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不要重用马谡。而历史上刘备确实说过这话,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对诸葛亮说其他人不可重用,而单单说马谡不能重用呢?
是马谡不忠心,还是马谡的能力不强?当然都不是。其主要原因就是以下两点:
1、刘备识人用人的水平很高
我们都知道,刘备能三分天下有其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有识人用人的水平。
他先结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然而他深知只有将军,没有元帅,是不能打胜仗的,于是他又开始寻找谋士。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请出了诸葛亮。
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刘备建立了蜀国,做了蜀汉皇帝,接着任命了诸葛亮为丞相,总览朝政。
刘备敢用诸葛亮,就说明了他了解诸葛亮,也有把握控制住他,用现代的话说叫hold住。否则,刘备是不可能给诸葛亮这么大的权力。
所以刘备的眼光是很独到的,甚至他在识人方面是超过了诸葛亮。史书中并没有记录刘备,是通过哪些事情看出马谡能力不够,言辞浮夸,不能委以重任。
但是他说出了这句话,说明他对马谡是有考验,有深刻认识的。
刘备作为主公,如果不会看人、用人,他是不可能成功建立蜀国的。后来马谡痛失街亭的事实,也证明了,刘备要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是正确的。
刘备从马谡的为人和说话,就判断出马谡不堪大任,也说明了刘备作为皇帝,在识人和用人方面,还是非常明智的,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2、马谡实战经验不够
其实马谡不仅为人有问题,而且他的实战经验也是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谡跟随刘备入蜀后,担任过绵竹县令和成都县令,然后升任为越嶲(xī)太守,也就是说马谡一直担任的都是文官,没有做过武将带兵打仗,缺乏指挥作战的经验。
刘备要诸葛亮不重用马谡,是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会去攻打曹魏,完成统一中原的目标。而经过长年的征战,蜀国损兵折将,关羽、张飞等将领都已牺牲。
蜀国缺人,诸葛亮征伐魏国就出现人才短缺的危机。刘备担心在这种情况下,马谡会用言语来激发诸葛亮,让自己得到重用。如果果真如此,可能给蜀国的战争造成不利的局面。
然而刘备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在南征时,采用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降服了孟获,安定了南方。
这让诸葛亮对马谡另眼相看,认为马谡具有带兵的能力。所以在首出祁山时,诸葛亮才会力排众议,要马谡领军去守街亭,结果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导致街亭失守。
马谡作为参军,出谋划策,提出建议是可以的,但委以重任,却不可。马谡只有理论,纸上谈兵却缺乏实践,也不能随机应变,因此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诸葛亮以为擒孟获,马谡出了个好主意,进而认为马谡也能挑重担,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所以诸葛亮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也有失误。
从刘备劝谏诸葛亮来看,说明了刘备适合做皇帝。因为他识人用人这方面,在蜀国还是最强的。
这段历史也说明了:作为领导,最主要的能力是识人用人,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会像马谡失守街亭一样,导致前功尽弃,实在可惜。
现代人总结了古人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比如,现在的公司,在招聘时,首先需要看简历,再面试。
一方面,人事部可以通过简历了解应聘者的过往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面试来考察,应聘者的为人处事风格,从而判断他是否适合相应的岗位。
不过,现在有些人,喜欢做投机倒把的事情,比如包装简历,夸大事实;再比如制定人设,骗取面试官的信任等等。
所以,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简历合适,面试合格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合适人选。还应该结合相应的职业测评和心理测评结果,来综合考量。
这些测试,也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还建议公司,做一些德行考量,这样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找到人才,但也基本上把不合适的人排除在外了。
当然,如此繁琐的测试考量,确实会增加人事部的工作。但是如果一个公司想长久发展,并在商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么做事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给每一个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实践经验,理论结合实践,随机应变,而且还要有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关于痛失街亭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也是我们后世之人的警钟。
参考文献:
《三国志·蜀书九/五/十三/魏书十七》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十一》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