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绵绵滋养大地,伴随着春雷的轰鸣,惊蛰节气在今年的3月5日如约而至,成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抹亮色。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有序。”据农历记载,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丁”位,太阳行至黄经345°的那一刻,便是惊蛰降临的预兆。此刻,春雷初鸣,大地回暖,冬眠的虫豸逐渐苏醒,春耕的大幕自南向北缓缓拉开。

今年的惊蛰略显特别,它恰逢农历二月。若惊蛰落在农历正月,则被称为“早惊蛰”,而在二月则为“晚惊蛰”。俗语有云:“惊蛰早到春意浓,惊蛰晚来春寒重。”今年的“晚惊蛰”预示着可能会有寒潮侵扰,甚至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便洞察到自然界的渐变规律。惊蛰时节,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春意盎然,是春花烂漫的美好季节。人体亦应顺应时节的变迁,采取相应的养生之道,以顺应肝气的生发,增强脾胃的功能。

惊蛰节气来临之际,老一辈人总是提醒我们,无论当天多么忙碌,都应遵循“一宜大、二不为、忌三物”的原则,以确保平安健康地度过春季。
一、“一宜大”
惊蛰时节,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寓意吉祥的美食。如立春有“躲春”之俗,食春饼与五辛盘;雨水时节则有“回娘屋”等习俗,品尝罐罐肉。到了惊蛰,则有“打小人”、“祭白虎”等传统活动,同时食用梨子以清润喉咙。

惊蛰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勃,细菌、病毒也趁机活跃。因此,在这个节气里,我们要勤开窗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减少细菌的滋生,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二、“二不为”
1、不贪凉
惊蛰时节,南方部分地区的气温已攀升至10℃以上,但仍有寒潮来袭的可能,带来降温、降雪和大风天气。因此,不宜过早脱下棉衣,要注意温差变化,避免贪凉。

若不注意保暖,遭遇降温天气,容易引发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进入仲春时节,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中老年人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温和的活动方式。
2、不动怒
春季肝气旺盛,易怒者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生气和暴怒,以免影响心情和健康。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适量运动以维护肝功能。
三、“忌三物”
1、忌多肉脂
惊蛰后气温迅速回升,病毒病菌滋生。应多吃清淡、高维生素、高蛋白和绿色食物以提高免疫力。少吃肉类和动物脂肪,可用豆腐等植物性食品来补充蛋白质。

2、忌酸多甘
惊蛰时节阳气生发,应少食酸味食物而多吃甘味食物如大枣、山药等,以助阳气升发。
3、忌油腻生冷辛辣
惊蛰期间寒潮频发,脾胃较弱。应少吃油腻、生冷和辛辣食物,多吃春季时令蔬菜水果以减轻胃肠负担保持健康。

期待您的宝贵意见,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