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让我们继续介绍一下汉章帝刘炟班子的三号人物——牟融。
牟融,字子优,北海安丘人。
牟融年轻时就才识渊博,小有名气,开办学堂教授学生《大夏侯尚书》,其学生有数百人之多。
后来,牟融被司徒范迁举荐为茂才(就是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因此叫茂才),出任丰县县令。
牟融干丰县县令干了3年,年年政绩第一。
公元62年,牟融再得司徒范迁举荐,入朝出任司隶校尉。
在牟融做司隶校尉期间,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纠正了很多朝政过失,还举荐了很多有能之士,因此很受百官敬畏。
公元65年,牟融出任大鸿胪。
公元69年,牟融出任大司农。
在大司农任上,牟融的能力得到了汉明帝刘庄的认可,并且多次提过牟融就是下一任宰相。
可惜,牟融还没等到汉明帝刘庄提拔自己做宰相,汉明帝刘庄就驾崩了。
不过,有能力之人是不会被埋没的,接替汉明帝刘庄的汉章帝刘炟同样认可牟融的才能,所以公元75年一继位,就把牟融升任为太尉,并且让他和赵熹一起总管尚书事务。
这些就是汉章帝的班子。
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其实汉章帝刘炟还想提拔三个人,他们是马廖、马防和马光。

通过他们的姓,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他们都是马太后的家人。
前面我们说过,汉章帝刘炟没有让自己的亲生母亲贾氏做太后,也没有给贾氏的任何成员提拔,给了大家不重用外戚的感觉。
实际上,汉章帝刘炟比谁都明白,朝堂里有有能力的外戚帮助自己,比其他有能力的大臣对自己更有优势、更有好处,只可惜贾氏外戚大都不中用。
贾氏外戚不中用,可是马氏却个个是人才,所以汉章帝刘炟将马皇后直升为马太后,并且准备大批启用马氏人才,作为自己的外戚团队。
然而,汉章帝刘炟的这一想法,受到了他的班子成员第五伦的强烈反对。
第五伦给汉章帝刘炟写了一封万字上书,陈述了曾经重用外戚造成的惨烈结果,陈述了西汉是如何毁于外戚的惨痛教训,想借此打消汉章帝刘炟提拔马氏三兄弟的想法。
然而,第五伦的上书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汉章帝刘炟当然知道重用外戚的弊端,但是现在的他必须借用外戚势力巩固自己的帝位,这几乎是每位刚登位的皇帝都必须做的事。所以,第五伦的上书没有错,但是现在汉章帝刘炟不能接受,又不好冷了第五伦的心,因此雪藏了这封用心良苦的上书。
第五伦的上书没有能够阻挡汉章帝刘炟启用外戚,但是有人能阻止汉章帝这么做,这个人就是马太后。

马太后也给汉章帝刘炟写了一封上书,不,应该说是给汉章帝刘炟下了一封诏书,诏书中举王莽篡汉的例子,给汉章帝提出了三个凡是:凡是支持你重用外戚的都是小人;凡是阻止你分封外戚的都是忠臣;你刚做皇帝,很多事不太明白,要多学多问,凡事要谨言慎行。我知道你提拔他们是要让他们为你分忧的,他们是我的兄弟,就算你不提拔,我也会让他们为你分忧的,不要落下口实,让其他的外戚借此走上高位,到了你无法控制的地步,第二个王莽、第三个王莽就会接踵而至。
马太后的诏书,力度够大了吧。
然而,汉章帝刘炟依然坚持己见,就是要提拔马氏三兄弟,还给马太后回了一封信,说外甥封舅舅没毛病。
马太后一看下诏书不管事,立马出了第二招,让人送了一根木头到汉章帝的东宫。
啥意思?
两层含义:
第一,骂汉章帝刘炟是不听劝的木头;
第二,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如果你不听我的,别怪我不客气了。
汉章帝刘炟这下不服不行了,赶紧放弃了提拔马氏三兄弟的想法。

但是这事还没完。
马太后立刻下了第二道、第三道诏书。
第二道诏书是面向全天下的,诏书中说,马氏子弟如果作奸犯科或扰乱地方,大家都可举报,皇室与马家绝不姑息养奸。
第三道诏书是下给马氏子弟的,诏书中提醒马氏子弟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如果做出违法之事,皇室绝不姑息养奸。
汉明帝有马皇后,汉章帝有马太后,东汉王朝有马氏女,真是国之大幸呀!
最后说一句,有首秦腔非常出名,跟舅舅、木头有关系的,当时创作之时,是不是多少和这件事有点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