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沃尔玛的“低价策略”与关税转嫁争议
2025年3月11日,中国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约谈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起因是其被曝要求部分中国供应商大幅降价,试图将美国新一轮对华加征关税的成本转嫁给中国供应链端。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中美两国舆论关注,成为近期两国经贸摩擦的焦点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沃尔玛的降价要求已超出合理范围,甚至迫使部分供应商“亏本经营”。中国制造业从业者在社交媒体直言,中国企业“没有为美国关税降价的空间”,而此举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甚至触发供应链断裂风险。
约谈的核心议题:谁该为关税买单?
1. 单边压价与商业合同争议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指出,沃尔玛临时要求降价的行为可能违反商业合同,损害供应链稳定性。若企业被迫接受不合理条款,将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导致美国消费者利益受损。
2. 关税转嫁的逻辑困境
美国政府近年来对华加征的关税,实际成本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以2018年关税政策为例,美国消费者每月因此多支出14亿美元。而沃尔玛此次试图将压力转嫁给中国供应商,被中国商务部视为“非理性策略”,可能加剧中美企业对立。
3. 供应链依存关系的双向性
沃尔玛全球采购商品的60%来自中国,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亦表现亮眼——2024财年四个季度同店销售同比增幅均超12%,最高达23.1%,远超美国本土增速。然而,中国消费者对沃尔玛的依赖度并不高,其热销产品(如广西某乳企的牛奶)可通过国内其他渠道直接购买。这种“可替代性”凸显了沃尔玛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中美企业的共同困境与出路
1. 美国企业的政治游动力
分析指出,沃尔玛应利用其在美国政界的影响力,推动减少对华关税壁垒,而非将压力单向传导至中国供应商。中美企业同为关税政策的受害者,合作应对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2. 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
2025年,美国通胀高企、信贷紧缩等问题加剧,沃尔玛在美国资本市场表现疲软,股价一度大跌。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高增长成为其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若因压价行为损害在华商誉,沃尔玛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3. 行业组织的联动响应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已表态,正核实会员企业反馈的类似情况,并计划采取行动维护企业权益。这显示中国行业力量正通过组织化方式应对跨国巨头的议价霸权。

信号释放:从“约谈”到更严厉措施的伏笔
此次约谈被解读为中方对美企单边行为的明确警告。若沃尔玛继续施压供应商,可能面临更高层级的监管措施,甚至供应链“去沃尔玛化”的市场反制。商务部强调,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任何破坏平衡的行为都将遭到反噬。
结语:博弈背后的共赢逻辑
沃尔玛事件折射出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与韧性。一方面,美国单边政策加剧了企业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与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迫使跨国企业重新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合作。唯有通过平等协商、共担风险,才能实现真正的“天天低价”与可持续增长。正如中国网民所言:“离开中国制造,沃尔玛的低价神话或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