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航务周刊消息,国际海事组织(IMO)近日通过全球航运业碳定价协议,预计2028年实施,中国投下赞成票。这一历史性决议将重塑行业格局。
4月11日,IMO成员国以63票赞成、16票反对、25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全球首个强制性航运碳定价机制。根据协议,船舶需在2040年前将碳强度降低65%,超排船舶需支付高额碳税,而使用清洁燃料的船企则可获得补贴或出售碳信用。

国际海事组织资料图
协议采用“双轨制”监管:一是设定全球燃料标准,要求船用燃料自2028年起逐步降低温室气体强度;二是引入经济措施,对高排放船舶征收每吨380美元的碳税,排放量介于基准值与合规目标之间的则按100美元/吨收费。低排放船舶可生成“盈余单位”(SU),储存或交易碳信用。
伦敦大学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该机制将筹集300亿至400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零碳燃料研发及发展中国家气候项目。然而,IMO秘书长阿森尼奥·多明格斯承认,协议虽推动行业向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迈进,但资金分配等细节仍需敲定。
尽管协议获得多数国家支持,但反对阵营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朗等石油出口国,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批评协议未能提供足够资金支持,并指责条款变相要求气候脆弱国家“为发达国家的脱碳买单”。

国际航运公会资料图
国际航运公会(ICS)对协议持谨慎欢迎态度,秘书长盖·普拉滕表示:“全球政府达成了一项全面协议,尽管并非完美,但为行业提供了政策确定性。”世界航运理事会(WSC)则称其为“气候政策的里程碑”,但强调后续技术细节仍需完善。
IMO新规为中国船舶工业带来双重影响。2023年,中国绿色动力船舶新接订单占全球57%,主流船型已全面适配低碳技术。2024年一季度,全球绿色船舶订单进一步向中国倾斜,显示其在绿色转型中的领先地位。
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发的船用碳捕集系统(CCUS)获IMO认可,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跟随者转向标准制定者。然而,绿色技术的成本压力不容忽视。燃料系统改造、碳捕集设备应用等新增成本,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

船舶资料图
IMO协议的意义远超航运业本身。它首次在行业层面建立碳定价机制,为钢铁、航空等高排放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协议通过“约束-激励”模式,构建“燃料-船舶-港口”全产业链绿色闭环,推动多边气候治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绿色航运计划”与IMO愿景高度契合。未来,零碳燃料船舶、智能港口及清洁能源技术将成为行业主流。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航运业的未来,更关乎全球生态平衡。
海洋不是人类遗留的财富,而是向未来借用的资源。IMO协议的落地,标志着人类在气候治理上迈出关键一步,而中国船企能否抓住机遇,将决定其在全球绿色航运竞争中的最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