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李讷给爸爸写信,希望爸爸永远不死,毛主席读完泪水点点

渔人说文史 2025-03-20 15:22:42

今天翻看了《咬文嚼字》这本书,碰到了一个“讷”字,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毛主席有两个闺女,一个是和贺子珍生的,叫李敏;另一个是和江青生的,叫李讷。毛主席说过,这两个名字都是从《论语》的“里仁”篇里取的,那句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敏捷。

就是说,做事要快,说话要小心。简单来讲就是“少说多做”。对毛主席来说,这很重要,而且他言行一致,难怪他会说,不管是哪只手,手心手背一样亲。

李敏有个小名叫“娇娇”,后来大家叫她“李敏”也没啥争议。不过啊,“讷”这个字该怎么念,大家却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应该念“na”,和“娜”字一个音,也有人觉得该念“ne”。那么,这个字到底该怎么读呢?

现在很多字典,就连不同版本的《汉语大词典》都说,这个字有两种读法。但其实读哪个音都不关键,对于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言,他女儿的品德行为才是最核心的。

【关于李讷】

毛主席一共有十个孩子,但经过战争岁月,只活下来四个。大儿子去世后,毛主席身边就只剩下毛岸青、李敏和李讷了。

要是比谁更幸福,那李讷可能要更胜一筹。毕竟毛岸青在8岁前就离开了爸爸,直到1949年才又和爸爸团聚。而李敏呢,4岁那年就去了莫斯科找妈妈贺子珍,也是到1949年才回到国内。

李讷在1940年出生,一直到1949年开始上小学前,都没离开过爸爸。她最多也就离开过爸爸一个月左右。可以说,李讷从小就一直在爸爸身边,享受到了满满的父爱,这让她的姐姐和哥哥都有点羡慕呢。

尽管这样,毛主席对孩子们的爱却是一样的,他不会特别宠爱某一个,也不会溺爱,孩子做得好时,他会表扬,做错了事,他也会批评。

要是真要比较起来,毛主席好像对大儿子毛岸英更加严厉一些。毛岸英小时候就经历了不少磨难,像入狱啊,亲眼看着母亲牺牲这些。1945年他回国时,毛主席为了让他多锻炼,就让他脱下军装,和农民朋友一起吃住,一起干活。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毛岸英自告奋勇要上战场,毛主席没反对,还夸他是个勇敢的孩子,答应让他去朝鲜。就这样,他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送上了前线。后来,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一个人默默承受了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

聊起教育,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似乎管得更严些。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向全国发出了要小心“甜蜜陷阱”的提醒,特别是对孩子在新社会环境下成长,他心里更是多了一份担忧。

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头,毛主席讲过这么一句话:“我挺操心咱们的干部孩子,他们没尝过啥苦头,架子摆得老高,优越感特别强。”说到自己的孩子,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李讷了。

老话说得好,领导干部家里的风气,可不只是他们自家的事儿,领导人的孩子什么样,对社会可是有影响的。毛主席对李讷很关心,但从不溺爱,这才像个称职的爸爸。

回到七年前,也就是1942年,毛主席和江青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那时候,李讷还不到三岁,已经能跑会跳了。她老爱钻到毛主席的办公桌下,拿着粉笔头到处乱涂乱画。等毛主席开完会,他就会抱起李讷,到外面去散散步。

李讷老是对爸爸说:“咱们出去溜达溜达吧。”

1948年春天,党中央搬到了河北的西柏坡。那时候,毛主席忙着指挥解放战争,所以把李讷交给了李银桥和韩桂馨来照顾。韩桂馨教给了李讷很多知识,再加上毛主席有空时的指导,李讷进步得非常快。

1959年秋天,李讷因为成绩很好,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

从小到大,李讷在学校里的日子都差不多,回家还是选择坐公交车,她尽量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穿衣服也很简单,这些都是按照毛主席的意思来的,当然李讷自己也很明白这些道理。

【关于教育】

五十年代有天,毛主席和湖北省委的秘书长梅白闲聊,说到了怎么教育领导干部的孩子。毛主席问:“你记得曹操怎么形容汉献帝的吗?”梅白答道:“说是生在皇宫里,在女人堆里长大的。”

毛主席微微颔首道:“咱们这些当官的孩子的,就像是精心呵护的花骨朵儿,我就怕里头出几个不成器的家伙。孩子们到学校后,净比谁的爸妈车子好,职位高,官儿大,我心里头真是挺担忧的。”

说起来,毛主席注意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是李讷和李敏在学校碰到难题那会儿。他就问梅白,你家的孩子会不会坐你的车呢?梅白回答说,我可不让坐,谁敢坐上去,我就直接把他给拽下来!

1949年,李敏刚从国外回来,跟李讷住在一块儿。有次吃饭,李敏瞅见小米饭就不太乐意吃,心里想着面包和牛奶。毛主席见状,严肃地问她:“小米饭你到底能不能吃?”打那以后,李敏和李讷都乖乖吃起了小米饭。

六十年代,国家经济不景气,李敏和李讷周末都选择待在学校吃大锅饭,哪怕回了家,毛主席也不让她们吃特别的饭菜。

毛主席讲:“困难只是暂时的,咱们得和全国老百姓一起挺过这个难关。”为了给大家做榜样,毛主席自己快一年都没沾过肉星子了。

还有一次,李讷饿得实在不行,卫士瞧见了,就赶紧告诉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也挺心疼李讷,就偷偷塞给她一包饼干。可这事儿让毛主席知道了,他严厉地批评了李银桥:“为啥要搞特殊,我不是再三强调过吗,你都忘了?”李银桥辩解道:“我见别的家长也给孩子送吃的,别的孩子也有……”

李银桥突然被毛主席训了一顿,眼泪都下来了。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耐心地劝他说:“李讷吃不饱,我心里也怪难受的。但我是国家干部,她只是个学生,该守的规矩得守,不能享受的就不能要,还是得安分守己,特别是现在这种情况,更得严格要求。”李银桥听了,不住地点头,觉得毛主席就像个伟大的父亲一样。

老话常说,家庭教育是第一步,毛主席教育子女的方式,真是给领导干部树了个好榜样,也给干部家庭的孩子教育指了条明路。特别是在不让干部子弟搞特殊这点上,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学学毛主席。

在家里,毛主席很民主,跟孩子们相处得就像寻常人家的老爸一样自在。孩子们有啥想法都可以说,但得在大方向上不出格。毛主席并不盼着女儿们以后当科学家、政治家或者大作家,就希望她们能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活。

【关于爱】

说白了,爸爸管得严其实也是因为他爱我们。

不过,别看毛主席要求严格,他对孩子们的爱可是深沉得很,不光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中也是如此。

毛主席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多看书,而三个孩子也很乖巧,慢慢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毛主席有个老习惯,那就是白天休息晚上干活,就连周末也不例外。但周末孩子们不用上学,功课怎么办呢?毛主席就特地抽出时间来帮孩子做作业,特别是在李敏和李讷上小学那会儿,他对她们的学业更加上心。

毛主席给孩子们推荐了好多书,有讲自然科学的,也有讲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的,还有地理、古典文学、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笔记小说和诗歌等等。

1954年,毛主席在给李敏和李讷的信中提到,北戴河和秦皇岛这两个地方,曹操曾经去过。曹操不光是个大政治家,还是个挺有名的诗人呢。他写的关于碣石的诗特别有名,妈妈那儿有古诗的书,可以让妈妈教你们读一读。

李敏学习成绩也很好,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毛主席对这两个女儿疼爱有加。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李敏在1959年嫁人了,李讷也在1970年成了家,她们都步入了婚姻的世界,毛主席的一桩心事总算是放下了。

回想过去,满满的都是爸爸给的温暖和爱。

李讷上高中那会儿,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得赶紧做手术。可手术后,伤口不小心感染了,她一直高烧不退。那时候,毛主席正在南方忙着开会呢,一听说女儿病了,心里特别着急。他赶紧连夜给李讷写了封信,信里满是鼓励,让她别怕困难,一定要打败病魔。李讷看了信,眼泪哗哗地流,但立马就觉得心里有了劲儿。

李讷上初中那会儿,正赶上毛主席过生日,她想亲手做个礼物送给爸爸。不过呢,等礼物做好了,生日都已经过了。李讷还是想亲手交给爸爸,就拿着礼物过去了。结果到了那儿一看,爸爸正在睡觉呢。于是,她就写了一封信,把心意放在了里面。

爸爸,今天是你生日,我特地亲手做了个礼物给你。最后,李讷写上:这礼物虽然不大,但代表我的心,希望爸爸能一直健健康康,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这个礼物是个做成寿桃形状的书签,那时候李讷才13岁,毛主席要是看到这封信,心里头肯定也是暖洋洋的。

1990年,中央办公厅在收拾毛主席的东西时,意外翻出了这个书签和一封信。大家都没料到,这么个小玩意儿,毛主席竟然小心保存了这么多年。

父女之间的感情深厚长久,毛主席不但是个了不起的领导人,还是个特别棒的父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