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旦后不久,1月7日凌晨1点47分,刘思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92岁。
刘思齐,众人熟知的毛岸英烈士之妻,即毛主席的儿媳妇。她与毛岸英的婚姻仅维系一年,便因毛岸英的牺牲而遗憾终止。
然而,毛岸英逝世后,刘思齐坚守独身长达十余年,这主要是由于她深深怀念着已故的丈夫毛岸英,难以忘怀。
毛岸英牺牲后,伟人屡劝刘思齐改嫁以解愁绪,更视其为女。这份“父女”情深,连毛主席的亲女李敏、李讷都深感认同,甚至心生羡慕。
然而,刘思齐逝世时,李敏、李讷均未出席其追悼会,反而有一位“神秘人物”代为现身,这一举动引人。
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为何李敏、李讷未出席刘思齐追悼会?刘思齐的一生,又充满了哪些传奇故事呢?
【前来吊唁的“神秘人物”】
前来吊唁的“神秘人物”实为刘思齐妹妹之子,也即毛主席唯一的嫡孙毛新宇,他并非外人。
2007至2008年间,毛新宇父母毛岸青与邵华相继逝世,刘思齐及李敏、李讷姐妹均出席追悼会,亲自送别,足见他们之间情谊深厚。
刘思齐逝世时,李敏86岁,李讷82岁,早年辛劳损及她们健康。虽有意送别这位“大姐姐”,但身体状况已不允许她们参加追悼会。
故在此情形下,她们无奈安排后辈至追悼会协助,并恳请毛新宇将军代毛家出席刘思齐的追悼会,以表哀思。
追悼会上,李敏、李讷赠送的花圈醒目置于灵堂中央,毛新宇哽咽道:“失母又痛失大姨,亲人再减。”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难过落泪。
刘思齐的身份在生前经历了转变,从毛主席的干女儿变为儿媳妇,最终又成为女儿,但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她的一生始终与毛家人紧密相连。
即便她改嫁,李敏与李讷作为毛岸英之妹,仍在挽联中亲切称刘思齐为“大嫂”,这彰显了刘思齐与她们及毛家人情感依旧,他们始终是一家人。
刘思齐对仅有一载婚姻的毛岸英深怀纪念,尽管毛岸英早早牺牲于朝鲜,但他的离世一直缠绕在刘思齐心中,成为她毕生的遗憾。
1958年志愿军战士回国时,刘思齐即欲为毛岸英扫墓。初见毛岸英墓后,她因悲痛至极而身患重病。
2010年,已逾八旬的刘思齐不顾病痛,坚持前往朝鲜,第六次祭扫毛岸英之墓。在她心中,尽管毛岸英已离世六十余载,但他永远活在她的记忆里。
刘思齐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要探究其奥秘,需从她拥有的三个独特“身份”谈起。
【毛主席的“干女儿”】
刘思齐成为毛主席的“干女儿”,与其父母紧密相关。她的父亲刘谦初和母亲张文秋均为我党早期党员,这一背景促成了她与毛主席的特殊关系。
上世纪初,他们便投身革命斗争。刘思齐之名,乃其父所赐,意在让她铭记父辈斗争之地及英雄辈出的齐鲁大地。
不幸终究降临,刘谦初领导七大纱厂同盟罢工后,赴沪汇报时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狱中他持续斗争,却仍于1931年4月5日英勇牺牲。
张文秋痛失爱人后,强忍悲痛,携一岁幼女刘思齐四处避难,既为革命保护希望,又秘密进行党的情报任务,生活极为困苦。
1937年9月,张文秋依组织安排抵达延安,她与女儿刘思齐的命运随之转折。特别是刘思齐,在此邂逅了她日后的“干爸”毛主席。
1938年春节,刘思齐首次见到毛主席是在《弃儿》舞台剧演出时,该剧在延安公演,为欢庆佳节,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亦亲临现场观赏。
台上,演员们正生动展现革命工作者的真实生活。毛主席专注观看时,被小女孩刘思齐吸引,她演一对被捕地下党员的女儿,哭喊呼唤双亲,深深打动了毛主席。
毛主席专注地观看刘思齐的表演,从中深刻体会到革命者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他沉浸于女孩的真情与自己的共鸣中,陷入了深思。
小女孩的表演让毛主席深刻体会到革命斗争的严酷,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利益奋斗的信念。这一幕铭记于心,激励他持续致力于中国的繁荣富强。
表演结束后,毛主席亲赴后台慰问演员,得知刘思齐是烈士刘谦初之女,他深感欣慰,并郑重指示:“烈士后人,我们都有责任抚养他们成人。”
在此情形下,毛主席认刘思齐为“干女儿”,刘思齐亦得一位“干爸爸”。此后,毛主席极为宠爱这位“干女儿”,刘思齐度过了一段珍贵的快乐岁月。
【毛岸英的妻子】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刘思齐随母张文秋及继父陈振亚赴苏经新疆迪化时,遭反动军阀扣押,继父陈振亚更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
刘思齐在狱中历经七载寒冬,直至1946年,在中央领导人的援助下,终于摆脱了那座冰冷的囚室,重获自由。
再次见到刘思齐,她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望着狱中饱受折磨、面容憔悴的“干女儿”,毛主席心疼万分,连声询问:“孩子,还记得干爸爸吗?”
此刻,重逢久别的毛主席,刘思齐泪光闪烁,坚定地重重点头,表达着内心的激动与认可。
在毛主席的筹划下,刘思齐着手准备入学事宜,直至1946年1月,她才与毛岸英首次相见。
当时,24岁的毛岸英与16岁的刘思齐,在毛主席的引荐下逐渐相识并增进了解,两人关系日益亲近,如同兄妹一般。
尽管两人年龄相差八岁,但共同的苦难经历使他们相处融洽。很快,毛岸英视刘思齐为亲妹,刘思齐也亲切地叫毛岸英“岸英大哥”。
此后,两人虽有书信往来,但毛岸英在基层工作,刘思齐忙于学业,交流多聚焦于工作学习,未曾涉及儿女私情。
1948年,刘思齐赴西柏坡探望母亲张文秋,恰逢毛岸英自山东调至西柏坡任宣传部编辑助理,两人在毛主席住处意外重逢,仿佛命中注定。
刘思齐年满18,身形修长,出落得亭亭玉立。毛岸英亦愈发成熟稳重,举手投足间尽显独特魅力。
两人重逢似美好缘分,于毛主席住所共忆往昔,分享生活成长。毛主席亲切交谈,关切询问工作生活,氛围温馨融洽,宛如一家。
这段美好记忆,成为两人心中永恒印记。此次相见促使他们萌生情感,日益熟悉后,两人渐渐走到一起,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9年10月,刘思齐与毛岸英在毛主席的祝福下完婚。婚礼简朴,仅设两桌家宴,遵循毛家朴素家风,参加者仅限家中亲人。
然而,对这对年轻人而言,在那个时代,能举办如此朴素的婚礼,已是极为难得与宝贵。
同时,毛主席作为父亲,赠予他们一件珍贵的呢子大衣。他幽默地说:“岸英白天穿,思齐晚上盖,各取所需,很公平。”
因此,刘思齐从毛主席的“干女儿”身份转变为他的“儿媳妇”,这一变化让她与毛家人的关系愈发亲密无间。
【由儿媳妇变成了亲女儿】
刘思齐与毛岸英婚后因工作学业聚少离多,但他们感情深厚未生嫌隙。可惜,这一切美好被抗美援朝战争打破。
1950年10月13日,毛岸英急忙回家欲与妻告别,却惊闻妻患急性阑尾炎已入院。他心头一紧,立刻搁置所有事务,火速赶往医院。
在医院期间,毛岸英连续两夜守护在妻子身旁,细心为她擦汗、安抚情绪。为了让妻子专心养病,毛岸英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她不必为自己的安危忧虑。
他坐在妻子床边,轻声说:“我明天远行出差,通讯可能不便。若未收我信,请勿焦急,我定尽早与你联络。”
妻子听着毛岸英的话语,虽有不舍,却也明白其意为了让她安心养病。她轻轻颔首,细声叮嘱毛岸英务必注意安全。
毛岸英凝视着妻子沉睡的脸庞,心中柔情与不舍交织。明知前路危机四伏,但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毅然踏上征程,未曾料到,那次离别竟成了永别。
11月25日,毛岸英为抢救重要资料,遭敌方轰战机突然掉头投下的汽油弹袭击,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朝鲜。
难以想象毛主席得知爱子逝世的悲痛,但他为防儿媳刘思齐崩溃,反复叮咛旁人保密,不仅对她,连其母张文秋也暂不告知。
三年后,毛主席亲自向刘思齐透露此事,果如他所预料,刘思齐初时悲痛万分,但历经三年时光,她已逐渐能够接受了这一事实。
随后,为减轻刘思齐的哀伤,毛主席特地安排她去苏联深造,并已将对她的称呼改为“女儿”,以表达深切的关怀。
毛岸英牺牲时,刘思齐仅二十余岁。为让她走出伤痛,好好生活,毛主席多次以父爱之名劝其改嫁,此时已将刘思齐视为亲生女儿。
在毛主席的劝慰下,刘思齐于1962年与航空学院教师杨茂之成婚,彻底释怀,生活回归正轨。他们育有四子,长子为缅怀毛岸英,被命名为“杨小英”。
她与毛家关系密切,即便去世后,毛主席的嫡孙亦亲临送别。在毛家人心中,她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亲人。
刘思齐身份历经变迁,从毛主席干女儿到儿媳,再至女儿。尽管历经坎坷,她仍坚强贡献,在毛家及我们心中,她始终是位值得尊敬的革命前辈。
关于刘思齐与毛家的深厚渊源,你有何见解?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