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76年,北京军事博物馆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展柜前,目光紧紧锁定着一台老旧发电机。
老人颤抖着伸出双手,想要触碰那台机器,却被工作人员礼貌地阻止。
下一秒,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失声痛哭,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落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老人又是谁?

告别家乡踏上长征路
江西于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热土上,谢宝金度过了他人生的前三十六年。
作为一名普通农民,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人。他有三个年幼的儿子,生活虽然简朴,却也安稳。
1934年,中央红军决定战略转移,谢宝金毅然决定参军。

面对妻子担忧的眼神和三个年幼孩子的啼哭,他内心挣扎却坚定地选择了革命事业。
在入伍不久后,组织发现谢宝金不仅力气大,还心思细腻,便将一项特殊任务交给了他——负责保管一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
这台发电机对红军通讯至关重要,它能为电台提供电力,保障红军各部队之间的联系。

谢宝金深知这份责任的重大,郑重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他细心学习发电机的构造和维护方法,每天擦拭机器上的灰尘,检查各个零部件是否完好,生怕出现丝毫闪失。
湘江战役打响后,敌人的炮火不断逼近,部队需要快速转移。

谢宝金和几名战友一起抬着发电机,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
当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战友们被炸得七零八落时,谢宝金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发电机。
尽管手臂被弹片划伤,他仍咬牙坚持,没有放弃这台珍贵的设备。

担起重任、护宝前行
长征路上,红军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
尤其是在穿越湿地时,谢宝金和战友们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湿软的土地让人举步维艰,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有的病倒了,有的牺牲了。最终,只剩下谢宝金一人负责这台发电机。

面对68公斤的重担,谢宝金没有退缩。他将发电机绑在背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每迈出一步,沉重的负担都让他的脊背更弯一分,但他的意志却愈发坚定。
白天行军时,他小心翼翼地避开沼泽和泥潭;夜晚休息时,他用自己的身体为发电机挡风遮雨。
穿越草地是长征中最艰难的考验之一。

茫茫草地上没有人烟,没有食物,没有干净的水源。许多战士因饥饿和疾病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谢宝金也饿得头晕眼花,但他始终不肯放弃肩上的重担。
有时候,他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就地挖些野草根充饥,然后继续前行。

爬雪山时,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
谢宝金的双手冻得失去知觉,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破,留下一串串血迹。但他仍然紧紧抱着发电机,生怕它受到损伤。
有一次,谢宝金在雪地上滑倒,为了保护发电机不受撞击,他宁可自己的身体先着地,结果肋骨摔断了两根,疼得他冷汗直流。

这段艰辛的历程中,谢宝金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他的皮肤被烈日灼伤,被寒风刮裂;他的双脚布满水泡和伤口;他的肩膀被发电机的重量压得变形。
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深知这台发电机对红军通讯的重要性。

经过九死一生的长征,谢宝金终于将发电机安全护送到了延安。
当他将完好无损的发电机交给组织时,这位坚强的汉子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地。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被评为"长征模范",但谢宝金只是憨厚地笑笑,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放弃高位甘做平民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被组织安排到总参金库工作。
这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不仅工作环境好,待遇也高。许多人都为他感到高兴,认为这是对他长征功劳的肯定和回报。
然而,谢宝金却主动提出辞职。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记得当初参加革命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在他看来,回到基层,回到普通百姓中间,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
组织尊重了谢宝金的选择,同意他回到家乡工作。
于是,这位曾经的"长征模范"回到了江西于都,在当地的供销社担任收购员。

每天,他早出晚归,穿梭在乡间小路上,收购农民的农产品。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总是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供销社的工作并不轻松,常常需要搬运重物,弄得满身泥土和汗水。
但谢宝金从不抱怨,反而乐在其中。

他说:"我就是农民出身,干这些活计正合适。"在同事眼中,他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辉煌经历。
即使在生活困难的年代,谢宝金也从不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
有一次,他家中经济拮据,孩子们劝他向组织反映情况,争取一些补助。

谢宝金却严厉地拒绝了:"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钱,组织上的钱是用来建设国家的,不是给我们这些老家伙享清福的。"
几十年如一日,谢宝金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的衣服穿了又补,补了又穿;他的生活简单至极,从不追求物质享受。
在他心中,能够看到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是最大的幸福。

往事涌上心头
转眼间来到了1976年。这一年,谢宝金因病需要到北京治疗。
住院期间,他提出想参观军事博物馆的请求。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谢宝金,头发花白,背有些驼,但精神还算硬朗。
于是,家人带他来到了军事博物馆,在军博的展厅里,谢宝金的目光突然被一台老旧的发电机吸引。

他快步走过去,眼睛直直地盯着展柜中的机器,仿佛看到了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这台发电机,正是他在长征途中背负的那一台。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壮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但那台见证了无数艰难岁月的发电机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
谢宝金忍不住伸出手,想要触摸这个曾与自己共同经历生死的"老伙伴"。

工作人员不知道眼前这位普通老人的身份,礼貌地制止了他的行为:"对不起,老人家,展品不能触摸。"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过往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老人的脑海中闪回:枪林弹雨中的紧张,草地上的饥饿,雪山上的寒冷,还有那沉甸甸的责任……
谢宝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工作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赶紧上前询问。

当得知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曾经背负这台发电机穿越千山万水的红军战士时,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这次重逢,不仅是谢宝金与发电机的重逢,更是他与自己峥嵘岁月的重逢。
那些年,他用血肉之躯护卫着革命的希望;如今,他依然坚守着革命者的本色,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

谢宝金的故事平凡中见伟大,简单处显真情。
他不仅在战争年代保护了一台关乎军队通讯命脉的发电机,更在和平年代保持了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
从长征路上的"背着'通信命脉'的战士"到基层工作中的"甘于奉献的收购员",谢宝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