镜超声引导穿刺(EUS-FNA),病理结果明确:胰腺腺癌,晚期。医生坦言,胰腺癌发现时多已是晚期,治疗以姑息治疗为主,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

胰腺癌为何被称为“癌王”?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2023年数据,胰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5年生存率仅约9%。在中国,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

隐匿性强:胰腺位于腹腔深处,早期症状(如腹痛、消化不良)不典型,常被误认为是胃病或胆囊炎。进展迅速:胰腺癌易早期转移至肝脏、腹膜等,确诊时超70%患者已无手术机会。高危因素:吸烟、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是主要风险因素。老张有20年吸烟史和长期饮酒习惯,可能是诱因之一。

科普小贴士:警惕以下症状,尽早检查:

持续腹痛,尤其向背部放射;不明原因体重减轻;黄疸(皮肤、眼白发黄);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定期做腹部超声或CT,必要时查CA19-9。

老张的病情,典型地反映了胰腺癌的“隐形杀手”特质。当腹痛被重视时,癌细胞已扩散全身。

二、诊断的艰难旅程:从希望到绝望

确诊后,张女士不甘心,带着父亲辗转去了省城肿瘤医院。新的检查几乎重复了之前的流程:增强CT、MRI、PET-CT,结果一致——胰腺癌晚期,肝脏、腹膜多发转移。

医生建议做基因检测,看看是否有靶向治疗的机会。结果显示无常见突变(如KRAS或BRCA),靶向药无用。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也被提及,但医生坦言,胰腺癌对免疫治疗响应率低,且费用高昂(一年约30万元)。

最终,医生提出两种方案:

化疗(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可能延长数月生存期,但副作用大;姑息治疗,通过止痛、营养支持等改善生活质量。

张女士一家犹豫再三。老张身体虚弱,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担心化疗会雪上加霜。最终,他们选择了姑息治疗,并尝试了中医辅助,希望能让父亲少受罪。

为何胰腺癌治疗如此有限?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CS),胰腺癌的治疗难点在于:

手术切除率低:仅15%-20%患者确诊时适合手术,晚期患者多无手术指征。化疗效果有限:化疗可稍延长生存期,但中位生存期仍不到1年。靶向与免疫治疗瓶颈:胰腺癌的基因突变复杂,现有靶向药物覆盖率低,免疫治疗效果远不如肺癌、黑色素瘤。

科普小贴士:

基因检测的意义:可筛查BRCA、KRAS等突变,部分患者可用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化疗的权衡:适合身体状态较好的患者,但老年或伴基础疾病者,需谨慎评估耐受性。中医的作用:可改善食欲、缓解疼痛,但不能替代西医治疗,需在正规医院指导下使用。三、病情的急转直下:“解很多大便”背后的真相

“爸,你拉肚子了?要不要找医生看看?”8月初,老张的病情迅速恶化。他开始出现严重腹痛、食欲全无,甚至连水都喝不下。医生为他开了吗啡止痛,并通过静脉营养维持体力。

8月10日早上,老张突然解了大量稀便,量多到让张女士惊讶。她以为是消化不良,赶紧报告医生。医生检查后,表情严肃:“这是肠梗阻缓解后的表现,但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衰竭,可能只有一两天了。”

“解很多大便”为何是危险信号?在胰腺癌晚期,肠梗阻是常见并发症。肿瘤压迫肠道或腹膜转移导致肠道蠕动受阻,粪便堆积,引发腹胀、呕吐。老张的“大量稀便”,可能是梗阻暂时缓解,积存的粪便突然排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转,而是身体机能崩溃的征兆。

根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胰腺癌晚期患者常因以下原因快速恶化:

恶病质:癌细胞消耗大量营养,导致极度消瘦、肌肉萎缩。多器官衰竭:肝转移引发肝功能衰竭,腹水加重全身负担。代谢紊乱:如高钙血症、电解质失衡,加速生命终结。

老张的黄疸加重、神志模糊和呼吸困难,提示肝肾功能衰竭和肿瘤毒性代谢的综合影响。医生判断,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科普小贴士:

肠梗阻的症状:腹胀、便秘、呕吐,严重时需手术或药物干预。恶病质的应对:通过高热量营养支持、激素治疗(如地塞米松)缓解,但效果有限。临终征兆:大量稀便、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常提示生命最后阶段。四、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爸,你想吃点啥?我去给你买。”生命的最后几天,张女士几乎寸步不离。她推着轮椅带父亲晒太阳,陪他看老电影,尽量让他开心。老张虽然虚弱,却始终保持乐观:“闺女,别难过,我这辈子值了。”

医生建议转入临终关怀病房,这里提供止痛治疗、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老张的吗啡剂量逐渐增加,疼痛得到控制。他开始昏睡时间增多,偶尔清醒时,会拉着张女士的手,断续地说些往事。

8月12日凌晨,老张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张女士悲痛万分,却也欣慰:父亲走得安详,没有太多痛苦。

临终关怀的意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临终关怀旨在让晚期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尽可能舒适、有尊严。它包括:

疼痛管理:如吗啡、芬太尼,缓解癌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家属接受现实,减少恐惧。家庭陪伴:鼓励家属参与护理,留下珍贵回忆。

张女士的陪伴,让老张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感受到爱与温暖。这是任何治疗都无法替代的力量。

科普小贴士:

止痛药的误解:许多人担心吗啡“上瘾”或“加速死亡”,但合理使用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缩短寿命。临终关怀的选择:中国部分城市已有宁养院或临终关怀科,家属可咨询当地医院。家属的心理支持:失去亲人后,家属可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悲痛。五、选择的十字路口:化疗会改变结局吗?

“如果选了化疗,爸会不会多活几个月?”老张走后,张女士反复追问自己。她尊重父亲的选择,但内心总有一个疑问:如果尝试化疗,结局会不会不同?

化疗的可能效果根据NCCN指南,胰腺癌晚期的标准治疗是化疗(如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可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8-11个月,部分患者可达1年以上。然而:

副作用:化疗可能导致恶心、感染、疲乏,老年患者耐受性差。身体状况:老张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化疗风险更高。生存质量:化疗可能延长生命,但也可能让患者在副作用中度日。

姑息治疗的得与失老张选择姑息治疗和中医,避开了化疗的毒性,保留了相对平静的生活。他能和女儿聊天、晒太阳,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保持了尊严。然而,胰腺癌的凶猛进展,让他的生命迅速走向终点。

专家观点美国肿瘤学家Siddhartha Mukherjee在《癌症:众病之王》中写道:“晚期癌症的治疗,是在延长生命与维护尊严之间寻找平衡。患者的选择,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老张的选择,体现了他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而张女士的陪伴,给了他最大的安慰。

六、写给每个家庭的胰腺癌防治建议

老张的故事,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重视健康,珍惜家人。以下建议,希望帮助更多人远离胰腺癌的悲剧:

早期筛查,防患未然

40岁以上、有吸烟史、糖尿病或家族史者,建议每年做腹部超声或CT。

关注早期信号,如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及时就医。

远离高危因素

戒烟限酒:吸烟和长期饮酒显著增加胰腺癌风险。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管理慢性病:控制糖尿病、治疗慢性胰腺炎。

理性面对治疗选择

确诊后,尽早明确分期和基因突变,必要时多院会诊。

与医生沟通,了解化疗、靶向治疗的利弊,结合患者意愿和经济状况决定。

晚期患者可考虑临终关怀,让生命最后阶段更有尊严。

心理支持与陪伴

患者确诊后,家人应坦诚沟通,尊重患者的选择。

家属可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照顾压力和悲痛。

尾声:张女士的陪伴与我们的反思

老张从腹痛到离世,短短三个月。这段旅程,像一场猝不及防的告别。张女士的陪伴,让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感受到温暖与尊严。她的遗憾,是无法改变疾病的结局,但她的爱,给了父亲最大的安慰。

胰腺癌无情,但我们可以用知识和行动守护家人。愿老张的故事,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更多人防癌、抗癌的道路。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陪伴。

0 阅读: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