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这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出生于一个显赫的突厥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副都护,为唐朝守卫着西部边疆,母亲则是于阗国王女,有着高贵的血统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哥舒翰自小就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养成了豪爽仗义的性格,对人重承诺,在当地颇有名望。
四十岁前,哥舒翰一直生活在长安,享受着先辈带来的荣耀与安逸 。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汇聚于此。哥舒翰整日在这繁华的都市中穿梭,结交各方朋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喜好赌博、酗酒,时常与朋友们在酒肆中畅饮作乐,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规划,生活看似无忧无虑。
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父亲的去世,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哥舒翰原本平静的生活。按照汉家的礼节,他需要在长安客居守孝三年 。守孝期间,家庭的变故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曾经围绕在身边的那些人,如今大多已不见踪影,而他也从一个备受瞩目的贵族子弟,变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落魄之人。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长安尉对他的轻视。长安尉,这个官职虽小,却掌管着长安城内的治安,在哥舒翰落魄之时,对他态度傲慢无礼,甚至时常出言嘲讽。这种轻蔑的态度,深深刺痛了哥舒翰的心。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侮辱,更是对他家族的不尊重。
在长安的这段日子,哥舒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曾经的逍遥自在,如今看来不过是虚幻的泡影,而眼前的现实却如此残酷。他渴望改变,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心中悄然形成 —— 从军。他深知,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找回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河西崛起:初露锋芒展将才公元 742 年,哥舒翰毅然投身于河西节度使王倕的麾下,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当时的河西地区,局势复杂,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冲突频繁发生。吐蕃,这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权,一直对唐朝的河西、陇右地区虎视眈眈,时常侵扰边境,掠夺财物和人口 。而唐朝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全和稳定,也不断派遣军队进行防御和反击。
哥舒翰初入军营,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领导魅力。他治军严明,对士兵要求严格,注重训练和纪律。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关键。他亲自参与士兵的训练,教导他们战斗技巧和战术策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 。
在新城之战中,哥舒翰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新城,这座位于河西地区的重要城池,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王倕将经营新城的重任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深知责任重大。他精心部署,加强城池的防御工事,训练士兵的战斗技能。在他的努力下,新城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当吐蕃军队来袭时,哥舒翰指挥若定,带领士兵们奋勇抵抗。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不畏强敌,与吐蕃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唐军成功击退了吐蕃军队,守住了新城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哥舒翰在军中声名鹊起,也让他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提拔 。
不久之后,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他很快便发现了哥舒翰这个军事人才,并对他十分欣赏,将其提拔为牙将 。王忠嗣,这位唐朝的名将,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深知哥舒翰的潜力,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重要的军事行动。在王忠嗣的麾下,哥舒翰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机会,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
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哥舒翰多次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气。其中,苦拔海之战最为著名。在这场战役中,吐蕃军队分成三队,居高临下,气势汹汹地冲向哥舒翰的阵营 。吐蕃军队勇猛善战,他们骑着矫健的战马,挥舞着锋利的武器,呼喊着冲向唐军。面对强敌,哥舒翰毫不畏惧,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迎着吐蕃人的兵锋冲入敌阵 。他的长枪在敌阵中挥舞,如同一道闪电,所到之处,吐蕃士兵纷纷倒下。他的勇猛和果敢,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让他们充满了战斗的信心。在激烈的战斗中,哥舒翰手中的长枪不幸折断,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紧握半段枪,继续与敌人战斗 。他的顽强和坚韧,让敌人感到震惊和畏惧。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成功打败了吐蕃三队人马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哥舒翰一战成名,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唐军 。
除了苦拔海之战,哥舒翰还在 “吐蕃麦庄” 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候,吐蕃骑兵都会前来抢收麦子,之前的唐朝守将都不敢去招惹他们 。吐蕃骑兵行动迅速,来去如风,他们常常在唐军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就抢走了麦子,然后迅速撤离。哥舒翰发现了吐蕃骑兵的这一规律后,决定采取行动。他派人暗中领兵到麦田附近埋伏起来,等待吐蕃人前来 。当吐蕃骑兵再次前来抢收麦子时,哥舒翰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唐军向吐蕃骑兵发起了突然袭击 。吐蕃骑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哥舒翰带领士兵们奋勇追击,将吐蕃骑兵打得全军覆没,竟没有一人一马能再回吐蕃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护了唐朝百姓的粮食,也打击了吐蕃的嚣张气焰,让吐蕃人不敢再轻易侵犯唐朝的边境 。
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哥舒翰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勇气,屡立战功,逐渐成为了唐朝的一员名将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在军中备受尊敬,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嘉奖。他的战功和威望,为他日后建立神策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巅峰之战:石堡城的血与荣耀石堡城,这座屹立在青海西宁市西南湟源县的古老城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唐蕃边境的咽喉要道之上 。它地势险要,三面皆是陡峭的悬崖,只有一条狭窄的石径蜿蜒而上,可谓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当时,石堡城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是唐朝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塞,也是吐蕃进军河陇的必经门户 。从高宗时代起,一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里就是唐朝和吐蕃的必争之地,双方在此反复争夺,数度易手,每一次的交锋都伴随着无数士兵的鲜血和生命。
开元十七年(729 年),朔方节度使李祎以一场奇袭拿下石堡城,唐军的旗帜在城头上飘扬了将近十三年 。然而,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吐蕃不惜重大伤亡,又重新夺回了石堡城。此后,石堡城成为了吐蕃攻击唐河湟等地的据点,唐军曾多次向该城发起进攻,终因山道险远,易守难攻,而未能奏效 。
唐玄宗一直对石堡城念念不忘,他渴望重新夺回这座战略要地,以彰显唐朝的国威 。天宝六年(747 年),唐玄宗命王忠嗣攻打吐蕃石堡城。王忠嗣,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深知石堡城的险峻和吐蕃的防御之坚固。他认为,石堡城险固难攻,且吐蕃举全国之兵而守,若要强攻,必将付出数万人的伤亡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他上疏建议在石堡城后方的积石山一线构筑防御纵深,阻止吐蕃军队向东挺进,然后再厉兵秣马,静待反攻时机 。然而,唐玄宗对王忠嗣的建议并不满意,他一心想要迅速拿下石堡城,实现自己开疆拓土的心愿 。此时,将军董延光自告奋勇,请求攻打石堡城,唐玄宗大喜,立刻将任务交给了他,并命王忠嗣出兵配合 。王忠嗣虽奉诏出兵,但有所保留,这使得董延光未能如期攻克石堡城 。董延光将责任推卸到王忠嗣身上,向唐玄宗告状,说王忠嗣阻挠他的军事行动,导致任务失败 。宰相李林甫也趁机让济阳别驾魏林诬陷王忠嗣,称王忠嗣曾说过要拥兵尊奉忠王为太子 。唐玄宗大怒,将王忠嗣召入朝中审讯 。
哥舒翰听闻王忠嗣被诬陷,心中十分焦急 。他深知王忠嗣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将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蒙冤受屈 。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长安,营救王忠嗣 。部下们劝他多带些金帛去打点关系,但哥舒翰却拒绝了 。他说:“若计策可行,便不需钱财;若不成功,有行装便可 。” 他只带着简单的行装,前往长安 。见到唐玄宗后,哥舒翰极力进言为王忠嗣喊冤 。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向唐玄宗讲述了王忠嗣的忠诚和功绩 。唐玄宗被哥舒翰的忠义所感动,最终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 。因为此事,朝廷上下无不对哥舒翰交口称赞 。
王忠嗣被贬后,哥舒翰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了陇右节度使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明白唐玄宗对石堡城的执着 。于是,他决定按照唐玄宗的意愿,攻打石堡城 。天宝八年(749 年),唐玄宗命令哥舒翰统领陇右、河西、朔方等部兵马及突厥阿布思部共 6.3 万人,再攻石堡城 。
哥舒翰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他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亲自勘察地形,了解石堡城的周边环境和吐蕃的防御部署 。他发现,石堡城三面险绝,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吐蕃在城中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准备了檑木、滚石等防御武器 。面对如此险峻的地形和强大的防御,哥舒翰并没有退缩 。他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向他们讲述了此次任务的重要性 。他说:“石堡城是我们唐朝的重要战略要地,我们必须夺回它 。虽然前方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
战斗打响了,唐军向石堡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吐蕃军队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险要的地形,顽强地抵抗着唐军的进攻 。他们不断地投掷檑木、滚石,给唐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唐军猛攻数日,死伤枕藉,仍然不能得手 。哥舒翰焦急万分,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拿下石堡城,不仅会损失更多的士兵,还会影响到整个战局 。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拿攻城先锋官高秀岩、张守瑜开刀 。高秀岩、张守瑜恳求宽限三日,如果到期不克,甘心伏罪 。哥舒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唐军不惜一切代价,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他们前赴后继,不畏生死,向着石堡城奋勇前进 。在激烈的战斗中,唐军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死亡的气息 。终于,在付出了死伤数万人的惨重代价后,唐军如期攻下了石堡城 。他们生擒了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 400 人,成功地夺回了这座战略要地 。
石堡城之战的胜利,让哥舒翰声名远扬 。他因军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一个儿子成为五品官,赐物千匹,赐庄园一座,加摄御史大夫 。此后,他又接连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收复了九曲部落,设立了宛秀、神策二军 。这些胜利,不仅让唐朝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也为后来神策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
石堡城之战虽然以唐军的胜利告终,但这场战役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数万唐军将士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场战役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悲痛 。然而,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石堡城之战的胜利,让唐朝扭转了被动防守的局面,得以反击吐蕃 。此后,唐朝的势力不断扩张,与吐蕃的分界线已经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保障 。同时,这场战役也让哥舒翰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为他日后建立神策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九曲之胜:神策军的诞生石堡城之战的胜利,让哥舒翰的威名如日中天,也让唐朝在与吐蕃的对抗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 。此后,哥舒翰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他继续挥师西进,对吐蕃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
天宝十二年(753 年),哥舒翰率领唐军,陆续攻下了吐蕃的洪济、大莫门等城 。这些城池,都是吐蕃在黄河九曲地区的重要据点,它们的沦陷,让吐蕃在这一地区的防线彻底崩溃 。黄河九曲,这片位于黄河上游的广袤土地,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和战略要地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哥舒翰占领黄河九曲后,立刻在这里设置了洮阳郡,并成立了神策、宛秀二军 。神策军的成立,是哥舒翰军事生涯中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唐朝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
神策军初建时,规模并不大,编制在两千人左右 。但哥舒翰对它寄予了厚望,他亲自挑选士兵,精心训练,将其打造成了一支精锐之师 。神策军的士兵,大多来自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身体素质好,骑射技术高超,对吐蕃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哥舒翰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了独特的训练方法和战术策略 。他注重培养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战场上能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同时,他还为神策军配备了精良的武器装备,如强弓硬弩、锋利的刀剑等,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 。
神策军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不仅加强了唐朝在黄河九曲地区的防御力量,有效地遏制了吐蕃的东进势头,还为唐朝在西域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黄河九曲地区,是唐朝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神策军的驻扎,确保了这条通道的安全畅通,使得唐朝能够更加便捷地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此外,神策军的存在,也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产生了威慑作用,让他们不敢轻易侵犯唐朝的边境 。
在当时的唐朝军事格局中,神策军的出现,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它与唐朝原有的其他军队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神策军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唐朝平定叛乱、恢复统治的重要力量 。它的发展壮大,也对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潼关之殇:辉煌落幕的悲歌正当哥舒翰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成就之时,唐朝的内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这个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人,手握重兵,他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大片唐朝领土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唐朝的江山社稷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
此时的哥舒翰,因洗澡中风,已经半身不遂,长留京师养病 。然而,国家危难之际,唐玄宗想到了这位威名赫赫的名将,希望他能出山,挽救唐朝的危局 。哥舒翰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心怀忠义,毅然决定带病出征 。唐玄宗任命他为兵马副元帅,统领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 。潼关,这座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是长安的门户 。哥舒翰深知潼关的重要性,他到任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利用潼关的险要地形,坚守不出,消耗叛军的实力 。在他的坚守下,叛军被阻于潼关数月,无法西进 。
然而,唐玄宗却被眼前的局势冲昏了头脑 。他急于求成,渴望迅速平定叛乱,恢复唐朝的统治 。宰相杨国忠也为了自己的私利,担心哥舒翰拥兵自重,对自己不利,于是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怂恿他下令哥舒翰出兵 。他们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没有听从哥舒翰的建议 。哥舒翰多次上书,向唐玄宗陈述坚守潼关的重要性 。他指出,安禄山久习用兵,此次叛乱必然有所准备,叛军利在速战,而官军凭借潼关天险,利在坚守 。只要坚守潼关,待叛军兵力削弱,内部发生变乱时,再大举反攻,必能取得胜利 。同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然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却对这些建议置若罔闻,他们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
哥舒翰无奈之下,只得于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初四领兵出关 。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的部队相遇 。灵宝西原,这片南靠山岭、北临黄河的狭长地带,地形险要,是一个天然的伏击战场 。崔乾佑早已在此设下伏兵,等待着唐军的到来 。他故意示弱,让唐军误以为叛军兵力薄弱,引诱他们进入伏击圈 。哥舒翰明知有诈,但君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进军 。
战斗打响后,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 5 万在前,庞忠等率 10 万大军继后,另派 3 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 。叛军则偃旗欲逃,引诱唐军长驱直进 。唐军进入隘路后,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 。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 。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 。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 。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 。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 。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逃回潼关 。唐军将近 20 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 8000 余人 。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被部将火拔归仁等人背叛,被擒至洛阳,投降了安禄山 。
哥舒翰的投降,让人大跌眼镜 。曾经那个威风凛凛、战无不胜的名将,如今却成了阶下囚,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他的投降,不仅让他自己的声誉扫地,也让唐朝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嘲讽地说:“你总是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 哥舒翰为了保命,竟然伏地谢罪,说:“我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 。陛下是拨乱之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不日皆下矣 。” 安禄山听后,大喜,任命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然而,哥舒翰的昔日部下对他的投降行为极为不齿,他们纷纷回信痛骂哥舒翰,拒绝投降 。安禄山见哥舒翰无法招降旧部,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冷淡,将他囚禁了起来 。
至德二年(757 年),唐军收复洛阳,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逃跑前,将哥舒翰杀害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人们对他的一生充满了感慨和叹息 。
余音回响:哥舒翰与神策军的后世影响哥舒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军事成就和政治生涯对唐朝的边疆局势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名字,与唐朝的兴衰紧密相连,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
在军事上,哥舒翰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城之战、苦拔海之战、石堡城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让他成为了唐朝的名将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人的特点制定作战计划 。在苦拔海之战中,面对吐蕃军队的三队进攻,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技巧 。在石堡城之战中,他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成功夺回了石堡城,扭转了唐朝在与吐蕃对抗中的被动局面 。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提升了唐朝的国威,也为唐朝的边疆地区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然而,哥舒翰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 。在安史之乱中,他的表现备受争议 。虽然他最初坚守潼关,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但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逼迫下,他不得不出兵与叛军决战,最终导致了潼关的失守和自己的被俘 。他的投降行为,让他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从一个威震边疆的名将,到一个投降敌人的俘虏,哥舒翰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的投降,不仅让他自己陷入了困境,也让唐朝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投降被视为一种耻辱,哥舒翰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唾弃 。他的晚节不保,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
哥舒翰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将领的决策,不仅关乎着自己的命运,也关乎着国家的安危 。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敌人时,将领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政治的清明和稳定,也是军事胜利的重要保障 。唐玄宗后期的昏庸和杨国忠的专权,导致了唐朝政治的腐败和混乱,这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哥舒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神策军,这支由哥舒翰创立的军队,在唐朝的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唐朝中后期的兴衰荣辱 。神策军初建时,规模较小,但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唐朝的禁军主力 。它不仅承担着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的重任,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唐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在唐代宗时期,神策军在抵御吐蕃入侵、护卫代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天子禁军 。德宗年间,神策军进行了大规模扩编,收编了许多藩镇军队,人数扩充到 15 万人 。此时的神策军,不仅是禁军,更是野战军,奉命征讨不服从朝廷的藩镇 。唐宪宗时期,神策军达到全盛,总兵力超过 18 万 。在宪宗根除藩镇瘤的过程中,神策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宪宗手中的天子之剑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策军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唐穆宗以后,神策军渐渐腐化,战斗力下降 。它享有许多特权,如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将吏迁转升任有优先权、法律上享有特权等 。这些特权不仅促使神策军日益腐化,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某些藩镇发动叛乱的借口 。唐朝末年,藩镇势力屡次进犯京师,常以剪除宦官为口号,而这时的神策军将吏大都卷入宦官集团中去 。由于穆宗以后,神策军很少外出征战,军纪日益败坏 。其普通军士也非当年善战的边兵,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不堪一战 。唐僖宗时,黄巢起义军入关,僖宗仓皇南逃入蜀,左右神策军或溃败,或为藩镇招谕收容 。后宦官田令孜另招神策新军 54 都,每都千人,以都将分领 。公元 893 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攻长安,昭宗 “悉发五十四军屯兴平,已而兵自溃,茂贞逼京师,昭宗为斩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周讠童,乃引去 。” 公元 902 年,宣武节度使朱全忠进入关中,次年击败李茂贞,逼昭宗杀死大宦官韩全诲等 20 余人,把参与的神策左右军的兵士并入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等六军,“而神策左右军繇此废矣”,神策军就此解散 。
神策军的兴衰,反映了唐朝中后期政治、军事的变化 。它的崛起,得益于唐朝对边疆防御的重视和对禁军的改革 。它的衰落,则与唐朝政治的腐败、宦官专权以及军事制度的弊端密切相关 。神策军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支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政治、军事制度对军队发展的重要影响 。
哥舒翰与神策军,他们的故事是唐朝历史的一个缩影 。哥舒翰的辉煌与陨落,神策军的兴起与衰落,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也让我们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或许会被时间所淹没,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