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聪明”】
1972年1月10日下午3点,陈毅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这标志着国家重要领导人首次在此地举办追悼活动。
陈毅逝世后,宋庆龄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了她的哀思:“我决定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我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不仅勇敢而且真诚,是我非常敬佩的人。”
1月9日晚,宋庆龄接到国管局办公室的电话,通过秘书杜述周转达了中央的决定。中央考虑到八宝山公墓天气寒冷,建议她不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尽管感到遗憾,宋庆龄还是尊重并接受了这一安排。此前,她曾主动向中央提出希望出席追悼会的请求。
由于无法参加追悼会,杜述周转而处理其他工作。正好宋庆龄住处的电话出现故障,他随即安排维修人员于10日上门检修。
1月10日下午1点半,毛主席午睡期间突然决定出席追悼会。周恩来得知消息后,马上联系了中央办公室。
我是周恩来。立即通知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同时,联系宋庆龄副主席的秘书,并告知人大、政协和国防委员会,所有希望参加陈毅追悼会的人员,均可出席。
挂断电话后,他立即坐车前往追悼会地点,提前安排各项事宜。
1月10日下午2点14分,电话线路修复完毕,宋庆龄家中的通讯恢复正常。很快,一阵熟悉的铃声骤然响起,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吃了一惊。
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紧急来电,他语气急促地询问:“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已经到场,他想知道宋副委员长是否也会出席。”
杜述周深知宋庆龄参加陈毅追悼会的迫切心情,毫不犹豫地答道:“一定去。”随后,他向宋庆龄汇报了此事。宋庆龄听后情绪激动,迅速下楼,乘坐红旗轿车直奔八宝山。
宋庆龄步入八宝山公墓的休息室时,看到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毛主席立即起身,与她握手,并邀请她坐在自己旁边。随后,追悼会开始,宋庆龄进入灵堂,与毛主席、西哈努克亲王等人一起站在第一排。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与宋庆龄一同走出会场。毛泽东坚持让宋庆龄先上车,两人相互谦让一番后,宋庆龄走向自己的红旗轿车。周恩来正欲上前搀扶,毛泽东眉头微皱,似乎想到了什么,随即对江青说道:“你去扶宋副主席上车。”
车子一启动,宋庆龄轻声嘀咕:“毛主席,脑子转得真快。”
在一次宴会上,江青敬酒时无意间忽略了宋庆龄。毛主席随后巧妙地通过这种方式让江青向宋庆龄表达歉意。虽然旁人对此事的内情并不清楚,但宋庆龄作为直接参与者,自然明白其中的用意。这样一来,道歉的目的也就顺利实现了。
在毛泽东主席看来,宋庆龄始终是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物。毛泽东安排江青去搀扶宋庆龄,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宋庆龄的敬重与高度认可,同时也展现了其卓越的统战策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处理重要人物关系时的政治智慧与细致用心。
【肝胆相照】
毛泽东曾指出:“处理事务要依据事实和法规,而私人交往则应注重情感。”他在与朋友相处时,始终秉持真诚的态度,既严格遵守原则,又展现出深厚的人情关怀。
在政治领域,毛泽东对宋庆龄表现出高度的尊重与信赖,两人以真诚的态度开展合作,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1945年,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与国民党展开和平会谈。当时在重庆的宋庆龄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充满喜悦。
由宋庆龄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抗战期间多次支持中国共产党。为表达谢意,毛泽东抵达重庆后立即前往宋庆龄位于两路口新村的住所进行拜访。这是两人自1927年在汉口共同参加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首次会面,时间跨度长达18年。
在国民党严密监控的背景下,宋庆龄的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久后,她巧妙地摆脱了国民党的跟踪,乘车前往张治中的住所,以回应毛主席的访问。当天,毛主席亲自在客厅门口迎接她,两位伟大的革命领袖热情地握手,脸上都显露出难以掩饰的激动。
简单问候后,双方在会议室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们详细梳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表达了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心。
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宋庆龄长期冒着生命危险,坚定不移地为革命事业奉献的精神。宋庆龄也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艰难战斗中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赞赏。会谈结束时,毛泽东亲自将宋庆龄送到门口,直到她的车驶离视线,才返回屋内。
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与宋庆龄共同回忆了过去的经历,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彼此之间的革命情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宋庆龄的此次回访,明确地向外界传递了她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任与支持,她将中国革命成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宋庆龄曾提到,在重庆与毛泽东会面时,她深刻感受到毛泽东不仅是共产党的领导者,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引路人。他的思想深刻,视野开阔,令人由衷敬佩。
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全国范围的军事冲突。同年7月20日,毛泽东向全党及解放区军民发出动员令,强调要紧密团结,坚决反击蒋介石的攻势,致力于打造一个自主、安宁、民主的新中国。
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注定失败,因为广大农民坚定支持共产党。面对蒋介石点燃的战火,我紧急向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领导人发出倡议,呼吁立即组建联合政府,以平息冲突。
12月17日,周恩来写信给宋庆龄,向她传达了毛主席等老朋友的关心和思念。他感谢宋庆龄以实际行动支持解放区人民,并称赞她是“全国人民的自豪”和“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杰出领袖”。
1949年春,解放军在关键战役中接连告捷,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毛泽东与周恩来考虑到宋庆龄在上海的安全问题,决定请她前往北京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向宋庆龄发出了一封电报。
宋庆龄接到电报后,迅速用英文回复。由于身体欠佳,她无法亲自前往,但在信中真诚地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所取得成就的祝贺。
亲爱的朋友们:非常感谢你们充满温暖的来信。目前我因炎症和高血压正在接受治疗,暂时无法亲自前往。尽管如此,我的心思始终与你们的事业同在。我坚信,在你们英明果敢的带领下,这段历史篇章虽在十三年前遭遇挫折,但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圆满收官。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的首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的勤政殿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六个小组,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其中,第一小组负责确定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单位和代表人数。毛泽东在会议上特别提到:“孙夫人(宋庆龄)的参与将使这次会议更具特殊意义。”
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后,决定再次向宋庆龄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确保宋庆龄能顺利参会,他们决定委派一位特使专程前往上海,当面与宋庆龄沟通,争取她的支持与参与。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宋庆龄的重视,以及对她在新中国建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期待。
在确定特使人选时,毛主席和周恩来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邓颖超。
1925年,国民党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共产党派出了七名代表参与会议。在选举中,邓颖超获得了超过150票,得票数仅次于毛泽东,甚至比许多国民党代表还要高。
邓颖超不仅声望卓著,她的演讲能力也相当出色。她与宋庆龄相识已久,内心对她充满敬仰,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邓颖超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毛泽东亲自执笔发出了一封邀请函,信中表达了他日益强烈的敬仰之情,并强调当前急需共同商讨国家建设的重要事宜。
周恩来亲自写了一封邀请信,里面提到“表达对先生北上的殷切期盼,恳请早日启程,不胜荣幸。”信写好后,周恩来交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后,将“表达”一词改为“郑重表达”。
6月25日,邓颖超携带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手写信件,特地动身前往上海。
宋庆龄一般在一楼接待访客,很少在二楼会面。邓颖超抵达上海后,宋庆龄特意邀请她到二楼交谈。经过邓颖超的耐心劝说,宋庆龄最终同意前往北京。
当毛主席听说宋庆龄同意来北京时,他非常开心,高兴地表示:“邓颖超这次去上海,把党中央交给她的任务完成得很漂亮。”接着,他拿起日历,目光从当天一直移到宋庆龄从上海到北京的那一天。
8月26日,周恩来向主席提议:“孙夫人这次专程来参加新政协会议实属难得,您是否考虑亲自前往车站迎接?”
毛主席之前从未亲自到机场或车站接待过访客,但他这次特别强调:“宋庆龄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仅是中国女性的楷模,还敢于与蒋介石划清界限,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这非常难得。因此,我亲自去车站迎接她,是理所应当的。”
8月28日清晨,毛主席精神焕发地起床,用过早餐后,他特意换上了那件浅色中山装,这件衣服他平时很少穿,只有在会见重要人物时才会穿上。他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火车站,准备迎接宋庆龄的专列。当时,前来迎接宋庆龄的领导人及民主人士共有50多位。
正午时分,宋庆龄乘坐的专列缓缓驶入站台。依照常规礼仪,她应当下车与毛主席握手并简短交谈。
火车刚停下,毛主席就快步走进车厢,亲自接宋庆龄下车。他紧握宋庆龄的手,笑着说:“欢迎你来,路上累了吧。”
宋庆龄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典雅,她微笑着回应:“感谢你们的盛情相邀,我为你们感到高兴,祝贺中国共产党在你的引领下实现了辉煌的成就。”
宋庆龄的出席对新政协的筹备和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时,毛主席仅亲自迎接了两位重要人物抵京,一位是程潜,另一位便是宋庆龄。当晚,毛主席设宴盛情款待宋庆龄,以示隆重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时常邀请宋庆龄参加重要会议,听取她对国家重大事务的见解和建议。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亲自邀请宋庆龄出席这次重要会议。宋庆龄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这是她一生中最为荣耀和喜悦的时刻。
【礼尚往来】
毛泽东与宋庆龄之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宋庆龄,亲切地称她为"敬爱的大姐"。两人时常互致问候,毛泽东也经常赠送礼物表达心意,体现出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
1957年冬季,北京的气温极低,寒冷异常。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宋庆龄来说,北方的冬季蔬菜品种稀少,让她感到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经常从上海购买各种蔬菜,然后运送到北京,以确保整个冬季的蔬菜供应。
得知情况后,毛主席指示工作人员从北京郊区采购了大量新鲜白菜,直接送到宋庆龄住所。
宋庆龄收到礼物后感到非常意外和高兴,她立刻写信给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谢意:“您送的山东大白菜我已经收到了。我活了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白菜。真的非常感谢您。”
宋庆龄从毛主席赠送的礼物中,感受到了他作为领袖之外的另一面:细心、体贴且无微不至。同样,宋庆龄也会回赠礼物给毛主席,比如她曾送过一只高品质的鸭绒枕头。
有人曾向宋庆龄透露,毛泽东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喜欢躺在床上处理文件和看书。他的床设计得很特别,一边高一边低,高的那边用来睡觉,低的那边则堆满了各种书籍。此外,毛泽东的床上用品,包括被褥、睡衣和毛巾,都已经用了很长时间,多处破损。他的枕头里填的是荞麦皮,用起来并不舒适。
得知毛泽东主席的生活如此简朴,宋庆龄深感意外。她没想到一位国家领导人会过得这样朴素,这让她感触颇深。于是,宋庆龄亲自去商店挑选了一个柔软舒适的枕头,作为礼物送给了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宋庆龄立刻泪流满面,迅速整理行李前往北京,出席毛泽东的悼念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