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日本从未放弃“军国主义”,哪怕如今的日本人,给人的印象是低欲望、是彬彬有礼、是工匠精神,而覆盖在这层表皮之下的,还是亘古不变的“战争”基因。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军国主义的种子,早就植入了这个民族的根,早在公元前,日本还处在国家雏形的阶段,就已经开始跨越大海,侵略朝鲜半岛,在3世纪到5世纪,入侵新罗多达19次,以至于新罗国王哭诉“倭人满其国境,溃破城池”,此后的1600年间,哪怕日本经历数代,始终也没有放弃入侵朝鲜半岛的野心,战国时期,丰臣秀吉还没完全统一日本,就叫嚣要征服大明四百州,迁都北京,称霸世界,他可没把这个当“白日梦”,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了行动,在朝鲜王京汉城,就屠杀十多万人,明军收复的时候,满城都是尸骸,而且我们本土也是倭寇横行,光是福建这一个地方,就有十几万人被倭寇屠杀。当时驻朝明军已经高达17万了,要不是丰臣秀吉半路死了,及时撤军,明朝有可能会攻入日本本土,可惜了。
如果仔细翻看日本的历史,战争就是他们的底层逻辑,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尤其是唐朝以以来,日本就不断的向中国学习,效仿我们的文字,模仿唐朝唐律,仿照唐朝官阶制度,连首都都是长安城的迷你版,可以说大和民族就是在唐朝笼罩下形成的,他们之所以疯狂学习中国,不仅是因为慕强心理,更是因为想打败中国,占为己有。到了19世纪中叶,日本又开始追随西方列强,一旦成功,他们做起事来,却比西方殖民者更狠,更彻底,更残忍。

日本在“欺软怕硬”这方面上,绝对是登峰造极了。当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再次想起千年前唐朝派出战船,让日本海“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的屈辱记忆,于是日本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工业文明和传统武士道精神合成的“战争怪物”就此诞生。
日本—战争怪物日本跟五常里的四常都打过仗,不仅大肆侵略中国,还打过日俄战争,也偷袭过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还在缅甸与英国交过手。就这样一个地震和火山多的,跟家常便饭似的岛国,当真配得上“战场贩子”的称号,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丧心病狂,才会这样四处树敌?
有人洗白日本人,说日本民众也是“军国主义”下的牺牲品,宫崎骏的一部《萤火虫之墓》,看哭多少人,但队长只想说,国人还是太善良,压根理解不了“变态”的内心世界。
早在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时代,有一部风靡日本的舞台大戏—《国姓爷合战》,演绎的就是日本帮助有日本血统的郑成功征服中国的故事,这可是妥妥的民间文化,民众对侵占邻国的幻想,早就深入每一个日本人的骨髓。明治维新刚开始,日本自己都还没摆脱列强的欺凌,就迫不及待的要“布国威于四方”,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了清政府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笔钱是日本当时三年的财政收入,尝到战争的“甜头”,日本可就再也不愿意端起装有糙米的饭碗了,在那之后,日本从老人到孩子,从农民到富豪“个个兴高采烈,人心欢腾”,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争前恐后奔上战场。

日本曾经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乃至整个国民生活都从属于军事,不遗余力也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日本的国民兽性只不过暂时被现代国际秩序压制住了,一旦国家秩序崩塌,他们必然会再次举起屠刀。
日本—从未放弃侵略他们在不断需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只接受对自己有益的部分,例如,接受儒家的文化,却将“民为贵,君为轻”的亚圣—孟子剔除在外,让君君臣臣演变成动员全民战争的利器。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的重建工作刚开始,就已经着手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个过程逐年递进,不仅删除了“战争反省”的内容,还将一些战犯撰写的回忆录作为教科书内容,否认侵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他们夸大自己遭受原子弹的伤害,却只字不提自己的“罪有应得”,甚至民众对投放原子弹的美国,都能心存敬畏,可见他们从上到下接受的是何等扭曲的教育。也许军国主义会被“和平宪法”所限制,但是这不代表深深刻在日本人基因里的军国主义,就彻底消失,它一直萦绕在日本左翼势力的心头。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至今里面还供奉着246万个日本阵亡者灵位,其中1000多个灵位是二战中甲级、乙级和丙级战犯,靖国神社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设施,它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设施。

由此可见,除非物理意义上的毁灭,否则任何一点苗头都会让这个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或者军国主义根本就没有在日本真正的“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