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日志:陈拾摇身一变成书吏,他真的运气很好

唐朝视觉雅 2020-07-07 08:42:12

《大理寺日志》中的主角陈拾,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名,因为陈拾的妈妈临终前让他去长安找哥哥,所以陈拾就收拾了一下去了长安城。但是陈拾并不知道哥哥的长相和名字,就孤身一人来到了长安城。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向来是对长安城的形容,长安城虽然很是繁华,但就凭陈拾这个乡下小孩,就这么来到长安城还是令人替他捏了把冷汗,这要生存下去也是很不容易。

但是陈拾却是鸿运当头,一来到长安城就误打误撞进入了大理寺,本来想要应聘杂役,却因为能搞定难搞的猫爷,直接成了大理寺中的一名书吏,陈拾的工作说到底就是替猫爷打杂。

大理寺在唐朝是掌刑狱案件审理的地方,是全国最高的法律机构,位列九寺之一。现在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经常会看到的“三司会审”,大理寺就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陈拾就这么从一个普通的农名摇身一变成为了大理寺中的一员,简直就是是锦鲤附身。

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书吏的记载,是承办官府文书案牍之吏员。各朝各代都有着关于书吏的记载,书吏的工作就是协助官员履行公务,管理文件之类。到了清朝的时候,书吏不仅要管理文书,还要管理各种杂事,而他们的俸禄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很多书吏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使得书吏的名声被彻底败坏。

陈拾所在的大唐盛世,书吏还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从陈拾平时干得活也可以看出,除了照顾猫爷之外,陈拾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替猫爷管那些文书,这原本就是书吏最重要的工作。

陈拾进了大理寺当书吏,这在普通人看来,大小也算是个官了,在古代想要当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要通过科举考试,这才能当上官,那么陈拾就这么成了书吏是不是胡说八道?

《大理寺日志》被夸历史还原,这么重要的事自然也是经得起考据的,这就要说起唐朝时期的官吏制度了。官和吏在唐朝时期就划分得很清楚了,官员最重要的来源就是通过科举,但是吏员就并不一定了。

实际上吏员的身份并没有那么高,和官员比起来,吏算是“不入流”,吏员并不算在编制之内,更像是被官员雇佣的助手,所以吏员并不一定要通过科举考试,有各种技能也是可以当吏的,陈拾能搞定猫爷,就算是他的加分技能了。

陈拾身无分文地来长安城找哥哥,为了生存下去,他来到长安城就想要去大理寺应聘杂役,这才是陈拾最初的目标,从杂役变成书吏,这才是陈拾真正的好运气。

大理寺里的杂役顾名思义就是打杂的,虽然说也算是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唐朝衙役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仅不能和官员相比,和书吏也完全不能比。

唐朝时期的衙役是被归属到“贱籍”的,只是在衙门里工作的奴隶而已,不仅从此不能当官,连后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更是没有人权,甚至不能和普通良民通婚,完全没有影视作品中看上去那么威风。

书吏虽然地位也并没有官员那么高,但到了后期,书吏做得好也是有可能做个芝麻小官的,很多名落孙山的书生也是会选择成为书吏的。

陈拾虽然不识字,生活得也很穷,但他原本应该是农民,在唐朝时期农民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士、农、工、商的排序就很能说明问题,陈拾最终成了书吏而不是杂役,真的是运气爆棚,逃过一劫。

陈拾什么都不知道就来到了长安,不过他是真的运气好,一个大字不识就摇身一变成了书吏,这对于陈拾来说也算是个很好的职业了,最主要的还是猫爷这个上司真的很喜欢他,这才是陈拾最幸运的地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