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加征对等关税之后,始终未能等来中方的谈判邀约,这一局面显然超出了美方的预期。这位习惯用交易的艺术施压对手的总统,此刻正经历时间的煎熬。
特朗普以为会大有效用的关税大棒,砸向中国却像打在棉花上,白宫不得不祭出新招数,白宫试图组建国际经贸"小圈子"来孤立中国。强硬的策略背后,暴露了美国对华博弈手段的捉襟见肘。
特朗普急需体面台阶
为了逼迫我国就范,美国宣布75国和自己达成了关税协议。
不过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美国宣称的"75国达成关税协议"存在明显夸大之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特朗普宣布对多国钢铝关税实施90天暂缓期后,仅有日本等少数国家与美国展开了实质性谈判。其首轮首轮关税谈判却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这个细节也瞬间让白宫宣称的"75国已达成协议"现了原形。美日谈判陷入僵局的同时,日本首相却悄悄准备着给中方的亲笔信,这种两面下注的举动也体现了所谓美国联盟的脆弱性。
美国这种自欺欺人的宣传,与其说是给中国施压,不如说是给自己壮胆。毕竟当股市震荡、国债收益率倒挂、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接踵而至时,特朗普急需一个体面的台阶。
美国试图限制他国对华经贸往来的算盘,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表面看是要构建对华经贸包围圈,实则暗藏两重算计:既想迎合国内"逢中必反"的政治正确,又幻想通过制造"国际围剿"假象逼迫中国低头。
这种策略在十年前或许还能唬人,但在中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的今天,这种逆全球化而动的做法注定难以奏效。
以英国为例,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其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与中国经济脱钩。德国工业界更是以实际行动扩大在华投资。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各国在经贸领域的理性选择正在消解美国的地缘政治图谋,美国口中的“孤立中国”也成了笑话。
关税战成了国际站队的试金石
面对美国的围堵攻势,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制。首先一针见血地揭穿美国"对等关税"的霸权本质,将其定性为单边主义闹剧。接着掷地有声地宣告"绥靖换不来和平",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警醒,也是对美国极限施压的粉碎性回应。
最精彩的是那句"与虎谋皮终将两头落空",简直把某些国家骑墙观望的心理算盘砸得稀碎。这种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展现的正是中国在贸易战中日益成熟的大国智慧。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场关税博弈正在成为国际站队的试金石。尽管面临美国的压力,中国与欧盟、东盟等主要经济体的合作仍在深化。中国用进博会、自贸协定和"一带一路"编织着合作网络。
那些暂时迫于压力向美国倾斜的国家,终究会明白:与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脱钩,等于主动放弃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引擎。看看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自贸协定的热情,看看中东产油国对人民币结算的接纳,历史的天平正在向互利共赢的一方倾斜。
特朗普政府或许还没意识到,他们发动的不仅是贸易战,更是一场全球治理模式的较量。当美国还在用冷战思维搭建贸易壁垒时,中国已经通过亚投行、金砖银行等新型国际机构重构经贸规则。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贸易争端已超出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为两种国际秩序观的较量,也决定了任何试图孤立中国的努力都将事倍功半。就像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的:没有人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每个国家都清楚经济增长要靠谁。
完整供应链+单一消费市场=中国定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方的微妙心态也很耐人寻味。欧盟一边抱怨中国市场不够开放,一边抢着签订中欧投资协定;澳大利亚嘴上喊着减少对华依赖,铁矿石出口却创下新高;就连印度这个地缘竞争对手,也在悄悄扩大对华医药原料进口。这种口嫌体正直的普遍现象,正印证了经济规律终究会战胜政治操弄。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战略定力令人印象深刻。当美国不断通过放风、造势、讹诈等手段制造紧张氛围时,中方始终保持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从容。
这种定力其实源于两个底气: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坐拥世界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商务部认为,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这是官方给出的态度,道出的正是实力支撑下的外交自信。
如今,美国越是强行脱钩,反而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越是施压盟友选边站,越会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做的不是争一时长短,只需要维护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体系,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自然会得到他国的有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