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汗,中医水平的试金石

鸿志康康 2025-04-17 21:32:37

中医临证中,常见汗证,辨治病机可谓错综复杂。对汗证的治疗,可说是最能反映中医临床辩治疗水平和功力的。如果碰上自汗、盗汗只会敛汗固表,那只是低层次的。

汗证中常见之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万不可谓盗汗必属阴虚,自汗必属阳虚,必当四诊合参,谨守病机,精细辨别后方可言证也。

汗与汗证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为心之液,因心主血脉,汗血同源,如《医宗必读》中言“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又心主神明,汗由神统,如《景岳全书》曰:“凡大惊恐惧,皆能令人汗出”。

汗证是指全身或局部汗出异常的一种病证,其形式多种多样,按出汗时间可分为自汗、盗汗,按属性可分为阴汗、阳汗,按汗出部位可分为头汗、胸汗、背汗、手足汗等,应把握其核心病机,灵活加减或合方治疗。

清代王燕昌的《王氏医存》言:“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出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

当正气虚,外邪入侵,肺气不足,表虚不固,腠理开泄失司,则汗液外泄;心血不足,或久思损伤心脾,致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汗液外泄;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火熏蒸,津液外泄;营卫不和,卫外失司,则汗出;阴精亏虚,虚火内生,津液暗耗,不能自藏而外泄。

正虚邪实互扰,脏腑功能失职,阴阳失衡,卫气不固,腠理开泄失司,迫津外出,终致汗液外泄失常,发为汗证。汗为津液化生,津血同源,汗出日久,津亏气耗,则气血阴阳俱损。所以汗证的出现与五脏、卫气营血均有关系,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木郁盗汗

心为君主之官主静,其之功能失调多不在于本身,而由于肝,因肝为将军之官主动,内寄相火,若相火扰动君火则心之通养功能失调而发为汗证。

故汗证病位虽在心,致因在肝,而以柔肝,疏肝,调肝,泻肝等法而达通心,此为肝心通养论治汗证之理。

例:

患者女,47岁,一月前与人口角,积怨不解,心烦少寐,每于黎明全身大汗淋漓,汗后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去县医院检查,除血压偏低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前医曾用虚汗停、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治疗,未收寸功。

刻下见患者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余用抑肝散加味而治之,患者服2剂,汗减大半,再服2剂,汗止神复。

按:

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本例因情怀不畅,肝失条达,阳气内郁化火,腠理疏松,阳气外越而汗出。其黎明定时盗汗,夜半至黎明是丑至卯,乃肝经之主时,此时厥阴经脉阳气渐旺,郁火亦渐积,郁极两阳相激,逼汗外溢而致盗汗。

抑肝散出自《保婴撮要》,顾名思义,为治肝抑而创立。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佐以当归、川芎养血和肝,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健脾和胃,以钩藤清热平肝,加丹皮、栀子宣解肝胆郁热,共奏养血舒肝和脾胃之功,不治汗而汗自止。

瘀血盗汗

对于汗证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从阴虚、湿热、气虚、阳虚论治,临床多予滋阴、祛湿、补气、温阳、降火、固表等法,而从血瘀论治者极少。

事实上,各种邪热虚火均可凝炼血液,使血行不畅,阻滞胸中血府。而主司津液输布、汗孔开阖的卫总管由心中横出,经由各脉络通达于体表,故一旦血府瘀滞,卫总管内气机失调,开阖失司,自然会引起津液输布紊乱,出现自汗、盗汗等异常汗出病证。

例:

女,39岁,诉颈下至上胸盗汗已2年,每汗后精神疲软,左锁骨酸楚疼痛,周围肌肉酸楚不舒,两手腕筋脉亦感不适。次早醒来觉气陷不升,咽中有闭塞感,需空咳方舒。凡劳倦或洗澡盗汗加重,睡眠欠佳且常作恶梦。平日睡前自服安乃近2片可防盗汗。

诊见:面黧黑,形消瘦,脉细涩,舌右边瘀斑明显,第7胸椎按之疼痛,有扭伤史,耳亦有过伤,时有痛、闭、响之感。证属瘀血盗汗。

拟血府逐瘀汤加味服7剂,盗汗止,耳痛、闭、响明显好转,但舌边瘀斑未消退,第7胸椎按之仍痛。药已中的,但瘀血仍存,拟丸药缓图。上方研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连服2月,盗汗未作,诸症若失。

《医林改错》谓:“瘀血亦令人自汗、盗汗。”《医学纲目》载:“头汗出剂颈而还,血证也。”

本例盗汗部位在颈下至上胸之间,伴面黧黑,脉细涩,舌有瘀斑,故诊为瘀血内结,脉道不利,积瘀化热,迫津外溢之盗汗。至于汗出后,锁骨和周围肌肉酸楚或疼痛,乃瘀血内结,郁阳化火,逼津外出,阴液大伤,体内津亏不能濡养骨骼、筋脉、肌肉,“不营则痛”。

血府逐瘀汤,为治胸隔间瘀血之良方,因患者盗汗时日已久,阳气随汗泄,元气已虚,汗后中气下陷不升,复加党参、黄芪、枣仁以补五脏耗损之气。药中病的,痼疾得除。

阳虚盗汗

历代医家在论治汗证时多宗“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沿袭至今,而鲜有谈及“阳虚盗汗”这一证治。

夜间阳入于阴,素体阴血虚损者,虚火蒸津,阴液被迫外出固为阴虚盗汗;自身阳气衰弱者,无力固护阴液于内,致其自行外泄亦成阳虚盗汗。

《景岳全书·汗证》在论述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时指出:“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在日人丹波元坚编著《杂病广要》中也说:“诸阳主表,在于肤腠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

阳虚盗汗的机理主要是命门火衰,不能化气,卫气生成不足;或中土虚弱,化源不足,卫气不充;或肺气耗损,卫气生成不足或不布,最终导致卫外不固,营阴不守而盗汗出,治当温阳益气为法。

例:

张某,女,28岁。患者4年前生过一女,产后经水延后,近两月经停未行,时作呕吐,自以为受孕,去医院妇检,诊为闭经,又因下午潮热,夜盗汗,精神倦怠,疑为肺结核。因X光机维修,不能拍片,而转诊中医。

刻诊:脐下动悸喜温,时时泛吐清水,头晕目眩,身瞤动且沉重,每日下午潮热,夜盗汗,汗后怕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滑。证脉合诊,为肾阳虚乏,水饮泛滥为患。当温补肾阳,以散寒水。

拟真武汤服3剂,脐下动悸减,下午潮热未发,盗汗止。守原方服5剂,脐下动悸瘥,头目清爽,月经复来。后去拍X片,排除肺结核。一年后顺产一子。

制水者在脾,主水者在肾。今患者肾阳虚乏,聚水不化,积饮成患。停于脐下则动悸;溢于肌表,则身瞤动,下肢重;上犯清窍,则头昏目眩;血为寒凝而瘀,胞脉痹阻则经闭;水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则下午身热。

其盗汗者,经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阴乃脉中营气,其阳乃启闭之卫阳。而卫气根于肾。今肾阳虚衰,卫气不固,寐则腠理开,不能固摄津液,而为盗汗。

《张氏医通》“盗汗亦多阳虚”即此类也。此因寒湿而致的盗汗,汗后恶寒,与阴虚之盗汗,汗后恶热有别,是辨证之要。以上见症虽多端,但一从因寒而饮,当补坎中之火,以镇水气。

真武乃司水之神,仲景以之名立真武汤,是取其镇水之义。方中以附子为君,温补肾阳,以散水气;伍生姜以助宣散水气之力,佐以白术培土制水;茯苓淡渗利水;尤妙在白芍酸收既可监护附子之辛热,且可敛阴止汗,又能利水,一矢中的,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

临床论治自汗与盗汗,一般多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故分别治以益气固表、滋阴止汗。以上数例由木郁、瘀血、阳虚诸多变异,说明若拘泥成法,则不仅无功,反而有害。

4 阅读:150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试金石.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那你就上法院起訴。报警呀 只要你们有能力解释中医的药量如何來。有能力解释大枣可以当饭吃。结果当药时夕能用几个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哇。好历害的科技 写啦5000年药量結果连自己为什么写這个药量都不知道。真的好科技。特了不起。