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封禅”这两个字,就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所谓封禅,就是人间的帝王向天、地的支配者汇报自己在人间界的功绩,向人间界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统治者地位是天神、地神赐予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历史上第一个封禅的人,自然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历史上第二个封禅的人,是汉武帝刘彻;
而历史上第三个封禅的人,就是汉光武帝刘秀。
公元54年2月,汉光武帝刘秀巡视东方,来到泰山附近。
大臣们向刘秀提出泰山封禅的建议,大臣们说,自刘秀称帝至今已经30年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刘秀理应泰山封禅,将自己的功绩汇报给天地。
刘秀的统治真的那么好吗?
曾经看到过有这样一个问题,历代的开国君主中,为什么刘秀最没有存在感?
我们说刘秀也说了40多集了,大家对刘秀有怎样的评价呢?
如果你问我,我的评价是,刘秀对内狠、对外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很多对国家不利的政策,做出过很多对国家不利的决断,与人们至今称道的那些帝王相比,甚至与那些争议性很强的帝王相比,刘秀没有任何优势。要非说刘秀的优势的话,那就是他的命太好了,运气爆表。
所以,刘秀这个开国之君在历史上很没存在感,就连他所创立的王朝东汉也比其他朝代更没有存在感。
史学家们说,与其说东汉是个王朝,不如说它是西汉的延续,是三国的铺垫。

这一年的刘秀还算有自知之明,他对大臣们说,我确实已经称帝30年了,但是这30年,没有你们所说的风调雨顺,更没有什么国泰民安,只有天下黎民的怨声载道。我就凭这向天地汇报?那不是欺骗天地吗?老天还不一个雷下来劈死我?
于是,这次的封禅大典没有举行。
刘秀真的不想封禅吗?
当然不是,他比谁都想封禅,毕竟只要举行了封禅大典,他就是和秦始皇、汉武帝一个级别的皇帝了,就拥有竞争千古一帝称号的资本了。
公元56年正月,刘秀忽然召集朝中重臣开会。
会议上,刘秀拿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河图会昌符》,是一本术士写的预言书。
刘秀给大臣们读了一段话:“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
何意?
刘秀就是这样问大臣们的。
这句话其实很好翻译,赤刘之九意思就是汉高祖的九世孙,而这个人就是刘秀;岱宗就是泰山,会命岱宗就是泰山封禅的意思。
刘秀自己肯定会翻译,但是他就是让大臣们翻译,什么用意?不说自明了吧。
大臣们也不是傻子,赶紧趁机重提泰山封禅之事。
这一次,刘秀不再推辞了,毕竟这次泰山封禅是上天安排的,不能违背。
呵呵!
公元56年正月28日,刘秀开启了从洛阳到泰山的行程。
这段行程正常是要走1个月的,但是已经62岁高龄的刘秀愣是用了12天时间就到了泰山。
公元56年2月22日清晨,最好的时间点,刘秀的封禅祭天大典开始了。
公元56年2月25日,刘秀赶往梁父山,刘秀的封禅祭地大典开始了。
两个大典都进行的十分顺利。

公元56年4月5日,刘秀心满意足的返回洛阳。
公元56年4月11日,刘秀下诏改元建武中元,大赦天下。
汉光武帝刘秀的封禅大典成功吗?
对于刘秀来说,很成功,因为规模很大,典礼进行的很隆重。
但是,对于天下来说,很失败。
刘秀举行封禅大典之时,汉王朝的经济并不太好,汉王朝的国库并不充裕,而刘秀举行的封禅大典规模不比秦皇、汉武的弱,其财富消耗之巨,恐怕之后数十年都无法弥补,而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无疑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刘秀想要举行封禅大典的急迫之心,使得这次封禅大典在人力上的消耗也远大于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封禅大典的总统筹司空张纯更是直接被累死了。
司空张纯死后,司徒冯勤接替了他的总统筹之位,也继他之后,成为了第二个被这次封禅大典累死的人。
而第三个被这次封禅大典累死的人,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本人,前面的时间表,对于一个62岁高龄的老人来说……
公元57年2月5日,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享年62岁。
刘秀死后,被葬在洛阳城东门外的原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