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主席跟美国记者斯诺聊天时提到,他还在师范学校那会儿,特别喜欢翻阅《新青年》杂志。他觉得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真是太棒了,心里头特别佩服他俩,还把他们当作了自己学习的榜样。
说到毛泽东和胡适的交集,得从1917年开始讲起。那一年,胡适才26岁,他接到陈独秀的邀请,就从美国回到了北京,在北大当上了教授,还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
那时候,比胡适年轻两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打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对《新青年》这本杂志特别着迷,而且对陈独秀和胡适写的文章大为赞赏。
1918年8月份,毛泽东离开了老家,一路往北去了北京。经过北大的一位叫杨昌济的教授的引荐,他当上了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每个月可以拿到八块钱的工资。
毛泽东老爱抽空去听胡适讲课,对胡适因为新文化运动火起来这事儿,心里头特别佩服。
后来,毛主席有时候会说自己是“胡适的门生”,这或许是因为他曾经去听过胡适的讲课。那时候,毛主席一心想要进步,在杨怀中的引荐下,他还跟几个朋友一块儿去找胡适交流过。
毛泽东跟胡适等人一块儿聊了很多关于新思想的话题,这次去见胡适,让毛泽东一辈子都记得清清楚楚。
毛泽东和蔡和森他们一块儿搞了个“新民学会”,那时候,他们还特地请胡适来给大家讲了讲话。从这些事情里头,咱能瞧得出来,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对胡适那是相当佩服,满心敬仰。
胡适在大陆离开之前,究竟干了哪两件事,让原本很欣赏他的毛泽东,最后变得特别失望呢?
第一件事,胡适在离开大陆前,他曾“建议”毛泽东别再搞武装斗争了。1945年3月底那会儿,胡适是代表国民党去参加了旧金山的那个联合国大会。
那时候,董必武作为共产党的代表,按照毛泽东的吩咐,特意去找了胡适,跟他深入地聊了一回。这次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让胡适能站在我们这边,支持共产党的观点。
胡适在当时可是个很有分量的文化大腕儿,他在国际会议的发言挺能撼动人心的。但这次交流可就不太对劲了,胡适不光没答应董必武帮我们党的忙,反倒还给我们党来了句“忠告”。
换一种风格来说,就是建议我党借鉴《淮南子》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不是放弃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而是转变策略,专注于通过和平的政党活动来推动社会进步。
说白了,胡适那套“建议”,简直就是站在国民党那边说话。他琢磨着让我党学着西方那套政治体制,去当国内的二号党派,参加选举啥的。
毛泽东对胡适的“规劝”并不买账,他认为那简直是无稽之谈。胡适没有洞察国内局势的敏锐眼光,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不少文化学者普遍存在的缺陷——缺乏远见。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同年的7月1号,几位爱国民主人士,包括黄炎培、章伯钧、傅斯年他们6个人,一起组成了“国民参政员考察小组”到了延安。
傅斯年这个人挺特别的,他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念书的那会儿,是胡适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得意门生。那时候,就连毛泽东也以胡适学生的名义,会见了傅斯年,还指望他能替自己向远在美国的胡适老师问个好。
傅斯年回到重庆,就在一份报纸上写了篇文章,帮毛泽东给胡适带了个好。胡适瞅见那文章后,心里头对中共的想法还是老样子,没变。
1945年8月24号那天,胡适在纽约给毛泽东拍了个电报,电报里头就说了简简单单一句话:“别用武力啦”。
毛泽东在收到胡适的电报后,内心深感失望。这位昔日引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如今却让毛泽东大失所望。与此同时,他也彻底摒弃了对胡适抱有的任何幻想。
但考虑到过去师生的情谊,毛泽东在胡适即将离开大陆前,还是尝试做了最后一次挽留。他让人给胡适传话,说只要他愿意留下,就能担任北京图书馆的馆长一职。
胡适听了只是笑笑没吭声,毛泽东没办法,只好把胡适的名字从那个“团结名单”上划去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跟胡适有关的任何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