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要求枪决一军区干部,毛主席:给他条活路,事后看很高明

聪慧海风 2025-04-22 09:51:19

【前言】

1940年的某一天,朱德和彭德怀走进了毛主席的屋里,手里拿着一份报告,是关于晋察冀军区里的一个干部,叫杨上堃的。他们跟毛主席说,建议把这个干部给枪毙了。

毛主席翻阅完报告,轻轻晃了晃脑袋,直接说道:“这事儿,不能动手!”

杨上堃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他到底做错了啥?为啥朱德大将军和彭德怀大将军都想要他的命?可毛主席为啥偏偏说“不能动他”?这事儿最后到底咋收场了呢?咱们得从头捋捋杨上堃的人生轨迹......

【战功赫赫】

1914年,杨上堃在江西兴国江北镇的华坪村呱呱坠地,家里穷得响叮当,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还没记事呢,老爹就因为一场大病,家里没钱治,撒手人寰了。为了家里能有个活路,杨上堃的姐姐只好去给地主家当童养媳,他那还没成年的哥哥也只能去给地主打工挣钱。

小时候,杨上堃家里穷得叮当响,这让他从心底里恨透了地主。这种恨,像一把火,在他心里越烧越旺。从那时起,杨上堃就暗下决心,总有一天,他要为自己,也为那些和他一样苦的老百姓,找到一条翻身做主人的路。

没多久,杨上堃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1929年4月份,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带着红四军第三纵队攻下了兴国县城。接着,他们就派了武装工作队去各个村子,帮忙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还有革命武装力量。

红四军抵达兴国县城后,杨上堃通过细心留意,察觉红军战士对老百姓特别友好,总爱伸出援手。于是,杨上堃常主动加入武装工作队,一块儿忙活。他帮着红军贴宣传语、传递信件、站岗守卫,还跟大家一起对抗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恶霸。

1930年秋天10月份,杨上堃加入了兴国赤卫大队。到了1931年年初1月,他又投身到了红军的行列。时间转眼到了1932年,为了扩大革命地盘,中央决定成立东路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往福建漳州进发。在那场漳州战斗中,杨上堃表现得非常勇猛,死守阵地不退缩。没过多久,经过李绍彬的引荐,杨上堃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那之后的战争年月,杨上堃总是站在最前头,啥苦都不怕,死也不怕。到了1934年6月,他升官了,成了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的二连连长。后来,在长征路上,杨上堃作为红四团的先锋连长,带着战士们立下了好多战功......

1934年12月份,红军的主力人马赶到了乌江边上,那时候他们可真是到了紧要关头。前面挡着贵州的军阀王家烈带着一个师的兵力,后面又有蒋介石手下的薛岳兵团,两个纵队加起来有十几万人追着不放。整个中央红军都挤在了乌江的南岸,只要出一点差错,红军就可能全军覆没。所以,赶紧渡过乌江,这事儿真是太急了,一刻都不能耽误。

乌江两岸山崖陡峭,江面宽度达到上百米,而且敌人还在两岸设置了哨兵和防御工事。领导人们,包括师政委刘亚楼,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让杨上堃所在的红四团来负责这次强行渡江的任务。

杨上堃接到任务后,在1935年1月2日,就安排了头一批战士去强渡。可因为天气太冷,水流又急,战士们好不容易游到对岸,却已经累得没法打仗了。

为了抓住战斗时机,杨上堃当天晚上立刻安排三连长毛振华,带着五个战士,坐着木筏悄悄过河。

为了成功达成目标,杨上堃第二天亲自带着十多个战士去强行渡河。在渡河前,他心里清楚可能会为革命事业献身,于是把一些有特别意义的东西打包好,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家乡地址,然后交给了一个同乡,认真交代:“要是我回不来了,麻烦你把这些东西送到我家人手里。”

把事情安排妥当后,等到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杨上堃就带着战士们,分别坐上三个竹筏,在红军战士猛烈炮火的掩护之下,一起朝着敌人的岸边划过去。敌人一看这架势,就使足了劲儿朝杨上堃他们开枪,但杨上堃指挥得当,再加上红军战士的火力支援,他们灵活地避开了敌人的子弹,最终成功登上了对岸。

杨上堃带着战士们一到岸,就马上跟第二批偷渡过来的兄弟碰头了。接着,他们被分成了三组,直接向敌人冲了过去,使劲打,目的就是要撕开敌人的防线。

就在这时,敌人增援到了,从高处猛烈开火,把渡江战士们的火力给压住了。情况紧急,杨上堃脑子一转,立刻让一个小组去爬石壁,抢占敌人右前方的石峰。多亏了杨上堃的指挥,渡江战士们把敌人打得四处逃窜。他们勇猛战斗,成功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给后面的部队登陆创造了牢固的基础。

接着,红军的其他队伍一个接一个地过了乌江,开始不断往前冲,最终成功地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占领了乌江边上的几个山岭。

渡江战役大获全胜后,全师上下举办了热烈的庆祝大会。会上,师政委刘亚楼遵照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指示,亲自给杨上堃等十几位同志颁发了“勇士”的荣誉称号。他还给每个人送上了一套列宁装,衣服上面绣着“军委奖励”四个大字。从那天起,杨上堃的名字就传遍了四面八方,威名赫赫。

杨上堃因为带着队伍强渡乌江,让大伙都记住了他,但他自己却没当回事,既不骄傲也不浮躁,更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没多久,他带着红四团,又一鼓作气攻下了娄山关,再次给队伍争了光。

1935年9月十几号的时候,红四团走到了甘肃白龙江边上的莫牙寺,大伙儿正歇着呢,师部那边派来个通信员,给杨上堃递了封信。信里头说了个大概:上头军团的领导下了死命令,三天之内得拿下那个地势险要的腊子口,还得把路上挡道的敌人都给清理干净。

杨上堃读完信,立马带着红四团的二连,趁着夜色就出发了。他们一路急行军,到了腊子口,跟红四团的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碰了头。几个人一块儿去看了看周围的地势:这腊子口的地势可真够陡峭的,要想过去,只能走一座从东到西的木桥,桥那头还有敌人的碉堡,重兵把守着呢,简直就是挡在红军前面的大石头。

王开湘和杨成武商量之后,决定再次重用杨上堃,派他带着红四团二连当先锋。他们下了死命令:“腊子口再难攻,就算是座刀山,也得给我啃下来!”

杨上堃接到任务,二话不说就带着战士们冲到了悬崖边上。按计划行事,他们打算先来个正面突袭,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战士们朝着敌人阵地一顿猛射,子弹打在石头上砰砰直响,火花四溅,可敌人还是没被压下去。

就在这时候,毛主席和军团领导又派人来探听前线最新动静,想知道突击队现在到底走到哪里了,碰到了啥难题,还需不需要派人去帮忙。

这紧急关头,有人发现了一条藏在陌生险峻山崖上的小路,能突袭敌人。冲锋号一响,红军战士们立刻挥动大刀,扛起步枪,朝着敌人猛冲。另一边,悬崖上的队伍瞅准时机,对着没遮挡的炮楼和敌人阵地,不断扔下手榴弹。同时,冲锋枪和轻机枪也砰砰作响,一块儿开火。就这么一会儿,敌人就被打得连连败退,那些没被击中的也慌忙往外逃。

杨上堃瞅准敌人不断后退的机会,带着队伍继续往前冲,硬是把敌人逼到了悬崖边上,然后就把他们的枪给收了。与此同时,他们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朝敌人的第二个防线猛攻。打了一个多小时后,敌人终于扛不住了,败退了。

从那以后,杨上堃和二连的勇士们紧紧围着那面在战火中变得漆黑的军旗,他们屹立在腊子口之上,迎着如同鲜血般刺眼的晨曦……

打了几场漂亮的仗后,杨上堃可是立了大功。毛主席晓得他在战场上那出色的表现后,特地赏给他一枚红星奖章。

可谁承想,就这么一个在长征路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连长,没过多久干了一出事儿,直接惊动了上面的大领导。朱德总司令和彭老总为此火冒三丈,气得不轻,据说彭老总当时还气得想要下令严惩......

【迷途知返】

1940年2月份,晋察冀一分区有支队伍的参谋长,杨上堃,带着二十多号人和枪溜走了。这事儿传到晋察冀第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耳朵里,他立马感觉事情大了,二话不说就把杨上堃带着手下跑路的消息告诉了八路军的朱德和彭德怀两位头头。

听说杨上堃他们干了那事后,朱德和彭德怀火冒三丈,彭德怀更是一气之下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喊道:“赶紧把他们抓回来,直接拉出去毙了,非得毙了不可......”

不过,杨上堃在离开部队仅仅7天之后,他又带着人回到了军分区。一见到司令员杨成武,他立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老实交代了为啥要带人走。

1939年的时候,上面把杨上堃调到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当参谋长,可没多久,又让他去了一支队当参谋长。这“降级”的安排让杨上堃心里直犯嘀咕,最后还闹起了情绪。巧了,晋察冀分区一分区的侦察科长袁彪也对自个儿的职位有意见。在袁彪的撺掇下,杨上堃的不满更厉害了。于是,他俩一合计,带着二十多号人就离开了队伍,打算闹出点动静再回去。

杨上堃没多久就离开了部队,但很快他就觉悟到自己太看重“官位”是不对的。他二话不说,马上带着手下回了军区,直接找上级坦承错误,甘愿受罚。

杨成武很快就把杨上堃回到军区承认错误这事儿,跟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说了。但彭德怀总司令听了还是很火大,那时候,离开组织可是个大忌讳。为了整顿军风军纪,彭德怀当场就发话了:“得把他们给处决了,才当了个小官儿就敢跑,要是别人也跟着学,那以后革命还怎么搞?”

不过,要处理掉一个军区干部,还得毛主席他们点头才行。没过多久,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就去找了毛主席,递上了杨上堃带着人马偷偷跑掉又跑回来的报告,两人主张把杨上堃给毙了,好让其他人长长记性。

毛主席听完朱德和彭德怀的意见后,想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开口说:“杨上堃,咱不能动他!”

朱德、彭德怀还没来得及发问,毛主席就连忙说道:“你们说的那些,我都挺赞同的。不过,咱们也得想想杨上堃,他对革命那可是有功的,立的军功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事情已经查明白了,就是咱们自己内部的矛盾,他没叛逃也没投敌,而且他也知道自己错了。所以啊,我觉得咱们还是得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听到毛主席的话后,朱德和彭德怀也都沉下了气,觉得毛主席说得很有道理。最后,毛主席做出决定:对杨上堃从宽发落,撤销他的行政职务。

事后,杨上堃真正明白了自己错在哪儿,心里头对自己犯下的错进行了好好的琢磨。过了五个月,因为看到杨上堃变化特别大,组织上就安排他去抗大继续深造。

1945年5月份,杨上堃抗大学习一结束,就火速上了战场。他先后打了四平保卫战,还参与了解放长春等好几场大战,在这些激烈的战斗中,他又立下了好多战功。

毛主席处理杨上堃的手段确实很高明。尽管杨上堃犯了军纪,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对,及时回头,没把事情闹大。念在他以前为革命拼过命,立过功,毛主席便给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就是这份大度,让杨上堃之后更加卖力地为国家、为党、为老百姓做事。

【建立新功】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杨上堃带着队伍追击并消灭了剩下的敌人。他们和进入江西的野战军联手,把江西全省都解放了。接下来,他们还进行了剿匪行动,让社会秩序恢复了正常,也让新建立的政府更加稳固。

1949年8月快结束时,杨上堃被安排去了赣州军事指挥部当头儿。他一带队,解放军就很快把赣南那三股土匪给收拾了。

1949年快结束时,杨上堃被安排去赣州警备区当司令员,同时还管着赣西南公安处。到了第二年,他又成了赣南专区军分区的司令员,从那以后,他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

1955年的时候,杨上堃得到了开国上校的军阶,还拿到了二级八一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跟他那时候同级的好多战友,都升成了中将、少将,但杨上堃将军对此一点没抱怨,还是特别认真地工作。他在赣南一带待了整整十五年,这十五年里,杨上堃将军在当地老百姓心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司令员,大家都夸他。

1965年,杨上堃被安排到江西省军区当参谋长。那时候,他心里想的全是工作,经常不顾劳累,连节假日也不休息,带着大家一起拼命干活。结果,这么拼命工作,他落下了头疼的毛病,有好几次直接累倒在办公桌上。家里人、战友还有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多休息,可他却总是笑笑,不当回事。

1970年的时候,杨上堃被调到了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当副司令员。为了把林业搞上去,他可没少下功夫,翻山越岭,一点不怕吃苦。在那兵团的千多天里,他基本都不在家和兵团本部待着,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往基层跑,去做调研,指导大家工作。因为他干的出色,后来还被选中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的林业成果展示会。

1974年,杨上堃被调到江西省军区,当上了副司令员。在那段时间,他带着大家搞起了军事训练和民兵工作,效果相当不错。

1981年,杨上堃将军离休后,以正军职顾问的身份,动手写了一本将近十万字的回忆录。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战争岁月,给共产党和解放军留下了特别珍贵的原始资料。特别是里面讲到的红军时期,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在长征路上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英勇战斗的故事,真是让人动容。

可没想到,因为工作太拼,杨上堃将军在1984年5月21日那天,突然就在办公室里倒下了。他手边还放着一本没写完的回忆录。虽然赶紧送了医院抢救,但很遗憾,杨上堃将军还是没能救回来,7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看看杨上堃将军这一辈子,真的是充满了神奇的故事。他拼尽全力为人民做了好多大事,人民会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掉。向杨上堃将军致敬!

0 阅读:15

聪慧海风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