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有没有能力保障几十万军队进攻缅甸的后勤?

博览群书名字 2025-04-21 09:23:05



没有可能。

古代的民伕与一线部队的比例,大致在5比1到10比1之间。几十万军队远征,需要的后勤人员至少在几百万。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况且,缅北的地形非常复杂,原始森林、险山恶水极多。这会极大加剧后勤供应的难度。

不妨看看100多年之后的中国远征军征缅之战。

1942年5月,杜聿明率部翻越缅北野人山。当时的第五军是国军精锐部队,人员素质较高。但在走出野人山,回到云南后,整个部队大约2万人,活着出来的不到3000。损失率高达86%。

国军大部分人不是死于日军的追击,而是死在了缅北的原始森林里——很多都死于热带传染病。

再看看1824年的第一次英缅战争。

英军同样损失惨重。虽然没有明确统计伤亡数字,但据估计至少在2000人以上。这其中大部分不是阵亡,而是死于疫病——这跟50年前清军征缅的情况非常类似。清军士兵和军官大部分同样死于当地的传染病。

在古代交通条件原始落后、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后勤转运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在缅北那样险恶的自然环境下,根本不可能支持几十万前线部队。

实际上,据《清实录》等记载,负责后勤的舒赫德在给乾隆帝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说了,仅仅为了支持傅恒他们在前线的三万人(实际抵达的只有一万八),就基本上已经把云南当地所有能用的民伕全部用上了,人数几近百万。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不妨看看今日的俄乌战争。

在2022开战之初,以俄罗斯的国力尚且不能保证从白俄罗斯边境到基辅的后勤物资供应——这是导致俄军基辅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过才75公里。

那两百多年前的清朝怎么可能做到支撑几十万大军征缅?

最后,中国古代史籍对于战争的描写往往过分简单。常常夸大。比如司马迁写秦赵长平之战,双方百万大军对决。这肯定是夸张了。

秦赵双方加起来的百万大军中,实际上真正的一线作战部队也就几万人,其他的都是后勤部队。

比如,武安君白起到任后,立即派出2万多人的部队包抄赵军后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赵军一线兵力绝对没有45万。

至于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昆阳之战等等,更加不可能像史书里写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大军。这些大战当中,至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后勤民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