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41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3 分钟)
当烤盘离开烤肉,蒜香残留;
香消在咀嚼之后,无人敢嗅!
——————烤肉吟
各位朋友好,这里是为您一如既往讲述历史故事的省愚杂谈。或许您看见这篇省愚自创的《烤肉吟》后,会以为鄙人今天是不是不讲历史,该讲吃肉了?不好意思,让您多虑了,省愚今天依然讲述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那么为何要以这首《烤肉吟》开头呢?在此咱们暂且不表,文末会给您答案。
今天这位历史人物,他也曾在元末群雄四起的乱世中建立政权称帝,并且,他这一路走来,演绎了全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居然还真正胁迫到了天子,甚至派兵暗杀了天子,进而自立为帝。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尔后的几十年,朱元璋坐在皇帝宝座也数次担心手下反叛,这就与本文主角当初干出的这些好事不无关系。有错误的榜样在前,就很容易引导接下来的人们步其后尘,走上不归路。
而正当他认为自己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遇到了逐渐壮大的朱元璋,两方最终在鄱阳湖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终的结局是,他成为了朱元璋走向最终成功的垫脚石。更加传奇的是,他的儿子作为继任者,最终被朱元璋俘获。明朝建立后,这一支系被流放到高丽,最终成为如今韩国梁山的一大望族。
足够多的伏笔,想必各位看客早已经猜到今日文章之主角,也让我们准备好史料,收拾起情绪,用后世守望者的姿态遥望历史,以元末陈汉皇帝陈友谅的故事,结束整个元末红巾群雄小传的系列。

以陈友谅的故事结束“红巾群雄小传”
·陈友谅祖姓疑云
正德十六年,也即是公元1521年,辛巳科殿试金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9名童承叙先生,在其作品《平汉录》中记载:
“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根据此说法,普遍认为,陈友谅本姓谢,祖父时入赘陈家,改姓陈。几百年后清修《明史》之时,也全然采纳此说,并且流传广泛。然而,此说仅为孤证,早已难寻真假。
而更加玄幻的说法来自于我们近邻越南的史料。越南《大越史记全书》称,陈友谅是投降元朝的越南陈朝宗室陈益稷之子,曾向越南陈朝遣使求和亲和借师。陈益稷投降元朝后,被封为安南国王,后元朝征越失败,将陈益稷安置在汉阳。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更不靠谱。关于陈友谅的祖姓问题,其实鄙人认为,这显然不重要,不管他是否是越南遗孤,亦或真的是谢友谅,这都不重要。在那一刻,他是陈友谅,就足够了。
·少时好学,姿貌甚伟
公元1320年,陈友谅出生于元朝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也即是今湖北省仙桃市。其祖父名为陈千一,另有叔祖父陈千二,陈千三、陈千四,陈千五,显然,这又是一个以数字命名的地方习俗;陈友谅的父亲名为陈普才,民间史料显示,他最后倒是寿命挺长,并且还被朱元璋礼遇。
史料记载,称,陈友谅少时好学,略通文义,姿貌丰伟,膂力过人,优于武艺,弱冠仕元任元沔阳总管府“狱吏”。从此细节能看出,陈友谅的家庭出身较之于朱元璋可好太多,这姿貌丰伟的形容,也能看出陈友谅的外在条件应该也极为优渥。但是显然,在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复杂的大背景下,陈友谅的个性也不允许他岁月静好,以待春暖花开。
至正十一年八月,也即是公元1351年秋,31岁的陈友谅投奔在倪文俊麾下正式反元。当时,徐寿辉、彭莹玉、邹普胜等人在蕲州起事,并由此建立政权,国号天完。自此后,天完政权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逐渐成长,而陈友谅自己的特殊才干也被充分发挥。

陈友谅剧照 姿貌甚伟
据称,陈友谅擅造战船。至正十五年正月,也即是公元1355年春,天完政权首领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也就是陈友谅的老家。此时,陈友谅于黄蓬起义被编入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徐寿辉授其为沔阳州总管府总管。
同年农历八月,陈友谅协助倪文俊攻占武昌、汉阳,并负责督建天完朝汉阳皇宫,同时发现鲇鱼套江湾是建打金场、泊船、修船、造船的极好地方,于是就动手将沔城打金场搬至鲇鱼套,定名为武昌打金场。陈友谅任命手下杨从政为武昌打金场总管。杨从政上任后,立即组织工匠进行研制,根据当时战争的需要,研制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功能各具的大型战舰。然而,这些史料并没有过多的旁证,引述来看,您姑妄看之。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在元末群雄四起的情况下,陈友谅显然也很难长时间甘为人下。
·领兵元帅,平章政事
所以,是时候展现出自己野心的陈友谅,在公元1356年,因为累进战功,晋升为天完的“领兵元帅”。有了美妙头衔的他,率领拥护自己的部众,水路并进,攻下江州。在原本凝聚力就不太强的天完政中,陈友谅已经算是一个能够有实力割据一方的小头目。
奈何当时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太多的头目,陈友谅的实力还不足以独当一面。
又过了一年,陈友谅再次有了惊人的举动。公元1357年农历九月,陈友谅最初的老领导倪文俊不甘长时间作为徐寿辉的副手,进而起了杀念。但是,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至如今湖北省鄂城市,陈友谅趁机袭杀倪文俊。他用倪文俊的一条命换来了徐寿辉的感激与加倍的信任。
因护驾有功,陈友谅被徐寿辉晋升为“平章政事”。但陈友谅显然不会单纯享受这样的空虚头衔,他以“勤王”为借口,一路攻打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称帝路途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了以上所有的现实基础后,陈友谅的野心于公元1359年彻底展露。
那一年,他先是以图谋不轨的名义杀掉了悍将赵普胜,随即立刻挟持天完首领徐寿辉。下一步,陈友谅胁迫徐寿辉将天完迁都至前面提及到江州,也即是今江西省九江市,并且自立为汉王。
读到这里,各位看客是否觉得些许眼熟呢?没错,这就是红巾军内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外太空若是看到这一幕或许都要感叹,这位叫陈友谅的人着实有一番手段。
第二年,也即是公元1360年,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当年农历闰五月,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路,命死士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五通神庙内刺杀了首领徐寿辉。“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天子”本身已不再有任何作用的话,只能是史册上被遗留下的永远遗憾。观摩过我们之前讲述的徐寿辉故事的朋友们,或许也有同样的感受。
除掉徐寿辉后,陈友谅于闰五月六日正式登基为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他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称帝后,陈友谅定下“联合张士诚攻打朱元璋的策略”。
陈友谅甚至一度还将朱元璋陷入绝境。朱元璋在金陵应天府被陈友谅围住,只能不得不遣胡大海进攻信州,逼迫陈友谅回师救援。另一方面,朱元璋离间张士诚,让张按兵不动,又命属下康茂才向陈友谅诈降并作为陈友谅在朱元璋军中内应,结果内应康茂才引陈友谅军到金陵城西北的龙湾,中了朱元璋在当地的伏兵,后江水退潮,汉军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败走回到江州。
自1360年称帝后,陈友谅前后数次直接与朱元璋军队进行对垒,基本上都以陈友谅的失败作为该次战役的结束。在陈友谅心中,朱元璋就是那个永远跨越不过的山涧。
·鄱阳战殁前,元璋借东风
而时间轴来到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浩浩荡荡的六十万水军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了一场最后的决斗。
关于这场战役的细节,我们将来会在《四十岁前的朱元璋》合集中进行详述。这场让陈友谅几乎倾尽所有的战役其实触犯了冷兵器时代的一条战争禁忌,就如同如今的人们,不会有人一上来就把两王四个二直接扔出来的吧?然而,陈友谅认为直接扔出两王四个二可以吓走所有的敌人。然而,在他面前的,却是他永远跨不过的山涧-朱元璋。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当时以二十万水军亲自迎敌,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差一点就捕获了朱元璋。随后,缓过劲的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读到此处,各位看客是否又会眼熟呢?这不就是当初“诸葛借东风”的桥段吗?
公元1363年10月3日,陈友谅突围朱元璋时,突然起雾,陈随即从船舱中探头出看,却意外地中流箭而死,享年43岁。汉军溃败后,朱元璋很快围攻武昌,并尽占湖北各地。
·次子登基,远走高丽
陈友谅死后,他的臣下张定边等人在武昌永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这里解释一下,为何拥立的是次子而不是长子。陈友谅长子名为陈善,是陈友谅登基后册立的太子,然后几年的战役中,陈善被朱元璋俘获。这也即是陈友谅为何屡战屡败,却又要屡败屡战的原因。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也就是陈友谅去世后的半年,朱元璋的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汉皇帝陈理出降,陈友谅所建立的陈汉政权就此亡国。
陈理被朱元璋召至金陵,封为归德侯。明朝洪武五年,也即是公元1372年,陈理及其九族被流放至朝鲜半岛,其子嗣后裔为今日韩国梁山陈氏先祖。读到此处,各位看官是否觉得眼熟呢?没错,上一辑我们讲到的明夏政权皇帝明昇也被流放到了高丽,其子嗣后裔也是如今朝鲜半岛上的一支望族。
·陈氏传说,后世纪念
陈友谅身上还有着很多神秘的传说。
首先,他中箭而亡后,尸骸不知去向。部将寻得其衣冠,送至湖北武汉城内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引桥蛇山南坡下埋葬,此处便是如今的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旁边。该衣冠冢坐北朝南,呈现为长方形,高2.2米,墓基周长12米,墓冢依山构筑。
现在的墓是在1981年重修的,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六字。

大汉陈友谅衣冠冢
清朝时期,还出现过关于陈友谅痕迹的事件。袁枚《子不语》卷十收录了一篇《毁陈友谅庙》,该纪实文学讲述了清朝赵锡礼任县令时,毁了荆州陈友谅庙改奉关帝君的佚事。县令只知道是不明的王爷庙,误以为是淫祠而毁庙,但并不知该庙是奉祀陈友谅。这里的所谓“淫祠”并非是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非官方祭典认可的祠庙,或者民间自行设立的祠庙。
不经意间毁掉了奉祀陈友谅的庙宇,荆州县令当时不知作何感想。
·任由他人评述
陈友谅并不算是一个成功者,甚至在他身上还有诸如“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之说,该观点认为陈友谅穷极奢侈,不得民心,旧部多叛,为失败主因。但是细想一下,又觉得哪里不对,既然这么不得民心,为何又有祠堂奉祀,还有衣冠冢。
其实,想不明白也就是对了。咱们在本文最开始的那段省愚自己作的打油诗最能解释这一现象。万事皆有因果,就如同吃烤肉一定要拌蒜一样,作为失败者的陈友谅,结合过往的史实以及能够被察觉的其个性特征,他只能在史册上留下这等形象。这就如同,明知道别人吃了烤肉拌了蒜,咱们就不要去嗅了。

武汉 陈友谅衣冠冢
历史,原本就是任由后人评述的。
最后,以朱元璋评价陈友谅的话语结束本文,也结束整个《红巾群雄小传》合集:
“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