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

良心者言一 2024-03-30 22:44:40

孩子,你为什么总是记不住?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记忆、接受和运用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个体在知识的接受程度方面固然有差异,但智商差不多的孩子之间的差异不是那么大,而且这也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认识和体会的。

然而,有些时候现实也会颠覆科学研究和我们的认知的。半年多几乎每个学生到校的早晨的默写历程,让我惊掉了下巴,即使将时间拉得再长,结果还是让人不可思议,这恐怕是让语文老师最为无语和崩溃的事了。比如默写一首绝句,不管给10分钟还是25分钟背诵,有那么几个孩子总是默不出来,更有甚者,连四个或者两个字的题目都默写不出来。大家看到这里,觉得我是在瞎说,我郑重地告诉你:这真不是瞎说,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有的朋友可能要纳闷了: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这些孩子的智商有问题吗?不,他们没有问题,是真的记不住!至少他们中99%的同学比我的智商高。说实话,作为他们的任课老师,我也很痛苦,很难理解他们的记忆力怎么就那么差,连我这个老头子都能背诵下来,他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怎么会记不住呢?

通过今天早晨的观察和《桃花源记》第三段默写的批阅,我发现这些默不出、默不全的孩子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可以用“三不”来概括——不定神、不入脑、不走心。

不定神。身在课堂,神游窗外。每个孩子倒都是站着,手里捧着书在背诵,但有一些孩子心思始终不在书上,连书上印刷的是什么字也不知晓,老师从身边经过时还能嘴唇动一动,老师一转身或者不注意时,眼光不知游离到哪里去了。就算嘴唇在动,也有些许声音,但他的脑海里想着的或许是游戏,或许是抖音,或许是零食,或许是想着晚上或者双休到哪里去玩。心性不稳,云游天外,注意力不在眼前的书上,哪怕花十年时间背一首诗和三分钟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些孩子的兴趣不在学习上,状态不在背书中。因此,耗时数十分钟,连个题目都记不下来,自然是必然的了。

不入脑。干什么工作、从事任何职业,都要入脑,就是说,干事做事要动脑。而我们的一些孩子,背书并非出自本人意愿,不是在意识中主动积极地去“发现、察觉和吸收”信息,只是因为老师要求背。在用声音读的时候,没有去构建起知识网络,是碎片化的,四句诗就是四个句子,而未能将其视作一个整体,也没有进行记忆的强化。往往背了上句忘了下句,书拿在书里时似乎会了,记住了;将书一合上,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在背诵的时候,也只是机械地一句一句或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没有去想想该怎样记才能背得更快记得更牢。

不走心。因为未入脑,所以也就不走心。所谓走心或者入心,是指信息、知识或观念进入了人的心里,被人的情感所接受、认同和肯定,形成了人的情感体系中的一种情感体验。当一个客观事物“入心”了,就意味着这一客观事物进入了人的情感世界,成为了人的丰富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的时候如果不理解意思或者内涵,背起来确实很费时,但我让学生背诵的内容一般都是在学习了之后才进行的,比如今日默写的《桃花源记》第三段,我已带领他们理解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时不时地插入一些情感或结构方面的知识讲解。可那些背不出来的孩子还是未能真正理解,所以内心尚未接受。“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虽说我知道这句话是句大实话,但我想着这些孩子还不是“装睡的人”,他们的记忆力有无限开发的空间。

或许,不管学习还是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人的“开窍”是有早晚的。有些孩子开窍早一些,学得就好一些;有些孩子开窍晚一点,就比别人学得吃力一些。有的孩子在背诵和运用方面开窍早一些,那就能够将知识记忆得很快很准很牢固;有的孩子负责记忆的神经触发得晚,那么背诵起来就十分吃力或者干脆就什么都记不住。但我知道这是玩笑话,只要想记、用心地记、积极地去记,于处于黄金年龄段的孩子们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

做不到“过目不忘”“出口成诵”,那就用脑用心用情用力,背诵难将不复存在!

0 阅读:0

良心者言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