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环球网报道,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智库活动中表示,中印间在可预见未来有问题,但有办法解决且不引发冲突。这番表态意义深远,背后反映出印度对华战略的重大转变。
莫迪(资料图)印度外长苏杰生的发言承认了2020年边境冲突并非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同时指出自去年10月以来,两国关系逐步改善,双方正尝试重建关系,修复边境冲突造成的损害。这一表态与此前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此之前,中印边境曾因印度单方面的挑衅行为而陷入紧张对峙,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如今苏杰生的发言,标志着印度官方对边境问题的态度出现了重大转向。在苏杰生表态前后,中印两国积极开展外交互动。双方先后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以及外交部高级官员磋商。在边境事务磋商会议上,双方以积极、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态度,就划界谈判、边境管控等共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这一系列会议的成功举行,为两国边境局势的缓和以及双边关系的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印度在对华战略上的转变,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从经济层面来看,过去4年印度对中国采取的限制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尽管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上百款中国APP,对中国商品进口设限,但自2020年以来,印度从中国的进口反而增长超55%,贸易逆差近乎翻倍,中国依旧稳坐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同时,莫迪政府为推动“印度制造”投入2300亿美元,可制造业占GDP比重却不升反降。特别是电子制造业,由于依赖中国供应链却无法正常进口,4年内损失超150亿美元和1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经济数据清晰地表明,印度此前的对华经济限制策略不仅未能实现保护本国产业、减少贸易逆差的目标,反而对自身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莫迪(资料图)在军事方面,印度在边境的高强度军事部署也未取得预期成果。印度虽在边境地区投入大量军事力量,但并未从解放军处占到便宜,反而导致自身军费开支大幅增加。去年印度军费占GDP比重超3%,远高于中国的1.5%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高额的军费开支,给印度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进一步凸显了其在边境军事对峙中的得不偿失。此外,中美大国博弈的新局面也是促使印度调整对华战略的关键因素。印度虽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占据一定地位,但美印合作存在结构性矛盾。特朗普上台后,多次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即便莫迪亲自访问,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双方利益分歧尽显。近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并重点对“肮脏15国”加征额外关税,印度赫然在列。在这样的形势下,印度为应对美国关税威胁,开始考虑解除对中国的部分贸易限制,试图通过扩大从中国的进口来缓解美国关税可能带来的冲击。从印度国内政治生态来看,莫迪过去借边境问题炒作“中国威胁”,以强化民族主义叙事、巩固执政基础。但随着经济和民生问题的恶化,民众对这种叙事逐渐失去耐心。在去年6月的选举中,印人党优势被国大党显著缩小,这一选举结果充分反映出民众态度的转变。
莫迪(资料图)中国一直对中印关系恢复正常化持开放态度,但强调印度需拿出实际行动来展现诚意。在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中,友好往来、互学互鉴始终是主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双方相互理解、支持、成就,不仅符合两国28亿多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契合地区国家的共同期盼,顺应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壮大的历史潮流,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意义重大。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仍需密切关注,希望印度能够切实履行承诺,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国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