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男人高龄便会被亲戚杀了吃掉”,这不是某部小说里的荒诞情节,而是古代游牧民族某些极端习俗的真实写照。
在那些残酷而充满挑战的岁月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截然不同。
这里,食物、权力和生存往往交织在一起,某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竟有深刻的文化与生存逻辑。那么,这样的习俗究竟有怎样的背景呢?

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
草原上的生活从不容易。游牧民族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发展出了与中原农耕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
他们居无定所,跟随着水草的丰枯而迁徙,一年四季都在不断移动。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部落制。
每个部落都由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家族组成,在族长的带领下共同生活、狩猎和作战。

游牧部落的男性从小就开始练习骑马和射箭。
据史料记载,六七岁的男童就能熟练骑马,十岁左右已能猎杀小型动物。
"马背上的民族"这一称号绝非虚言,草原儿女几乎与马匹融为一体,骑射本领令中原人叹为观止。
一位汉朝使者曾记述:"北方儿童三岁习骑羊,五岁习骑马,七岁能射鼠兔,十岁射鸟兽,少年即随军出征。"

游牧部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畜牧业,他们饲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提供肉、奶等食物,还提供皮革、毛毡等生活必需品。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他们很难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这导致他们在物质文明方面落后于中原农耕社会。
面对资源短缺,游牧民族采取了两种主要策略:一是南下劫掠中原富庶地区,二是与中原王朝建立贸易关系。

历史上,中原王朝常常通过和亲、赏赐或朝贡制度来安抚游牧民族,避免边境冲突。
汉朝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重要贸易通道。

令人咋舌的丧葬习俗
在游牧民族的众多习俗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独特的丧葬仪式。
这些习俗在现代人看来可能骇人听闻,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斯基泰人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游牧民族之一,活跃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分布范围从黑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内蒙古地区。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详细记载了斯基泰人的葬礼。

当斯基泰国王死亡,他们会先将遗体内脏取出,用香草、香料填充腹腔,然后用蜡封住所有开口,防止腐烂。随后,遗体会被安放在一个装饰华丽的棺木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斯基泰人实行严格的殉葬制度。
国王葬礼上,会有多名侍从、妃嫔和奴隶被杀死殉葬,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侍奉国王。

这还不是全部,在葬礼一周年之际,还会选出50名健壮的年轻奴隶和50匹最好的马匹,将他们杀死并制成"守卫",环绕在国王墓周围,表示继续保护国王在来世的安全。
马萨革泰人的丧葬习俗则更加不同寻常。
这个部落认为,人最幸福的结局是在年老体健时死去,而非病死。

因此,当一位老人达到一定年龄(通常是70岁左右)且身体尚健,家人会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然后将老人杀死,并与牛羊等家畜一起烹煮食用。
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是对老人的尊重和荣耀,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让老人的灵魂和力量留在家族之中。
相反,如果某人因病死亡,则会被简单地埋葬,这被视为不太光彩的终结方式。

伊塞顿人对死者的处理方式更为特别。
当家中有人去世,亲属会将死者的肉与羊肉等一同烹煮食用,这被视为对死者最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他们会保留死者的头颅,用金箔装饰,每年定期向其祭祀。
在他们的信仰中,这样做能够保持与逝者的联系,让逝者的灵魂继续守护家族。

血脉延续
游牧民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人口稀少且男性死亡率高,因此他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婚姻制度,以确保部落人口的稳定增长和血脉的延续。
最引人注目的是"妻后母"制度,即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妻妾(不包括生母)为妻。
这一做法在现代社会被视为乱伦禁忌,但在游牧社会,这是一种实用的生存策略。

类似的还有"报寡嫂"制度,即兄长死后,弟弟有责任迎娶寡嫂,抚养兄长的子女。
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婚姻制度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游牧生活危险重重,男性死亡率高,留下大量寡妇和孤儿。

再就是部落人口稀少,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保持生育率;最后是这样做可以避免财产分散,保持部落的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婚姻制度虽然在中原王朝看来有违伦理,但在游牧社会中是被普遍接受的习俗,甚至载入法典。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将这些婚姻习俗带入中原,引起了汉族士大夫的强烈抵触,成为文化冲突的一个焦点。

草原与中原的碰撞
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关系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这一关系时而敌对,时而和平,但始终相互影响。
最早的游牧民族可追溯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但真正进入中原历史视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北方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这标志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明确分界。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后,采取了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上大量丝绸和粮食。
这一政策维持了短暂的和平,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冲突。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增强,汉武帝改变了屈辱的和亲政策,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北击匈奴,重创了匈奴的势力。

隋唐时期,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唐朝不仅接纳了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央政府,还通过政治联姻、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周边游牧民族建立了相对和平的关系。
唐太宗时期创建的"羁縻州"制度,允许边疆少数民族保持一定自治权的同时承认唐朝的宗主权,这种灵活的民族政策有效地维持了边疆的稳定。

北宋末年,金国崛起,完颜阿骨打率军南下,北宋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和议,年年向金国进贡。
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开始大规模南下,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历史的文化变迁
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许多早期的习俗逐渐消失或改变。
早期的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马萨革泰人的一些极端习俗,如人祭、食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淘汰。
到了匈奴、突厥等后期游牧民族时期,这些习俗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温和的丧葬方式,如随葬珍宝、牲畜等。

随着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草原地区的传播,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元朝统治者大力推广藏传佛教,改变了蒙古人原有的萨满信仰;西域地区的突厥人接受伊斯兰教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长期接触,也使他们逐渐接受了一些中原的文化习俗。

元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后,虽然初期实行民族隔离政策,但随着时间推移,蒙古贵族开始接受汉文化,学习儒家经典,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蒙古本土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期,满族入主中原后,更是积极吸收汉文化,努力实现文化融合。
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保持满族传统,如八旗制度、祭祀制度等,另一方面又提倡儒家思想,推行科举制度,这种"满汉一体"的政策,使得满族文化与汉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曾经活跃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及其独特习俗,如今大多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传统,实则是特定历史环境和生存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智慧与努力。
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提醒我们反思文明的本质与演进规律,从而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希罗多德《历史》、《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