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按哪种计算养老金会更高?

社保从业胡海军 2025-04-05 17:18:32

某个职工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前有20年的实际缴费年限,但按政策也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到底按哪一种计算方式,养老金会更高?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2014年10月)前,职工的实际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的养老金计算方式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按哪一种方式计算,养老金会更高一些,需要综合分析。

一、两种计算方式的差异

1、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

基础养老金=(社平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均工资)÷ 2 × 缴费年限 × 1%

优势:若缴费基数高于社平工资,计算结果更高。

个人账户养老金:实际缴费年限会积累个人账户(缴费基数的8%),退休后按月发放。

2、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

过渡性养老金:视同年限通过过渡性养老金补偿,公式为:社平工资 × 视同年限 × 过渡系数(通常1%~1.4%)

优势:若实际缴费基数低于社平工资,或当地过渡系数较高,可能更划算。

无个人账户积累:视同年限不产生个人账户养老金。

二、哪种方式更有利?

1、缴费基数高低。若实际缴费基数 大于或者等于社平工资,按实际缴费计算更优(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均更高)。若实际缴费基数小于社平工资,视同年限可能更有利(过渡性养老金补偿更划算)。

2、地区政策差异。过渡系数高的地区更倾向视同年限;反之则实际缴费更优。

三、建议

优先核实历史缴费基数。通过社保局查询改革前的实际缴费记录,对比当时社平工资水平。

测算两种计算方式的差额

实际缴费计算: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视同缴费计算:基础养老金(仅按视同年限) + 过渡性养老金。

部分地区允许选择更有利的方式,需以当地执行细则为准。

综上得出结论:若缴费基数高,实际缴费年限计算通常更优;若基数低或过渡系数高,可考虑视同年限。

0 阅读:7

社保从业胡海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