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婴儿塔,究竟有多残忍?是封建背景下婴儿们的埋葬岗

楚风文史 2025-04-17 06:19:0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今天看来,扔掉孩子简直难以想象,但在晚清,有个地方却专门用来“收”这些被丢掉的婴儿。

不是慈善院,更不是育儿所,而是一座被称为“婴儿塔”的地方。看上去安静,其实藏着无数让人心惊的往事。

这些小生命,有的才刚出生就被送来,从此再没机会睁眼看看这个世界。那么,这座塔到底有多残忍呢?

西方画家的残酷发现

19世纪末期,一位来自英国的女画家正在福州地区进行写生创作。

她对中国传统建筑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散布在乡野间的奇特小塔。

起初,她天真地以为这些建筑是当地人用来饲养鸽子的场所,还曾兴致勃勃地想要将它们画入自己的作品中。

带着创作的热情,这位女画家详细观察了这些小塔的结构:高约一米多,由粗糙的砖头和石块堆砌而成,塔身下方没有任何出口,仅在上方开有一个方形的投入口。

这种设计让她更加确信了自己的猜测——这一定是某种饲养禽类的特殊设施。

而当她向当地居民询问这些塔的用途时,得到的答案却如晴天霹雳。

"这是婴儿塔,"一位年长的村民用平淡的语气告诉她,"人们会把夭折的婴儿放进去,有时候也会把不想要的孩子扔进去。"

这个残酷的真相震惊了这位西方女性。

她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些外表朴实无华的砖塔,无法想象它们曾是多少幼小生命的终点。

为了记录这一独特而令人心碎的文化现象,她拿起相机,将这些婴儿塔的影像定格。

这些照片成为了现代人了解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而这段经历也给这位画家留下了终身难以抹去的阴影。

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文明的外表下,隐藏着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习俗,这让我对人性的认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那些无辜的婴孩,甚至没有机会看一眼这个本应接纳他们的世界,就被抛入黑暗的塔中。"

婴儿塔的原始功能与异化

婴儿塔的起源并非完全出于恶意。在医疗条件极为有限的古代社会,婴儿夭折是常见的悲剧。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为每一位夭折的婴儿举行完整的丧葬仪式不仅经济上难以承受,在情感上也是一种反复撕裂的痛苦。

婴儿塔最初的功能,是为这些夭折的小生命提供一个安置之所。

将婴儿放入塔中,一方面解决了贫困家庭的丧葬困难,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家人日复一日面对坟墓时的悲痛。

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极端困境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当地的一些记载显示,使用婴儿塔需要支付50文钱,这对当时普通家庭而言并不是小数目。

这笔费用部分用于维护塔体,部分给予负责看管的人员。塔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矩,理论上只允许安置自然夭折的婴儿。

随着时间推移,婴儿塔的功能逐渐发生异化。它不再仅仅是安置夭折婴儿的场所,更成为了遗弃"不想要"的婴儿的途径。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婴往往被视为负担。

据统计,被遗弃在婴儿塔中的婴儿中,女婴的比例高达95%以上,这一数字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更为残酷的是,许多被送入婴儿塔的婴儿并非已经夭折,而是活生生地被抛弃。她们在黑暗中哭泣、挣扎,最终因饥饿和寒冷而离世。

从建筑特征看生命轻贱

婴儿塔的建筑特征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些被遗弃生命的态度。

它们通常位于村庄郊外的荒野之中,远离人们日常活动的区域。

这种选址既是出于卫生考虑,也暗示了人们希望将这些"不祥之物"隔离的心理。

塔体由普通的砖块和石头堆砌而成,没有任何装饰和雕刻。

这种简陋的建造方式与当时社会对寺庙、祠堂乃至普通墓葬的精心营造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被抛入塔中的婴儿在社会认知中并不被视为需要尊重和纪念的逝者。

婴儿塔的结构也颇具特点:下方没有任何出口,仅在上方开有一个方形的投入口。

这种设计使得婴儿一旦被投入,就再无可能被取出。塔内黑暗、潮湿、狭小,更显示出对塔中婴儿命运的漠视。

据史料记载,婴儿塔通常由专人管理。

这些管理者会定期清理塔内堆积的遗体,有时会简单地将其掩埋,有时则直接焚烧处理。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仪式和尊重可言,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废物处理"。

在一些地区,婴儿塔周围会生长出特殊的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婴儿花",据说是吸收了婴儿的精气而生。

这些民间传说虽然缺乏科学依据,却反映了人们对婴儿塔的恐惧和敬畏心理。

重男轻女的延续

婴儿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但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

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社会改革的推进,婴儿塔逐渐被废弃。可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直到2014年,广州设立的"婴儿安全岛"报告显示,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收留了200多名被遗弃的婴儿,其中大多数仍然是女婴。

这一现象表明,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的价值和权利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和尊重。

从婴儿塔到婴儿安全岛,表面上看是设施和名称的变化,实质上却是同一社会问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

区别在于,现代的婴儿安全岛旨在挽救生命,为这些被遗弃的婴儿提供生存的机会;而古代的婴儿塔,则更多地成为了终结生命的场所。

历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评论道:"一个社会对待最弱小成员的态度,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婴儿塔的存在是封建社会文明缺陷的明证,而现代婴儿安全岛的设立,则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尽管仍不完美。

《——【·结语·】——》

“婴儿塔”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远的。

那些被砖石掩埋的幼小生命,用它们短暂的存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性别、贫困与生命价值的沉重故事。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除了感慨,更应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晚清社会风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福建历史文化遗存调查报告》(福建省文物局)

《中国传统民俗与社会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清代溺婴问题》 张建民 经济评论 1995.2

《关于象山县的孩儿塔》 王观泉 鲁迅研究动态 1986.8

《近代豫西南溺婴陋俗研究》 刘振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