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空军的发展,有一件事儿不得不提,那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手里弄到了一批苏-27战机。
这事儿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夕,美国媒体后来评论说,这简直是中国赶超美俄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还在持续,苏联和美国是全球两大超级大国,军事实力杠杠的。苏联的航空工业尤其牛气,造出了像苏-27这样的顶级战机,机动性强、作战能力硬,能跟美国的F-15掰掰手腕。
可惜,苏联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经济问题让它喘不过气来,内部矛盾也越来越深,解体的阴影已经笼罩。
我国主力装备是歼-6和歼-7这俩老伙计,都是二代机,仿自苏联的米格-19和米格-21。别看名字挺威风,但跟美苏的三代机比起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歼-6顶多算个“低空小霸王”,速度慢、航程短,火力也弱;歼-7稍微好点,但雷达和电子设备简陋,空战能力照样着急。那时候,我国周边可不太平,苏联在北方部署重兵,日本和美国在东海也有军事存在,靠着歼-6、歼-7守空防,压力山大。

原因很简单:技术底子薄。建国初期,中国航空工业几乎是从零起步,靠着苏联援助才搞出歼-5、歼-6,后来中苏关系闹掰,技术来源断了。
到了80年代,虽然改革开放让经济有了起色,但军工领域,尤其是高端战机的研发,还是个硬骨头。我国想造三代机,可发动机、雷达、材料哪样都跟不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美苏在天上飞来飞去。
就在这时候,苏联那边出了状况。经济下滑,外汇短缺,军工企业日子不好过,开始考虑卖武器换钱。我国瞅准了机会,决定出手。

1990年,中苏关系刚缓和没多久,两国开始谈军购。中国看上了苏-27,这款战机1985年服役,是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
超强的机动性、大推力发动机、远距离雷达,再加上能挂载一大堆导弹,空战和对地攻击都行。更重要的是,苏-27是典型的三代机,性能直接秒杀中国的歼-6、歼-7。
谈判过程可不轻松,苏联一开始态度挺硬,要价高得离谱,还不想给全套技术。我国也不傻,知道这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坚持到底。1991年,双方终于签了协议,中国首批采购24架苏-27,总价15亿美元。

1992年,第一批苏-27飞到中国。基地上空引擎轰鸣,中国飞行员和工程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种“大家伙”。到1996年,又来了24架,总共48架苏-27正式加入中国空军。
后来我国还跟俄罗斯谈下了生产线许可,自己造了104架,型号叫歼-11A。前前后后算下来,我国手里有了150架左右的苏-27系战机,成了90年代到2010年代初中国空军的顶梁柱。
没过多久,1991年底苏联就解体了。如果再晚几个月,这笔交易可能就黄了。苏联垮台后,俄罗斯继承了遗产,但经济一团糟,军工体系也乱了套,我国赶在最后关头拿下苏-27,真有点天时地利的味道。

苏-27一到手,我国空军的实力立马不一样了。以前靠歼-6、歼-7,面对三代机基本没还手之力,现在有了苏-27,至少能跟对手正面刚一刚。
它的航程超过3000公里,作战半径广,能覆盖东海、南海大部分区域;最大速度2.35马赫,机动性更是甩二代机几条街。训练中,飞行员发现,苏-27的空战能力强得离谱,模拟对抗时能轻松压制老型号。
更关键的是,苏-27填补了中国空军的战略空白。90年代,周边威胁没少,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日本自卫队和美军也在附近晃悠。苏-27的到来,让我国有了可靠的空中威慑力,保家卫国的底气硬了不少。
光有战机还不够,我国想要的从来不是当“买家”,而是学会自己造。苏-27就像个老师,给了我国航空工业一堆启发。

歼-11A是直接用苏联生产线攒出来的,基本照抄苏-27,但让我国摸清了三代机的制造流程。后来,我国开始动脑筋改进,推出了歼-11B。
这款战机换了国产雷达和电子设备,性能比原版苏-27还强点。别小看这步跨越,雷达和航电可是战机的“大脑”,能自己搞定,说明我国在电子技术上有了底子。
再往后,歼-16出场了。这款战机虽然还是苏-27的“血脉”,但已经脱胎换骨。歼-16用上了更轻的材料,把苏-27身上那些“死重”(比如苏联为了平衡机身加的重块)优化掉,装了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
结果空战能力、对地打击能力都大幅提升,甚至比美国的F-15还强一截。专家分析,歼-16的气动外形继承了苏-27的精髓,但电子系统完全是我国的强项,算是“强强联合”。

还有歼-15,这是海军的舰载机,基于苏-27改出来的,能上航母作战。可以说,苏-27就像个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长出了一堆新枝。
苏-27最牛的地方之一是它的气动外形。苏联当年电子技术不行,只能死磕外形设计,硬是搞出了一个机动性压倒F-15的布局。美国后来弄到几架苏-27测试,发现单挑情况下,F-15还真不一定干得过。这套设计到了中国手里,成了宝贝。
歼-16能这么能打,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苏-27的气动优势。我国没完全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材料学和发动机技术,把它优化得更轻、更灵活。直到今天,苏-27的外形设计依然不过时,至少还能再用20年,足见苏联当年的功力。

苏-27对我国最大的意义,不光是撑起了90年代的国防,还给我国指了条路:技术得自己掌握。有了苏-27的经验,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加速追赶。
歼-11系列,从仿制到改进,积累了制造三代机的能力。接着是歼-16,把四代机的技术玩得炉火纯青。但真正的突破是歼-20,这款五代机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先进雷达一应俱全,直接跻身世界顶级梯队。
歼-20的气动设计虽然跟苏-27没直系关系,但中国能造出来,离不开之前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再往后看,珠海航展上我国展示过六代机模型,外形科幻,性能预计更强。
过去,中国造战机最头疼的是雷达和发动机。苏-27的到来,也暴露了差距。比如苏联的雷达又大又重,中国拿到手后发现,自己造不出轻量化的替代品。到了歼-16,装上了国产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远、精度高,比苏-27强了好几倍。

发动机也是个坎儿。苏-27用的是AL-31F发动机,推力大但寿命短,中国一开始只能买,后来硬是搞出了“太行”发动机,虽然早期问题多,但现在已经稳定。
更厉害的是矢量发动机,歼-20装上后机动性暴增,连鸭翼设计都敢用,技术自信满满。
从一个二代机为主的国家,到拥有五代机甚至研发六代机,中国用了不到30年,走完了美苏几十年的路。苏-27不只是几架飞机,它带来的技术、经验和信心,成了中国崛起的助推器。
美媒还注意到,中国不满足于模仿,而是玩出了新花样。

歼-16比F-15强,歼-20不输F-22,这让美国有点坐不住。
回过头看,1991年中国拿到苏-27,真是个关键节点。
它让中国空军从落后的二代机时代一跃进入三代机俱乐部,还推动了航空工业从零到一的突破。
如今,中国有了歼-20,六代机也在路上,空军的实力已经不是当年能比的。
参考资料
中国下一代战机画面引爆外媒:震撼!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又一里程碑 观察者网
中国人的智慧、勤劳、奉献不服输精神,让国防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