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自杀后,心童就变了。
前期是一直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里,不说话,也不吃东西。而到了后期,情绪开始出现剧烈波动。
时而暴躁,时而亢奋。
变得敏感,也变得“不可理喻”。
在家里烧母亲的遗物,燃烧产生的大量烟雾,让邻居和物业以为是着火,就拼命地敲门。
而明明在家的心童,却对敲门声无动于衷。面对边亮和旁人的指责,心童的情绪更是一度失控。
在家里烧遗物,还只是一个开始。
后面心童又打起电话,打给同学,打给朋友。打电话的语气,亢奋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严重的,还是心童提离婚。
穿着睡袍的心童,敞开自己的衣襟,就那么把她苍老,又“丑陋”的肉体,赤裸裸地呈现给边亮看。
一边打开衣襟,一边哭泣。
“现在的付心童,又老又丑还有精神病,令人生厌,难怪你不想看到我”。
“边亮,我们离婚吧。”
这时候的心童,是绝望的,也是扭曲的。更是被无尽的痛苦,裹挟得无法动弹的“溺水”之人。
很明显,心童这是病了。
但这病因,仅仅是丧母之痛?不尽然。
重看一些细节,才知边亮的三个举动,才是将她逼“疯”的根源。
01:自作主张,接受疗养院的42万支票心童母亲在自杀之前,就一直住在疗养院里。后面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心童还特意给她换了专门的护工。
疗养院是高级的疗养院,护工又是专人专护。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童母亲竟然还能从疗养院里偷跑出来。
疗养院收了高昂的费用,明知心童母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却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以致酿成了如今的惨剧。
不论怎么说,心童母亲的自杀,都与疗养院的疏忽脱不开关系。
但面对犯了错,给心童造成一生悲痛的疗养院,边亮却在没有告知心童的情况下,选择接受疗养院的赔偿方案。
一封道歉信,一张42万的支票。
边亮瞒着心童,就这么和疗养院和解了。
死去的,是和心童相依为命的母亲。而自己的丈夫,却在她最悲痛的时候,绕过她,和疗养院达成了和解。
边亮没有和心童站在一起向疗养院讨回公道,还和疗养院“沆瀣一气”欺瞒她,这是心童无法接受的。
边亮的初衷,实际是好的。
逝者已矣,作为丈夫,边亮想做的,能做的就是尽快地抚平伤痛,将心童从丧母之痛里拉出来。
与疗养院和解,让事情翻篇,边亮的选择,并没有问题。但他最不该的,就是自作主张。
自作主张,完全忽略心童的感受。从前面剧情我们就能看出,这是边亮最大的毛病。
当初不顾心童和小方的反对,执意让小方出国留学。又不顾心童的反对,执意买大房子。
后面在没有和心童完全沟通的情况下,就擅自作出换工作,举家移居海南的决定。
而在最新的剧情里,边亮又在心童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辞去了工作,还是裸辞。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却瞒着妻子裸辞。
在这个家里,边亮看似对心童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理解。
但在做每次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时,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心童的意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的,心态也不是一天崩的。边亮的大男子主义,肯定不是一天两天。
而从前的心童,愿意为了家庭作出退让,也愿意听从边亮的意见。但这次他做主和解的苦主,却是心童母亲。
心童没有权利原谅疗养院,边亮更加没有。
所以,边亮擅自和解的行为,无疑触及了心童的心理防线。更让从前积压在她心里的那些芥蒂,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了。
让心童对这段婚姻产生了怀疑,尤其对边亮产生了不信任。
02:边亮说:“责任不全在疗养院,我们做子女的,也有责任”在心童拿着支票和疗养院理论的时候,边亮做了一件很戳心的举动。
他一边拦着心童向院方负责人理论,一边又朝院方负责人赔罪:
“发生这样的事情,责任不全在疗养院,我们做子女的,也有责任”。
正在与疗养院激烈理论的心童,听到边亮的话,身体很明显有过片刻的僵硬。而僵硬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失控的情绪。
“对,都是我的错。”
“我就不该把母亲丢在疗养院,不丢在疗养院,我妈就不会丢”。
母亲的自杀,心童有责任吗?
心童比谁都清楚,如果在母亲患病的时候,自己能多抽出时间陪陪她,或许就可以发觉她的反常。
如果察觉到母亲的反常,也就能避免发生这样的悲剧。
但在母亲生病的那段时间里,心童不是在照顾孩子,就是在照顾边亮,后面又忙着卖保险。
这是心童作为女儿的失职,对这样的失职,心童比谁都清楚。
最令心童绝望的是,母亲会选择自杀,都是为了不拖累她。母亲直到死前最后一刻,都在替她打算。
正是因为这些残酷真相,心童才一直无法摆脱丧母之痛。她无法接受母亲的自杀,更无法原谅自己对母亲的疏忽。
丧母之痛带给心童的,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她背负的不仅有痛苦,还有难言的愧疚,也有对婚姻、对自我的怀疑。
理解了心童的心理预设,再来看边亮的那句话,尽管并没有什么错,但无疑加剧了她心理防线的崩塌。
03:边亮一直没告知心童离职的真正原因,以致赵显一句话,就让她破防母亲自杀后,实际心童就一直陷入了一个怪圈。如果她当初没有选择全职,那母亲是不是就不会为她操心这么多?
更不会因为怕拖累她,就走上绝路。
这是心童对自我的一种怀疑。
实际从母亲患病开始,心童就有了这种怀疑,不然到后面,她也不会迈出卖保险的那一步。
为什么心童会自我怀疑?
完全是因为对与边亮的这段婚姻,产生了危机感。
做了十几年的家庭主妇,每天不是忙着孩子,就是忙着家务。耳边能听到的,不是母亲的担忧,就是闺蜜的提醒。
尽管心童一直说她信任边亮,但看到美丽又自信,工作能力又格外突出的冬晓,以边亮前女友的身份闯进自己世界时。
心童还是会动摇,心里更会因自己与对方的巨大差距而自惭形愧。
如果说,冬晓带给心童的,是事业女性vs全职主妇的冲击感。那文草草带给心童的,就是年轻女性vs中年女性的无形杀伤力。
文草草喜欢边亮,这种喜欢是赤裸裸的,不带任何遮掩。
她年轻,有活力。脸上犹如鸡蛋一样光洁的皮肤,是心童曾经有过,但已经消逝的年轻。
文草草的出现,还有她对边亮的喜欢,带给心童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虽然她嘴上一直说着相信边亮,但若是真的完全相信,就不会跟着李漫去“捉奸”。而边亮对心童的这种危机感,毫无察觉。
母亲去世后,心童的心理防线一天比一天弱。对自己为婚姻做出的一系列牺牲,一天比一天怀疑。
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怀疑,就越想。越想。就越怀疑。
而这种时候,赵显暗示边亮离职是为文草草的挑拨话,更是把心童推向了自我怀疑的深渊。
心童的这种自我怀疑,是什么呢?
看看她当着边亮的面脱睡袍,就知晓了。
经历了一系列风波的心童,此时觉得自己糟糕透了,也失败透了。母亲因为不想拖累自己,自杀了。
当初不听母亲的话,选择了全职。
现在人到中年,没有自己的事业,除了一具变老变丑的肉体,还有不复青春的脸,心童还有什么?
联想到边亮有什么事,都不和自己商量。有什么问题,都不和自己说。他可以有工作,有生活,可她却只有他和孩子。
边亮可以和同事有说有笑,和她,却只剩生活里的一地鸡毛,就连夫妻生活都成了一种摆设。
看似是最亲密的夫妻,但在边亮面前,她却像是被隔离在外的陌生人。
这种痛苦的认知,让心童对自我的怀疑,自我的厌弃恶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她恨边亮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但比起恨边亮,心童更恨自己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