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闹得晋朝元气大伤,中原地区就成了五胡胡闹的乱摊子。这时候,琅琊王司马睿,他在青州有块封地,就带着一票文人学士往南逃,渡过了长江。多亏了王导的帮忙,司马睿最后当上了皇帝,建起了东晋王朝。
北方的晋国残余力量只能各自为政,结果一个个被后赵的石勒打败:石勒一口气攻占了东北的八个州,干掉了九个晋地的地方头头。
那位一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的并州刺史刘琨,壮志没实现,留下几句血泪之言后,在内乱里丢了命。洛阳那边,司州刺史李矩拼死抵抗敌人,最后不慎坠马身亡。
还有那位一心想着北伐的豫州刺史祖逖,因为自己的人拖后腿,病得再也起不来了。
这样一来,淮北的汉族反抗力量就只剩下躲在西北角落的凉州了,那也就是后来十六国里的前凉。
【趁丧进攻,前凉危如累卵】
在五胡十六国那段混乱时期,前凉这个政权确实不太起眼,它窝在西北的凉州那块儿,地方挺穷的。但说来也怪,乱世里头,这种穷地方反倒安全些。
在胡族人那斜睨的眼神里,西平公张家四代人忠心耿耿地辅佐晋朝,把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到了前凉第四位君王凉文王张骏那会儿,凉州已经是“远近都夸好,法治清明,国家富足”。好多关中的士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跑到凉州来。这样一来,前凉就成了北方汉人唯一的一块安宁之地。
不过,到了公元346年,张骏去世后,情况就开始不一样了。
那时候,后赵的石虎打下了被段部鲜卑占领的幽州后,就只剩下辽西的前燕慕容家和凉州的前凉张氏家族,成了他心头的大患。
本来,石虎下一个要打的就是靠近段部的慕容家。但慕容家真是人才济济,厉害得很。石虎亲自带着二十万赵军大军去攻打燕都棘城,结果却被小将慕容恪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石虎回国后心里很不服气,又多次带兵去攻打前燕。但每次都没占到便宜,反而总被慕容家反击得够呛。最后,他没办法,只好把东北三郡的老百姓都迁走,好躲开前燕军队的锋芒。
石虎没能打下前燕,心里憋着一肚子火,全撒在前凉头上了。永和二年五月,张骏一死,石虎可乐坏了,他哪管什么春秋时期的规矩,什么不能在人家办丧事时攻打,直接就把他的猛将麻秋派去做了凉州刺史。然后,他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对前凉来了个突然袭击,连声招呼都没打。
前凉一直过着太平日子,哪想到赵军突然发起猛攻,一下子乱了阵脚。守着河西走廊重要位置的金城郡,因为太守张冲这个叛徒,就这么失守了。还有武街,在凉州首府姑臧城的西南边,也被赵将王擢带着一支小队给攻下来了。前凉的护军曹权和胡宣都被抓了,七千多家汉人还被强行带到了后赵的雍州。这事儿一出,前凉全国上下都吓得不行。
张重华刚坐上皇位,就听了大臣们的意见。他一方面宣布要减少那些乱七八糟的税,让大家心里踏实点;另一方面,他又让各地的精锐士兵都赶到姑臧,全部交给征南将军裴恒来带。
可是呢,由于好多年都没打仗了,老一辈凉军的那股子拼劲儿早就没了。带兵的将领们大都是靠资历熬上来的世家子弟,说起来是名将,其实胆小如鼠,裴恒就是个例子。他是张重华的亲家,带着凉军在姑臧城最后一道防线广武,撞上了麻秋带领的十万赵军主力。裴恒带着大军死守不出,说是要学廉颇抗秦的老办法,耗也要把赵军耗走。
张重华16岁那年,虽然历史书上说他“性格宽厚沉稳,话不多但内心有主意”,但从他执政那八年来看,他也挺像个凭自己喜好办事的年轻小伙子。就像当年长平之战的赵孝成王,张重华也不爱打那种磨磨蹭蹭的持久战。于是,他就开始找那些勇敢、敢冲的青年将领。
就在这时,谢艾登场了。
【书生败将,谢艾出手不凡】
那时候,谢艾在张耽大臣手下当主簿,他和古代那个赵括挺像,特别能聊军事战略。张耽给国君介绍谢艾时说:“咱这主簿谢艾啊,文武双全,对兵法战略那套门儿清。要是给他兵权,让他独当一面,他肯定能把敌人挡在外头,把坏蛋们都给收拾了。”
要是放在太平日子里,像谢艾这种从没摸过刀枪的书生能当上大将军,那可真是不敢想的事儿。但眼下凉州这局势,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张重华也是急得没法儿了,当场就叫人来请谢艾,想问问他有啥打败敌人的好主意。
就像明朝末年的儒将袁崇焕那样,谢艾瞅准了时机。他胸有成竹地说:“以前耿弇不想把敌人留给君王和父母,黄权也愿意带一万人去抵挡敌军。请给我七千兵马,我一定能帮殿下打败王擢、麻秋他们。”
谢艾说话真给力,他说只要有七千人马,他就能把后赵那十几万大军给打败了。
张重华,那个常被比作汉光武和昭烈帝的英雄,听得心里头那股子热血直往上涌,心情爽快得很。他哪管得了前凉朝廷里那些老顽固们嘀咕什么“又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当场就一拍大腿,决定提拔谢艾为中坚将军,让他带兵去干麻秋。
但是,裴恒已经把凉州的精锐士兵都带去了前线,张重华费了好大劲才勉强凑齐了五千人,而且这五千人里大都是步兵。“他让艾当上了中坚将军,带着这五千步兵和少量的骑兵去攻打秋。”
就这样,谢艾整天都泡在书稿文字里,最后他带着五千个新兵,在大家的各种议论和叹息声中上路了。
《朝野佥载》里头讲了这么个人,后赵的石勒手下有个叫麻秋的,他是太原的胡人,脾气暴躁又狠毒。要是哪家小孩哭了,他妈就吓唬说“麻秋来了”,小孩立马就不敢哭了。这事儿跟三国时候张辽能让江东小孩晚上不哭的故事挺像,由此可见,麻秋这名字在北方,那可是能止小儿夜啼的“大名头”。
再者,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里的说法,麻秋还是道教里备受尊敬的长寿女仙麻姑的老爸。麻姑据说是后赵时期的麻秋的女儿,也有人说她是建昌人。她在牟州东南的姑余山上修道,最后得道飞升。政和年间,她还被封为真人呢。
尽管这两个说法都是从野史里传出来的,不过正史上记载的麻秋,也绝非等闲之辈。
麻秋从石勒起兵那会儿就跟着他了,算是老战友。石勒一走,他又成了篡位的石虎身边的得力助手,四处征战。麻秋带着军队打败了氐族头头苻洪,还穷追不舍地攻打鲜卑段部的老大段辽,战功显赫。他还常吹牛说:“我在各地打仗,攻城占地,就没输过。”
麻秋曾带着三万赵军,却被慕容恪的七千骑兵给打败了,但他虽输得惨,却也赢得尊重。石虎自己也在慕容恪那吃过亏,他特别理解麻秋的处境:“麻秋这家伙,确实勇猛,输给天才也不丢人。”所以,石虎一开始虽然把麻秋的官职爵位都给撤了,但没过多久,又把他叫了回来,恢复了原来的职位,还让他带兵去打凉州,好将功补过。
咱们再说说谢艾这个人:
谢艾这人,史书一开始提他,就说他是个“读书人”,刚开始干的活儿是“主薄”。除了知道他老家在敦煌,他之前的故事咱们一概不清楚。说白了,主薄就是各级头头手下管文书的小助手。
还有啊,听推荐人张耽说起,谢艾这人吧,就是个正宗的文人书生,特别喜欢聊军事,也懂点兵法策略,但这些都只停留在“书本上”。说实话,谢艾他压根儿就没上过战场打过仗。
因此,谢艾带兵出征,简直就是“一个嫩头青带着一帮嫩头青上战场”,完全就是另一个赵括的翻版。
谢艾到底是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呢?嘿,结果可让人高兴了。张重华这回真是赌对了!
新来的将军谢艾,大家伙儿都不了解,再加上听说他以前只是个管文书的主簿,这五千新兵心里头顿时就没了底,觉得未来没啥指望,情绪都挺低落的。
更巧的是,那天晚上,竟然有两只猫头鹰停在牙门上“咕咕”地叫。士兵们一听,心里更发毛了,觉得这是超级不吉利的预兆,整个军营里人心都乱糟糟的。
谢艾一听说这事儿,高兴得不得了,他跟士兵们说:“玩六博游戏时,摸到枭牌的就是赢家。现在猫头鹰在牙门上叫唤,这不就是咱们要打胜仗的预兆嘛!”意思是,就像赌博时摸到好牌一样,猫头鹰叫就是咱们胜利的好兆头。
这样一来,士兵们心里踏实多了。说到底,新兵毕竟是新兵,真是容易对付。
那时候正好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河西那边天气又干又热。赵军跟凉军对峙了好久,早就累得不行,就等着凉军投降呢。可麻秋做梦也没想到,凉军居然敢主动出击。谢艾就是要打他个措手不及,他带着军队一路急行军,悄悄摸到了广武北边的振武城。趁着麻秋还没回过神来,半夜里就给了赵军一个突然袭击。
结果,赵军好多人在梦乡里就没了命,整个军营乱糟糟的,乱成一团麻。这时候,广武城里的裴恒也壮起胆子,带兵出来一起打。凉军光是砍下的敌人脑袋,就数了有五千多个。赵军被两面攻打,一下子就垮了,麻秋只顾着逃回金城,王擢也丢下武街跑了。
凉州的事儿摆平啦!谢艾真是有两下子!
张重华一高兴,立马就封谢艾做了福禄县伯。可那些之前被谢艾狠狠打了脸的大佬们,觉得脸上挂不住,一个个开始使劲儿说谢艾的坏话,“这些受宠和位高权重的人,都看不惯谢艾的才能,一块儿编排诬陷他。”
另外,谢艾不赞成在国家正面临强敌时还举办“郊祀”大典。按照老规矩,新王继位本该举行郊祀,但石虎趁着国家办丧事偷袭,这事儿就被打断了。后赵军队撤退后,一些光会阿谀奉承的家伙,根本不管金城还没收复,赵军可能还会打回来,就又想着要办郊祀了。谢艾用春秋时的道理坚决反对:“国家正有丧事,还是先别搞这些打猎祭祀的仪式了。”张重华一听,当场就发火了,把谢艾贬到偏远的酒泉去当太守。
说到后赵那边,麻秋虽然吃了大败仗,但石虎还是对他挺有信心,没咋动摇。他接着把全国最厉害的部队都调到凉州,让麻秋去指挥使用。
因此,麻秋一得知谢艾被贬的消息,高兴坏了,立马就带兵出击。但凉州那边早有防备,速战速决是没戏了。于是,麻秋就稳扎稳打,一步步削弱他们的力量,直击要害。赵军开始一点点清除黄河以南的前凉地盘。大夏太守宋晏被抓住后投了降,而宛戍都尉宋矩坚决不投降,他先杀了妻儿,然后自己也自杀了。
大夏那边没守住,这就意味着前凉的重要军事堡垒枹罕马上就要危险了!枹罕啊,那是凉州挡住东南方向敌人的关键地方,还是凉州在河南那边的最后一个立足之地。要是这儿也丢了,前凉和关中之间的联系可就完全断了。
347年春天,麻秋亲自带着八万赵军攻打枹罕。尽管武成太守张悛拼死抵抗,让后赵军吃了不少苦头,但石虎不死心,两次增援了四万多兵马,连后赵的精锐部队——黑塑龙骧军都派上了,他们豁出命去攻城。前凉的将领李嘉、宋秦一看形势不妙,就带着两万多的军民投降了。枹罕城危在旦夕!
【一曲空城计,谢艾诸葛亮在世】
战事紧张,张重华赶紧请谢艾出来帮忙。谢艾虽然之前在酒泉没被重用,但他大度地没计较,爽快地答应了。他带着使持节和军师将军的头衔,统领三万凉州步兵和骑兵,打算直接过河去救枹罕。
听说谢艾出兵后,麻秋把步兵留在枹罕继续围城,他自己带着三万精骑兵,火速过了黄河,跑到广武那边建了个长最城,打算来个以逸待劳,想把谢艾那帮步兵全给收拾了。
说实话,麻秋把围点改成打援这一招,确实挺狠,但遗憾的是,这一招却成就了谢艾军事生涯里最耀眼的大胜仗。
凉军的侦察兵很快就带回了麻秋正在筑城的消息。谢艾急匆匆地赶到前线,但他可没被麻秋给牵着鼻子走,没有贸然进攻,而是选择先安营扎寨,布好阵势,加强防御工事。
那时候,谢艾的举止颇有几分诸葛亮的范儿,他坐着轻便马车,戴着白头巾,敲着鼓就这么走来了。司马懿,那个曾经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老对手,看到这一幕也只能忍着气,不敢轻易去追。反观麻秋,他的表现可就不太像个大将了,他一瞧见谢艾就恼火地说:“这小子,年纪轻轻的一介书生,打扮得这么嚣张,明显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啊!”
尽管那时候五胡乱华,汉人处境艰难,但胡人心里头还是很在意自己被视为蛮族。谢艾那一身书生装扮,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一下就把胡人那本就脆弱的自尊给戳破了。就连像麻秋这样狡猾的老狐狸,也按捺不住火了。麻秋一气之下,直接下令全军出动,黑塑龙骧军更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头。
谢艾故意惹恼麻秋,其实是想骗他离开城池。在这之前,谢艾就让手下大将张瑁带着凉军所有的骑兵悄悄过了庄浪河,去偷袭赵军的后方。这不,现在麻秋真的中计出城了!
可那时候,谢艾的处境还是老样子,没啥好转。他手下的步兵得独自硬扛后赵三万骑兵的猛冲,这里面还有不少重装骑兵,对步兵来说冲击力可大了去了!
战马猛地向前飞奔,马蹄声震天响,骑兵们一同呐喊,端着长枪直朝着谢艾的中军冲去,前凉军瞬间“乱了阵脚”。
不过,谢艾接下来的举动,让前凉士兵们惊讶得合不拢嘴,就连后赵的黑槊龙骧军也看得愣住了。
谢艾慢悠悠地从轺车上下来,找了个胡床坐下,坐在那儿一脸淡定,手里摇着白羽扇,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活像在演一出“空城计”。
长最那块地方都是些小山丘,草啊水啊都挺多,植物也长得老茂盛了。黑槊龙骧军的兄弟们可都是在前线拿命在拼,哪像麻秋那家伙躲在后面动动嘴皮子那么轻松。今天一看敌军头头那副“一切尽在掌握”的得意样儿,让人感觉凉军八成是憋着啥坏招儿呢。这么一来,龙骧军的哥们儿心里直犯嘀咕,纷纷拉住缰绳停了下来,远远瞅着谢艾发呆。后面跟着的那些轻骑兵也是一头雾水,开始心里打鼓。整个后赵军都懵了,吓得不敢往前挪一步。
谢艾的表演真是绝了,效果杠杠的。就在这赵军全体发呆的空档,张瑁带着骑兵及时杀到,从长最城的西南边冒了出来。
麻秋生怕老巢被攻陷,急得连忙命令全军撤退。赵军吓得乱了阵脚,撤退时你推我搡,乱成一团。谢艾冒险出击这招真管用,凉军的主将帅气地一挥白羽扇,凉军的步兵和骑兵一见信号,立刻两面夹攻赵军。
凉军猛烈攻打,麻秋根本控制不住局面,赵军纷纷丢下长最防线逃跑。大将杜勋、汲鱼和綦母安都战死了。在长最战场上,凉军就抓了一万三千多人,谢艾还带队一路追到黄河边上。剩下的近两万赵军,虽然侥幸过了庄浪河,但到了黄河就傻眼了,大部分连人带马都被淹死。麻秋这次还算走运,和孙伏都共骑一匹马逃回了金城,简直就是“麻秋单人匹马逃大夏”。
凉州那边的围困,总算是又解决了。
凉赵长那一仗,前凉的步兵和骑兵一共三万人,把后赵的三万骑兵全给打没了。后赵最牛的那支重装骑兵部队,黑槊龙骧军,一个都没逃回去!谢艾这下子可是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里的一个传奇,步兵打赢了重骑兵!从那以后,谢艾戴着白头巾,坐着轻便马车,打败麻胡的故事,就成了赵军心里忘不掉的阴影,也成了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麻秋心里永远的伤疤。
麻秋为了逃避责任,在报告战况的时候,居然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老天爷:“真没想到筑城耗时这么久,连匹马都没能活着回来。攻打这座城时,士兵受伤,士气低落。这大概是天意助敌,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临危受命,谢艾三破麻秋】
战后,前凉全国上下都乐开了花,谢艾的声誉再也没有受到任何非议。张重华在论功行赏时,提拔谢艾做了太府左长史,这可是凉州的二把手呢,还给了他五千户的封地,外加八千匹绸缎作为奖赏。
那年五月,石虎因为不甘心之前的失败,又增加了十二万大军去攻打凉国,他们的首要目标还是枹罕。麻秋在河陕地区跟张瑁带的援军打了一场大战,结果凉军死了三千多人。接着,前凉的大将牛旋带着各郡的援军也被麻秋打败了,只好撤退。最后,枹罕的护军李逵因为一直等不到外面的援军,就带着七千多人投降了。这样,赵军终于攻下了这座之前久攻不下的坚固城池。
枹罕一丢,那后果可真是太惨了。黄河以南的氐羌部落跟前凉之间的联系全断了,全都投靠了后赵。这样一来,麻秋带着赵军驻扎在河南,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没了后顾之忧。剩下的赵军呢,分两路直扑前凉:刘宁带着南路军,武街就这么被攻下来了;王擢领北路军,广武、曲柳接连失守。曲柳啊,就在乌峭岭北边,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姑臧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乌峭岭一丢,赵军离姑臧那就差一步之遥了。
听到打了胜仗的消息,石虎乐坏了,立马让孙伏都和刘浑带着两万步兵骑兵去帮忙,还下令后赵的军队全部过河,誓要灭掉前凉。到了七月,麻秋就带着赵军到了曲柳扎营。
凉州又乱套了,张重华也来凑热闹,居然说要亲自带兵打仗。想想当年前赵的刘曜,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不还是在战场上被抓,国家都亡了。张重华这水平,真让人担心。谢艾就拼命反对这事儿。还好,去年在“郊祀事件”里露过脸的索遐,这次终于干了件靠谱的事。他劝张重华:“您是国家的老大,不能随便动。谢艾左长史,文武双全,是咱们国家的顶梁柱,把军队交给他,肯定没问题。您就坐镇后方,那些小毛贼,轻轻松松就能摆平。”张重华一听,高兴坏了,立马就让谢艾当了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索遐做了军正将军,带着两万步兵骑兵,跟赵军干到底。
后赵的军队都快把门给敲破了,可凉军那边呢,就只剩下两万人应战了。这明摆着,前凉被后赵给折腾得够呛,快撑不住了。
要是前凉失守了,石虎肯定会把矛头对准东晋。那时候,整个北方,甚至整个中国的汉人,都把希望押在了谢艾一个人身上!大家都指望他能挺住呢!
谢艾怎么可能让大伙儿失望嘛!
二万凉军跟赵军的前锋王擢,在姑臧城外的神鸟原上撞上了。谢艾立起那面象牙军旗,高声说要拼命保卫国家。刚好西北风呼呼地吹,军旗随风乱摆,而赵军的营地就在东南方向。索遐一看这情形,乐呵呵地说:“风就像是天神的命令,咱们军旗指哪儿,哪儿就是敌军,看来老天爷都预示着咱们这仗能赢!”这和去年他巧妙解释鸟叫预示胜利的事儿挺像,可能谢艾觉得自己再用这种老套路没意思,干脆就让索遐来干这不需要啥技巧的活儿了。
有了常胜将军谢帅的坐镇,加上索政委那神机妙算的好话,结果自然一目了然。凉军上下一心,齐心合力把那支赵军给打垮了,王擢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跑。
八月那会儿,谢艾带着队伍直奔曲柳。麻秋一听说这位克星来了,吓得魂飞魄散,连仗都没打就夹着尾巴逃回了金城。黄河以北的赵军一听这消息,也吓得不行,丢下到手的城池,一股脑儿地往南逃到了河南。这样一来,凉州河北那边总算是保住了。
凉军接连打仗,加上粮食不够,谢艾明白他们没法再打下河南了,所以就带着军队回了姑臧。路上,他们还顺手收拾了投降后赵的斯骨真部,缴获了十多万头牛羊,这下军需物资可算是充足了不少。
听到凉州战败的消息,石虎连连叹气说:“我以前用少数兵力就平定了九州,现在却带着九州的兵力,在凉州这里碰了钉子。那边有人才啊,咱们动不了他们!”于是,他彻底打消了攻打前凉的念头。
石虎对老是打败仗的麻秋,居然没给啥惩罚。但麻秋被谢艾给吓得不轻,从那以后,他虽然带着大批兵马守在枹罕,却再也没胆量去招惹前凉了。
可没想到的是,谢艾的军事之路,在风光无限好的时候,却也走到了尽头。真是让人感叹又惋惜啊。
【忠臣气短,谢艾星陨酒泉】
打败后赵,外部威胁没了,张重华就开始过上舒服日子了。据说,他觉得自己接连打败敌人,就不太管政事了,也很少见客人。他大把大把地用老百姓辛苦挣来的钱奖赏那些会拍马屁的小人。
忠心的谢艾一次又一次地劝他,可没多久,张重华就听腻了这些老话。再加上谢艾功劳太大,让他觉得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就不管河南那块地还没收复,连着贬了谢艾两次官,最后让他去当酒泉太守了。结果这一去,两人就再也没见过面,谢艾在张重华活着的时候,再也没被重用过。
后来,后赵政权垮台,中原地区乱成一锅粥。前凉和东晋商量着要一起收复中原。可张重华却让之前投降的后赵将领、那个曾带头攻打凉州的王擢当主将去攻打关中,结果这一战,凉州的一万五千精兵全给搭进去了。那个不忠不义的王擢,后来又背叛前凉,跑到前秦那边去了,真是个不忠不诚的家伙。反观谢艾,忠心耿耿却没被重用,但他没灰心丧气,在酒泉干出了点名堂。
西域归顺了前凉后,酒泉就没什么大敌来骚扰了。但谢艾并没有因此放松政务,反而是想着得防着点儿,万一有啥事儿呢,所以赶紧加强城防。有本书叫《读史方舆纪要》里面写着:“福禄城是谢艾建的,城下面有个金泉,水跟酒似的,酒泉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现在酒泉那有名的钟鼓楼,也是谢艾当太守时建的。
永和九年的那会儿,张重华身体不行了,他心里明白这病治不好了,于是就宣布大赦全境,还把他那才十岁的长子张曜灵立为了继承人。但说实话,那时候的前凉早就不是张重华一个人说了算了。他那个同父异母的大哥,长宁侯张祚,这家伙狡猾得很,早就把凉州的权力中心给牢牢把控住了。他和朝廷里的大臣们关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更让人无语的是,他还跟张重华的亲妈马氏有染。这么说吧,他在凉州,那真是里里外外都一手遮天。
尽管张重华对哥哥和母亲干的那些龌龊事毫不知情,但他已经感觉到张祚在前凉的势力大得吓人。不过呢,这事儿牵扯太多,投鼠忌器,张重华也没辙了。那时候,管着凉宫守卫的老臣常据私下里给他出主意,说把张祚打发到边疆去算了。张重华却叹了口气说:“我正打算把张祚当周公用呢,让他帮我辅佐小儿子,你这话从何说起啊!”这话一听就是没办法的办法。
自己酿的苦果,还能说啥呢?就在这时,已经在酒泉憋屈了五年的谢艾,看到国家快有难了,二话不说就提笔上书:“那些掌权的奸臣当道,国家快不行了,求你让我回去帮忙吧。长宁侯祚和赵长这些人想搞乱子,得赶紧把他们赶走!”他的忠心,明明白白写在脸上。
十一月初十那天,张重华用尽他临终前脑袋里最后那点清醒劲儿,亲自写下命令,让谢艾当卫将军,管着所有的军事事务,还辅助朝政。但可惜的是,这时候姑臧城已经被一团阴谋给包围了。张祚和赵长偷偷地把这封手令给藏了起来。张重华拼尽最后力气留下的托孤话,本想保住凉州,结果却变成了要谢艾命的符咒!
十号刚过,张重华就离世了。他的儿子张曜灵接了他的班,成了西平公的第六代传人。可赵长他们偷偷改了张重华的遗书,说张祚要当都督,管所有的军事,还成了抚军大将军和辅政大臣。也就二十来天的功夫,有了马太后的点头,马太后既是张曜灵的庶母也是他的情人,张祚就把张曜灵给贬成了凉宁侯,自己当上了大都督、凉州牧、凉公,直接扔掉了张家传了六代的西平公爵位。接着,他就开始动手清理那些跟他不对付的人。头一个要收拾的,就是那个在凉州威望极高,按遗书也是辅政大臣的谢艾!
张祚跟中枢里那些爱耍笔杆子的家伙混得很熟,这让军里的正直大伙儿都很不爽。像禁军头头常据、河州的老大张瑾,还有骁骑将军宋混这些带兵的武将,一个个都对张祚憋着气呢。不出三年,这些人就成了推翻张祚狠劲儿统治的主要力量。
那时候,谢艾威望极高,他要是站出来号召大家讨伐叛逆,别说拿下张祚那小子的人头,让张曜灵重回王位,就算是直接自己坐上那个位置,他也完全够格。
但是,谢艾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绝不会主动挑起事端,让凉州的百姓遭受灾难。而且,张家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提拔之情,也让他绝不会背叛。他能做的,就是以死来报答君主的恩情,掏出真心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忠诚!
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冬天,冷得要命,张祚突然下了道命令,说要在酒泉把谢艾给杀了。
前凉那位最厉害的名将,就这么没了。
前凉现在可没啥能治国安邦的大将了。
二十年过去了,前秦的苻坚带着步兵和骑兵总共十三万人马,去攻打前凉。结果,前凉的国君没办法,只好投降了,这样一来,前凉就算是灭亡了。
这简直就像赵国那位跟秦军斗了十多年的名将李牧啊!同样是拼尽全力挽回危局,同样是忠心耿耿有啥说啥,同样是硬气得不低头,同样是被坏蛋给害了,最后也是国家没了,自己也送了命!
好人才被埋没,平庸之辈却得意洋洋,这就是忠臣心里的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