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群雄逐鹿,烽火连天。充满着尔虞我诈的三国,说不清对与错,却造就了一批巧取豪夺的枭雄。
其中有一个人,原本是最有实力一统中原的,但却很快被打败,他的家族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袁绍。他在东汉末年,成为了联军盟主,但这支联军很快就解散了。
一支北方最强势的联军,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袁绍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袁绍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袁氏家族是四世三公,袁绍的父亲袁逢是司空,叔父袁隗是司徒。
在封建社会,官员是非常重视出生和门第的,所以袁绍在朝廷中,很有威望。东汉末年,朝廷昏暗,宦官十常侍专权,天下大乱。
此时,外戚何进要诛杀宦官,于是他就联合袁绍一起对付宦官。而袁绍也与曹操等人结成了一个反宦官的集团,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与袁绍结盟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袁绍的背景,他有一定威望,能利用自己的威望,团结官员一起对付宦官。袁绍的背景,为他后来做盟主,奠定了基础。
2、袁绍的功绩
有一个好背景,就一定能做盟主吗?也不一定。作为盟主必须还要有功绩,才能让大家口服心服。那袁绍有什么功绩呢?他最大的功绩就是,除掉了乱政的宦官。
由于何进优柔寡断,没有及时除掉宦官,反而被宦官暗杀了。这使袁绍非常愤慨,他们已经暴露,形势变得很不利。此时袁绍急中生智,假称奉诏,诛杀了宦官及其党羽。
袁绍当机立断的举动,得到了朝廷官员们的一致赞同。官员们觉得袁绍英勇果敢,做事有担当。原本袁绍以为,自己可以扳回一局,谁知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董卓。
当时,董卓废了少帝,立刘协为帝,并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当然不买账,但又害怕被董卓杀害,于是他逃到了冀州。
不久,董卓的暴行,引起了朝廷官员们的不满,关东各地都起兵讨伐董卓,但是没有一支力量能够单独对抗董卓,于是大家决定联盟,那么谁做盟主呢?
经过商讨,各路诸侯都决定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的背景和他的功绩,决定了他此时是最合适的盟主人选。
3、袁绍的管理水平
盟军成立后,开始对抗董卓,但是不久,盟军内部就开始分化了,直至最后瓦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原因就是袁绍的管理水平很差。首先,他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此时袁绍还有两个敌人公孙瓒和袁术。
袁术和袁绍是兄弟,并且他们都想除掉董卓,应该来讲是可以联盟的,但袁绍与袁术关系不和。
当袁术去攻打董卓时,袁绍却派兵袭击了袁术屯兵的阳城,袁术就派公孙瓒的弟弟去救阳城,结果公孙瓒的弟弟战死了,这就使得公孙瓒也与袁绍成了敌人了。
因此大家对袁绍有了一些看法,觉得他凝聚力很差,不仅无法化解矛盾,反而增加矛盾。其次,他做事凭个人喜好,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在官渡之战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最主要的是,袁绍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因此盟军打仗是乱打,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打,打输了,就责怪他人,甚至治罪。
于是大家对他失去了信心,觉得跟着他干,是不可能赢的,而且还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正是因为袁绍自身的缺点,盟军逐渐瓦解了,最后在官渡被曹操打败。
袁绍缺乏管理能力,不仅使盟军瓦解,还让他自己彻底失败。袁氏家族,也慢慢败落。他打下的北方土地,最终都被曹操夺去。
袁绍依靠家族背景和个人功绩,坐到了盟主的位置,可由于自己的管理水平差,导致了功亏一篑。
从袁绍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做盟主容易,管理盟军难,管理水平,决定了战争能否胜利。
古代,可以因为管理水平差,而导致战争的失败;现代,也同样可以因为管理水平差,而导致工作出现问题,甚至导致公司倒闭。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做领导的人,要有综合管理能力。
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
第一、要有领导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要用自己的个人修养和魅力,让下属心悦诚服地卖力工作。
第二、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工作中会有很多问题,有能力解决,才能够有效化解冲突,处理矛盾,不至于团队是一盘散沙。
第三、工作规划的能力。工作的过程重要,结果也很重要,有详细的过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识人用人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得力的助手和优秀的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长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到以上四点,就能最大化公司的利益。
袁绍可以说是,现代公司领导们的反面教材,如果他能做到以上四点,就不至于把一手好牌打烂。这段历史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人要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十三/六十四》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