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互证:袁崇焕的遗腹子袁承志去盛京报仇化自贾宝玉的避难地

凤凤文化 2025-03-11 01:32:11

红楼梦的秘密其实在上世纪中叶已经基本上全部破解。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也是极其精细的古典名著。由于作者和增删者刻意通过匪夷所思和鬼斧神工的手法掩盖其核心秘密,这个核心秘密涉及到大明王朝皇室后裔的末世生存和与皇室有关的举世罕有的不伦丑闻,因此数百年来真正读懂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再复杂的谜题也有人破解。

文学史上再复杂的作品都有人看懂,金庸先生在上世纪中叶前后就几乎破解了红楼梦的全部秘密,但是他没有像那些低水平的红学家一样反反复复去书写红楼梦解读之类的作品,不然他就会被无数的红学家、伪红学家、红迷和伪红迷围攻,他利用红楼梦的全部秘密和写作手法,独创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其中十二部长篇小说对应第五回判词里的金陵十二金钗,三部中短篇小说对应其他三个副钗。金庸先生能够破解红楼梦秘密还有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祖上曾经和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他们属于一个团队,深知红楼梦真事的内情,更加重要的是他家里藏有一部红楼梦全本兼真本。

上文得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贾府的历史原型大明王朝的金贵妃府邸的一部分田庄竟然在东北的满清国都盛京周围。根据《古城印记》中的相关信息, 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称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初的“候城”到“沈州”,再到“沈阳路”、“沈阳中卫”,每一个名称都承载着一段特定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当沈阳成为“盛京”,作为大清国的都城时,它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成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匪夷所思的结果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有没有验证呢?

《古城印记》里的盛京,沈阳早先是“沈州”头下军城,辽宋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沈阳重建了土城,并取名为“沈州”。元朝统一后,也就是公元1296年,改沈州为“沈阳路”,“沈阳”两字第一次出现在正式的史书中。明朝时,沈阳设立了军政地方机构,改称为“沈阳中卫”。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沈阳为“盛京”。公元1644年,清入关定都北京后,沈阳变成陪都,被看成是神圣的“龙兴之地”,取“奉天承运”之意,得名“奉天府”。

在金庸的小说中,盛京(沈阳)主要出现在《碧血剑》中,与袁承志刺杀皇太极的情节有关。袁崇焕的遗腹子袁承志为了给父亲袁崇焕报仇,计划刺杀皇太极。他潜入沈阳(盛京),在睿亲王府附近活动,最终进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试图刺杀皇太极。袁承志进入皇宫后,藏身在一棵大树后,随后跃上殿顶,窥视正在办公的皇太极。他目睹了皇太极与汉臣范文程等人商议国家大事,皇太极表现出对汉人的包容和对未来的规划。袁承志最终被玉真子等人擒获,但后来被祖大寿放走。

金庸先生对沈阳故宫的描写有一定的想象成分。例如,崇政殿并不像北京故宫那样高大,且位置较为靠前,袁承志藏身树后和趴在殿顶偷听的描写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袁承志的行动路线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他计划从城南的破庙出发,但城南交通不便,且需要绕行半个沈阳城。

盛京在金庸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袁承志的刺杀行动反映了他对父亲的忠诚以及对清朝统治的反抗,但最终未能成功,也暗示了他个人命运的悲剧。

金庸在《碧血剑》中对盛京的描写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更多是基于小说情节的需要。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袁承志的侠义精神,也反映了清朝早期的政治氛围和人物命运。但是这些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贾宝玉,也就是脂砚斋真的在东北的盛京周围的金贵妃家族的田庄里避难。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0 阅读:0

凤凤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