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仅退款"时代终结: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大辉观世界 2025-04-23 19:51:2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你敢相信吗?一个曾经被誉为"消费者保护核武器"的功能如今竟成了商家眼中的"洪水猛兽"。2025年4月22日,拼多多、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同时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这个推行四年的政策,在引发无数争议后黯然退场。

数据不会说谎。在2024年,淘宝平台的数据表明,在“仅退款”纠纷里商家申诉成功的几率不足15%,不过“职业羊毛党”借助这一功能,每年平均能获利超过5000美元。

更为讽刺的是,某件9.9元包邮的商品,由于频繁被“仅退款”,商家最终反倒赔了2万运费。当保护机制变成了牟利工具,这场闹剧早就该结束了。

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掀开“仅退款”的伪装平台之间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在2021年,拼多多率先启动了这一功能,于是消费者满意度迅速攀升,高达28%。其他平台面对这样的局面,毫无办法,只能勉强跟上步伐。不过没过多久,这场原本以争夺用户为目标的竞争,逐渐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盛宴,令人唏嘘不已。

某服装厂老板的账本情况十分令人震惊:2024年,因“仅退款”这一情况,损失了12万,这个金额相当于全年利润的30%。不过平台从中获取到了什么呢?淘宝的年度报告表明,在GMV增长的同时,退货率突破到了25%,创造了历史新高。以商家的牺牲所浇灌出的虚假繁荣,终究会反过来伤害整个生态系统。

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取消“仅退款”,这真的就是终点吗?淘宝在同期上线了“真实体验分”系统其中暗藏着一些颇为奇妙的地方。这套依据商品的质量、物流的速度、服务的保障来进行打分的机制,将会和流量分配直接形成关联。

商家们突然发现了新的战场:某母婴店铺,因为体验分从4.2升至4.8自然流量便迅猛地暴涨了300%。不过那些低分店铺,即便将价格降低了50%,依旧是门可罗雀之状。从价格战转换为质量战,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才刚开启帷幕。

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最耐人寻味的是,消费者的反应。微博调查显示,62%的用户对取消“仅退款”这件事表示“无所谓”,不过在评论区,却炸出了大量“沉默的大多数”:

"买过$10的充电线退货要8运费,不退款难道留着过年

"有些商家巴不得你退货,反正运费险他们早算进成本

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退货宝",可补贴部分运费。但这25的补偿,在15起跳的快递费面前杯水车薪。

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是那个永远赢麻的庄家。2024年某平台财报显示,运费险业务贡献$80亿利润,同比增长210%。当商家和消费者杀得头破血流时,坐收渔利的究竟是谁?

更精妙的是,算法调整。取消“仅退款”之后平台将纠纷处理权交还商家,不过却悄悄地提高了纠纷率对店铺权重的影响。某数码店铺,因3次协商失败,其搜索排名骤然下降50%。这难道是放权吗?分明是在转嫁矛盾的高明手段。

谁在欢呼?谁在哭泣?谁在偷笑?

当我们在讨论"仅退款"时真正该思考的是:电商竞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无限压低的价格?是噱头十足的服务?还是那个被遗忘的初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下次看到“历史最低价”的广告时,不妨想想:那串数字背后,究竟有多少商家的血泪呢?又有多少被牺牲掉的质量呢?还有多少被扭曲了的规则呢?健康的市场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而取消“仅退款”,仅仅只是漫长修复过程的第一步而已。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长江云新闻;

(声明:尊敬的读者,本文是通过查找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梳理成的专业、可靠的内容,全文数据都有据可依,可回溯。本文旨在用中立态度,客观事实,来描述事件,不涉及任何激进偏颇的观点。图片、素材都是来自真实的素材,本人承诺真实有效。)

1 阅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