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总理让陈毅去看望朱德,朱德一句话说了两遍,陈毅沉默

红烧小面面 2025-04-21 17:35:46

1971年8月16日那天,周总理他们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坐火车赶到北戴河去汇报工作。等汇报完事儿后,周总理和邓颖超在下午时分,专门去探望了在北戴河休憩的西哈努克夫妇和宾努夫妇。到了晚上,他俩又去看望了正在病中修养的陈毅。

陈毅在1970年夏天那会儿,还在石家庄呢,肚子就开始时不时隐隐作痛,还拉肚子。看了医生,但情况一直没见好。九届二中全会开完后,在张茜的劝说下,陈毅给中央和周总理写了封信,说了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有想回北京治病的想法。周总理特别关心这事儿,很快就批准了陈毅回京住院的请求。

10月,陈毅和张茜回到了北京,住进了301医院。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陈毅的病情有了好转,看起来身体没啥大碍了,于是他就吵着要出院回家。

不过,陈毅在家养了还不到一个月,身体情况就越来越差,只能再去301医院看看医生。医生和专家会诊的日子,定在了1971年1月16日。

那时的陈毅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的身体状况会突然有那么大的变化,人生轨迹在那一瞬间拐了个弯。

陈毅去了301医院看病,外科医生给他做了检查,说是急性盲肠炎,得赶紧做手术。

那时候,周总理特别挂心陈毅的身体状况,他很快就点头同意了做手术的申请,还专门让自己的保健医生卞志强跑去医院,盯着手术的进展。其实吧,这手术不算大,准备工作也早早就做好了,完成起来挺顺利的。

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意外地在陈毅肚子里摸到一个硬邦邦、胀鼓鼓的东西,一查竟是结肠癌。这事儿谁也没料到,但手术已经进行中了,医生们只好赶紧调整计划,把那块病变的肠子给切掉。这样一来,手术就变得更有难度,时间也拖得更长了。好在,经过五个小时的努力,手术总算是完成了。

手术挺成功,术后那一个月的危险期,陈毅也咬牙熬过来了。后来,周总理亲自给日坛医院院长吴恒兴打电话,那会是北京唯一专治肿瘤的医院。他希望把陈毅转到这家专科医院接着治。吴恒兴院长很爽快地答应了,还根据陈毅的情况,给周总理提了些实在的建议。

日坛医院跟301医院比起来,它的长处在于治疗肿瘤的设备挺齐全的,但短板就是住院环境不太好。所以,打算门诊治疗更合适。换句话说,陈毅还是在301医院住着,按之前的治疗计划来,只不过他每天都会去日坛医院,由吴恒兴大夫亲自给他做放疗。

陈毅一直是个挺开朗的人,在治疗时也非常配合。动了手术三个月后,陈毅身体康复得挺不错的,每天都会到医院的院子里走走,读读书。

五一那天,陈毅爬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那里的烟花大会。那时候,周总理也在场,他一瞧见陈毅,就赶紧跟毛主席说:“主席,快看,陈毅同志今天也来了。”

毛主席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特意问了问陈毅的身体咋样了。那些跟陈毅老朋友的老同志们,看到陈毅身体一点点恢复,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看起来,啥事儿都在慢慢变好。就连周总理,那天晚上都过了两点多了,还笑着跟吴恒兴说这事儿呢。

吴院长,我这儿有个好消息得跟您说。陈老总他啊,今天吃了烤鸭,吃得那叫一个香。我心里都犯嘀咕了,您说这医生会不会搞错了?陈老总这状态,看起来不像是有癌症的人啊,您觉得有没有这种可能?

瞅着周总理那满怀希望的眼神,吴恒兴心里头想说“这事儿说不定”,但他是个实话实说的大夫,不能对周总理有啥瞒着掖着的。于是,他叹了口气,实话实说:“最近301医院给陈总做了个检查,看片子怕是肺上也有了问题。不过陈总这人,意志力强,适应力也好,只要他还能吃得下饭,我就豁出去,想办法让他多活些日子。”

吴恒兴已经尽力了,陈毅心里也明白,他患的是癌症,就算情况再好,也得长期跟病魔斗争。因此,陈毅一回到家里,就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叫来开了个会,跟大家说:

大家在我这儿一起工作,时间可不短了,咱们合作得挺愉快。可你看看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要是恢复得好,或许还能做点事情,但重要的活肯定是干不了了。我这小地方,也容不下那么多能人。今天想和你们聊聊,趁着年轻,你们出去单干吧,去闯闯,好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啥打算,尽管说,我来给你们安排安排。

陈毅做了安排,最后身边只留下三个人:一个管事的、一个做饭的,还有一个帮忙的,其他四个人都被他安排去了外交部干活。搞定这些后,陈毅就专心养病了,心里还盼着哪天能好利索,再继续做点啥。转眼到了七月,陈毅琢磨着去北戴河休养一段时间。

关于这事儿,医生和张茜都挺赞同的,但陈毅的秘书杜易不这么想,他既不支持也不明白。他直接去找了医生,说了自己的看法:陈毅不能跑外地去,最好还是留在北京继续看病。

不过医生心里也有本账:首先,医院评估了陈毅的身体状况,觉得外出没问题,只要医护人员跟着,应该不会有啥大风险;其次,陈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这时候咱得尽量顺着他,他想去北戴河,那就让他去,要不这次不去,以后可能真没机会了。

杜易听完之后大吃一惊,他瞧着陈毅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压根儿没想过癌细胞竟已经蔓延开了。他心里头死活不肯接受这事儿,但大夫明确无误地告诉了他真相。他整个人跟丢了魂似的离开医院,接着又去找张茜,问她说:“咋不在北京继续看病,非得去北戴河呢?”

虽然医生已经给出了解释,但杜易还是坚持认为陈毅不该去北戴河。他觉得,陈毅留在北京继续治病会更加稳妥,比跑到北戴河要好。不过,张茜却给杜易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她认为换个环境,或许能换个心情,对陈毅也有好处。

那时候,陈毅不光要跟疾病抗争,还碰上了一大堆难题,这些事让他心里头特别憋屈。张茜琢磨着,要是能让陈毅去北戴河走走,说不定他心情一好,身体也能慢慢恢复过来。

确实没错,一到北戴河,到了那海边,陈毅立马觉得心里敞亮多了。虽然不能跳进海里游泳,但他每天都会到海边溜达溜达,回家后和张茜一起看看书,时不时还跟老战友聚聚、唠唠嗑,日子过得挺乐呵的。

身体感觉舒畅了,陈毅的病情也跟着有了好转,这段日子对他来说,就像是得到了难得的轻松和幸福。

陈毅在北戴河休养那会儿,挺多老朋友还有外交部的同事们都去探望他,就连周总理也抽空儿去见了见陈毅。

1971年8月16号那天,周总理去北戴河是为了汇报工作,他还顺便探望了陈毅。周总理跟陈毅说,十月份要开四届人大,盼着陈毅能快点好起来。他还多次跟陈毅强调:你得好好养病,别跑去洗海水澡了。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坐着专门列车离开北京,一路往南去考察。周总理就被留在了北京,负责处理中央的日常事务,还得忙着准备第四届人大的事情。所以,周总理的时间特别赶,在北戴河只待了一天,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北京了。

他本来也打算抽时间去探望在北戴河休养的朱德,但时间太赶,没办法亲自去。所以,在去看望陈毅的时候,他就跟陈毅说,能不能麻烦陈毅帮他去探望一下朱德。陈毅了解周总理工作繁忙,二话不说就爽快地答应了。

过了几天,陈毅乐呵呵地就奔朱德那儿去了,一到就跟朱德和康克清说:“这次啊,是周总理让我过来瞧瞧你们的。总理本打算亲自来,但临时出国了,就让我替他向朱老总问个好。你们可得好好照顾自己啊。”

那时候,朱德老爷子已经85岁高龄了,看上去明显老了很多,眼角眉梢全是皱纹,脸上也长了不少斑点,各种老年疾病也都缠上了他。朱德常常是工作一会儿就得休息一会儿。一到夏天,他就会去北戴河养身体,1971年夏天也是这样。因此,周总理就让陈毅去探望他。

朱德一听是周总理派陈毅来看望自己,心里五味杂陈。回想起1927年他们在南昌起义时就开始共事,后来更是一路携手,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四十多年一晃而过,现在陈毅因为癌症,已经挑不起大梁了。他年纪也大了,一身的病,工作量大不如前。就只有周总理,不顾自己身体也不好,硬撑着,没日没夜地忙。想到这儿,朱德顿了顿,缓缓开口说:

我们这帮人,一辈子都在为革命打拼。眼下,为了大局考虑,我们愿意忍一忍,自己吃点亏,这种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里可真不多见。以后,很多事情都会慢慢水落石出的。

这话既是为了让陈毅心里好受点,也是在给他打气,同时还是对当前局势和国家前途的明白看法。说真的,能有这样的看法相当不容易,也就朱德这样威望高、信念坚定的老革命家,才能有如此清醒的头脑。

朱德讲完话后,陈毅和康克清都没吭声。朱德好像担心他俩没听明白,又或者想让他们牢记这句话,便又讲了一遍。讲完后,三个人都陷入了沉默,特别是陈毅,感觉那会儿说啥都多余,沉默才是心里最深的琢磨。

转眼间,九月份就到了,陈毅和朱德相继从北戴河返回北京,但他们两家都没选择住进中南海。

朱德一家子在1970年那会儿,就搬进了万寿路总参的一栋房子里安顿下来。紧接着,陈毅一家也在1971年9月,搬去了北新桥前永康胡同7号居住。而周总理呢,他还是住在中南海的西花厅没变。这样一来,他们三位领导人,各住一个地方,平时能碰面的机会就变得很少了。

从北戴河疗养回来后,陈毅的身体状况挺平稳的,他还是住在301医院里,每天都着国内外的新鲜事儿。不过啊,到了十一月份,陈毅的身体情况突然就变差了,他开始呕吐,后来连饭都吃不下。这样一来,就只能靠输液来给他提供身体需要的营养了。

周总理得知后心情非常沉重,他仔细听了医生对陈毅病情的详细说明,随后决定让陈毅转到日坛医院去接受住院治疗。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医院给陈毅安排了胃肠连接手术,但说实话,这手术对那时候的陈毅已经没太大帮助了,因为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他的生命已经在慢慢消逝。

陈毅病情严重的消息很快在老同事间传遍了,大伙都赶去医院探望这位过去的老伙伴,周总理和朱德肯定也是不会落下的。

某天,陈毅状态稍好的时候,周总理悄悄溜进他的病房,把旁边的椅子拖到床边,紧挨着坐了下来。他弯下腰,仔细瞧了瞧陈毅的脸色,接着又详细问了问陈毅吃得咋样。虽然陈毅说话挺费劲,但他还是笑着,断断续续地回答着这位比亲兄弟还亲的兄长。

以前,他们两个人总是一起打拼,周总理既是他的导师也是他的大哥。周总理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最贴心的安慰。虽然心里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有这位既是朋友又是兄弟的人陪在身边,他觉得这辈子已经值了。

朱德和康克清一块儿到医院探望陈毅。康克清扶着朱德,两人缓缓走到陈毅的病床旁边。他们看到曾经战场上威风凛凛、总是乐观开朗、热情洋溢的老朋友,现在却只能躺在病床上,身上布满了各种管子,连说话的声音都没有了。

朱德一声不吭,眼眶里泛起了泪光,走上前静静地抓起陈毅那干瘦的手,好一会儿都不放开。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举动,让陈毅心里头暖洋洋的,他费力地回应了个点头,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

朱德瞅着瞅着,心里头愈发不是滋味。他这一辈子,啥大风大浪没见过,可眼下瞧着好友躺在床上,自己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给他点力量。这事儿,让朱德怎能不心里头堵得慌?

但实际上,陈毅并不往心里去,他对疾病和离世看得很开。在快走到生命尽头时,能再见到那些以前一起战斗过的老伙伴们,他心里头又高兴又满足。他觉得,能这样就已经挺好的了,人嘛,迟早都得走这一步,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每当有老朋友来看望他,他都会用尽力气,带着笑意说:“你们能来,我真的很感激,你们自己也都要好好照顾自己啊。”

转眼间到了1972年,周总理特意交代医生,要随时盯着陈毅的病情,有啥不对劲儿赶紧告诉他。元旦假期刚过,1月2号晚上,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呢,医生就来报告了,说陈毅现在出奇地清醒,就像是回光返照一样。

周总理迅速到了医院,快步走进陈毅的病房,还把门给关上了。那晚他们聊了什么,外人一概不知。等周总理走后,陈毅没多久又陷入了昏迷,对他来说,时间真的太宝贵了。

四天后的晚上,也就是1月6日晚上快12点的时候,陈毅离开了我们。他在这世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要不停地往前走……打败敌人……”

陈毅去世后,宋庆龄、周恩来总理、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李先念等人纷纷赶到医院,向陈毅做最后的道别。陈毅的追悼会,被安排在了1月10日下午三点,地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陈毅的追悼活动是由军委来组织的,规模不大,定下来参加的大概有五百来人。而且啊,毛主席和其他政治局的大佬们都不会现身,这样一来,好多原本想参加陈毅追悼的朋友也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了。

还是有不少人向周总理提交了申请,说想参加陈毅的追悼会,比如宋庆龄等人,都挺想有这个机会的。但周总理也挺纠结的,因为追悼会的规格是固定的,他也不能随便改动。这事儿真给周总理出了个棘手的问题。

可到了1月10号中午时分,周总理遇到的难题一下就有了解决办法。大概一点半的时候,毛主席正在书房里看书,原本打算看完就去休息的,但他突然改变主意,说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周总理一听,立马行动起来,开始安排相关事宜。

他赶紧告诉治丧的人,要把追悼会办得更庄重些,然后又通知想参加的人都可以来。他自己更是一早就赶到了八宝山,亲自盯着追悼会的各种布置,就为了确保追悼会能顺顺利利,也保证毛主席的安全没问题。等追悼会开始了,原本打算让叶剑英念的悼词,最后改成了周总理来念。

由于毛主席的意外出席,陈毅的告别仪式档次提升了不少,接到消息的人们都急匆匆地赶来。不过朱德没住在中南海,等他得知毛主席要去参加告别仪式的消息时,时间已经太紧,赶不到八宝山了,因此只能怀着遗憾没能到场。

一辈子投身革命,到死才能评说清。敬重道义师长在心,走的道路方向正。

接着,他搁下笔,深深地叹了口气,直截了当地说:“陈老总这下在天堂也能安心了。”

朱德那时候压根儿没想过,他会错过陈毅的告别仪式,而且四年之后,又没能参加周总理的追思会,心里头再次留下了个大大的憾事。

陈毅走了以后,中央那些大领导们也都慢慢变老了。就在给陈毅开完追悼会,毛主席准备坐车走的时候,他好几次想自己抬腿上车,可都使不上劲儿,最后还是靠旁边的工作人员帮忙,才把他扶上了车。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来,毛主席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周总理在陈毅去世后还没过半年,就被查出了膀胱癌。好在周总理的癌症发现得挺及时,要是好好治疗,是有机会完全治好的。

不过周总理实在太繁忙了,手头的工作一堆又一堆,压根儿抽不出空来专心治病,也挤不出时间好好休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身患癌症,还经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工作二十多个小时,更有甚者,连续工作三十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他简直就是在拿命来拼时间。

这样的工作负担对身体有多大压力,想想都知道,而且周总理还患有癌症。虽然他一次次接受手术,但病情还是日渐恶化,癌症已经无法根治。到后来,周总理只能住进305医院,可就算在医院里,他的病房也变成了他继续工作的地方。

当他历经艰辛,终于将邓小平推至核心位置后,自己的身体却彻底垮了,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此时,他卸下了所有重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与病魔展开了艰难的拉锯战。

转眼间,1976年就来到了眼前。这一年,表面上看跟平常年份没啥两样,可实际上却大不一样。很多人压根儿没想到,就在这一年里,咱们失去了周总理、朱委员长和毛主席这三位大人物。天上没飘过一片阴云,但悲痛还是降临了,人们的泪水就像洪水一样,不停地冲刷着大地。

先是周总理,1月8号早上9点57分,在305医院,周总理安静地走了,他永远告别了他深深眷恋的祖国和人民。

周总理走了之后,朱德隔天才从康克清那儿晓得这事儿。虽然他心里明白周总理身子骨不行,日子也不多了,可真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他还是猛地一下坐在藤椅上,接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

隔天,朱德在闺女朱敏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医院,跟周总理做最后的道别。站在周总理的遗体旁边,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老人家,用尽全身力气,行了这辈子最后一个军礼。他满脸泪水,双腿颤抖着并在一起,右手高高举起,显得格外庄重。这举动,是对他过去的老战友表达最深的敬意和最后的告别。

原本,朱德打算出席周总理的告别仪式,但连续多日的哀伤,加上他原本就不太好的身体,导致在周总理告别仪式那天,朱德尝试了好几次,可就是没法站起来。

他打算去参加追悼会,车子也都安排妥当了,可无奈腿脚不争气,只能作罢。他拍着自己的腿,难过地讲:“恩来,你先行一步,安心地走吧……”

朱德没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毛主席也没能到场。那时候,毛主席身体也不行了,站都站不稳,只能在心底里跟这位老战友说声再见。

周总理走了之后,朱德老总虽然都90岁高龄了,但他还是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多干点活儿。不过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稍微累点儿或者得个小感冒,都可能让他直接倒下,再也起不来。

6月21号那天,他在人民大会堂跟澳大利亚总理碰了头。因为在空调房里头待久了,朱德本来就觉得身子骨不太爽利。回到家后,他就发起了烧,一开始他还以为这只是个小感冒,没啥大不了的。但没想到,这病竟严重到得去医院躺着。可就算住了院,他的病情也没见有啥起色。

没过几天,朱德突然间就病得很重了。到了1976年7月6日那天,朱德离开了我们。他在这个世界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得把生产抓起来,要不以后可就麻烦了。”

在他生命的尽头,心里牵挂的还是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和百姓。

就在朱德生病住院期间,毛主席的心脏也出了问题,不得不做了手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当得知朱德去世的消息,毛主席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问旁边照顾他的人:“朱老总到底得的啥病?咋说走就走了呢……”

没错,真没想到朱德只是因为一场普通的感冒,发了烧,结果病情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就这么走了。同时,那时候的毛主席身体也已经很差了,没想到仅仅过了两个月,在9月9日的零点10分,毛主席也离我们而去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