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甘肃兰州建起一座绝密工厂,地图上没有名称,只有代号504。这就是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504厂先后为中国第一颗yuan子弹,第一颗qing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最核心燃料高浓铀。没有这座核武厂,中国核武事业不知道还要推迟多久。
这张照片就是当年504厂核心科研组,这里每一个人的身份,当时都是机密。他们的工作甚至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得知,隐姓埋名直到离世。也许你已经发现合影中仅有一位女性,她就是被国人遗忘的奇女子——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王承书,自小得到良好教育。她天资出众,尤其对数字敏感,考上燕京大学后选了物理系,并一直读完硕士,接着留校任教。王承书知道,只有走出去才能获得最先进的知识。
1941年,王承书留美,在美国著名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系完成博士和博士后学业。还在博士后期间,她就发表了轰动设计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个极有价值的公式一直被科学家沿用至今。这么优秀的人才,美国自然想留住,他们将王承书聘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给予极大重视和丰厚报酬。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而不是为了逃离祖国,王承书打定了主意,学业一完成就回国。1956年王承书博士后学业完成,立马回国。当时新中国成立才七年,王承书怎么可能不知道国后的科研环境和美国天差地别,但她义无反顾。
为了避开美国检查,王承书把珍贵资料分批寄回足足300多个邮包。美国不断提高待遇,导师也跟她说,你若继续留在美国,日后有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王承书一刻不想等,启程回国,走得干净利落。1958年,中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此项技术国内一片空白,也是从事气体分子运动研究的王承书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领域。钱三强找到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改行”,王承书斩钉截铁:“我愿意!”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在研究领域定型后改行其他领域,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但只要祖国需要,她都愿意尽最大努力尝试。之后,她和其他研究员做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去苏联学习。经过两年的钻研,王承书已经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这次是因为原子弹研究已经进入关键期,但核心燃料浓缩铀就是研制不出来,第一次改行不到三年,又要改行研制浓缩铀,王承书的回答还是一样:“我愿意!”
担下了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任务,从这一年开始,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一头扎进504厂做研究。家人不知道她在哪,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只知道此后她如同从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回过家。1964年1月14日,王承书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研制成功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证了原子弹研制进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但世人不知道有个名叫王承书的女人为了这一天承受了多少压力。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研究,王承书的回答没有变,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
此后王承书又分别成了大型国产扩散机,激光分离浓缩铀的研究任务,均圆满完成。她一辈子没有休息过,80岁高龄,患有严重眼疾的王承书,仍一篇篇地去看学生的论文。她想着尽快把学生培养起来,建设祖国,才后继有人。1994年1月18日,王承书积劳成疾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在家里,除了三个旧书柜,一套旧沙发,就是一张睡了一生的硬板床。王承书的遗言说不办丧事,遗体捐献。存款除了给未婚的大姐留8000元生活补贴,其余全部缴纳党费、捐给希望工程。
王承书走了,她奉献了一生,清贫了一生,默默无闻了一生,带着满身病痛离开这个世界,留下无数科研硕果,获得祖国山河无恙,获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